吃不起的后悔药,从“死亡教育”说起

01 从“死亡教育”说起:理解了死亡,才能好好活着

长大后很久不聊这个话题,直到朋友圈上一个不是特熟的男性朋友,先后“公布”父母在旅行中不幸车祸身亡,一年后深爱的妻子又患上乳腺癌,才30多岁的年纪。我想他肯定也是特别难过,才会把这些事儿发到朋友圈,可彼此还不是经常聊天聚会那种特别熟的朋友,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安慰他,导致我自己也心情低落了好几天,因为又想起小时候的经历。

差不多两岁左右刚能记事儿时,我第一次知道”人是会死的“。很疼我的姥姥夜里被车拉走,转天就没再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起姥姥在车里紧紧拉着我的手的画面,还有自己曾经对姥姥说过的气话,越是长大就越后悔小时候还不懂事,没对姥姥尽到孝心。所以后来我特别理解影视剧情里,小孩或者家里宠物死活不让亲人被送上救护车的画面,因为在他们的理解里,人送上这车就回不来了。

就像后来我跟同事提起此事,已经做了妈妈的同事跟我讲,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受到过”死亡教育“,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所以反而会在内心埋下对死亡挥之不去而又无能为力的深深恐惧感

确实,姥姥去世后,我好几次扯着妈妈哭着问:“妈妈,人为什么要死呢,我不想让你死”。甚至常常趁着家里没人的时候,跪在地上几个小时,祈求不管是哪路神明,不要让我父母死掉。可惜当时身边没有谁能解除我的困惑和恐惧。上小学后,我偶尔会问同学:”你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活着?“加之学习成绩好太多,无疑就同龄小朋友视为怪人。不过与其说跟同龄小朋友玩不到一块儿去,不如说我自觉有事关人类生死这些更重要的问题要思考。

吃不起的后悔药,从“死亡教育”说起

由于没有及时接受到”死亡教育“,开始识字读书的我只能自己去寻求答案,小小年纪就开始读哲学,比如当时很流行的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长大后也遇到有差不多经历的朋友,他因为从小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很怕自己哪天在医院里挂掉,就研究了各大宗教对死亡和死后世界的解释,寻求安慰。只不过后来我没成为哲学家,他也没去当和尚。真正帮我化解这个心结的,没想到竟是偶然读到一本《犹太人的智慧》:其中一个故事说,纽约股市某天没来由地大跌,转天又拉回来了,原来是某个巨富家族族长去世,为了减免遗产税,家族成员联合金融圈密谋了一天的股市暴跌,降低了这部分遗产的计税基数。且不说这故事的真假,当时让才十几岁的我非常震惊的是,原来对死亡的应对也是可以计划的。虽然哲学和宗教都没能缓解我对死亡的恐惧,但至少金融告诉我,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会从事金融行业。

长大后我对死亡这个话题也一直很敏感:比如去埃及旅行时,仍旧特别好奇古老文明如何理解生死埃及游记:痴迷永生,不过是太热爱生活。也曾经在公众号上推荐的临终告白的合集【荐书】纽约客的临终遗言,让我觉得人生的很多长期决策,一定要设想能让自己临终时反思都不会后悔。这之前跟大家做Amazon创始人/世界首富贝索斯的大学毕业演讲时也分享过。也认真读过Facebook的COO才女Sheryl Sandberg在丈夫意外离世后,讲述自己如何走出创伤的《Option B》。

我想对于小孩子,最好的死亡教育,无疑是电影《寻梦环游记》。而对于成年人,我自己除了锻炼身体外,我在30岁的年纪,就认真考虑了自己将来养老的储蓄金甚至可选择养老院的问题,倒不是“想太多”,只是从小到大对死亡的恐惧,教会我要做好对死的多手准备,才能好好地活,而不是在临终时再后悔什么


02 归零心态:在直面“得不到和已失去”之后

交易虽然很难,能坚持到现在主要是因为激励我持续自我提升,并非要战胜市场,而是直面心魔。交易之反人性,在于常人都无法抹去的贪婪与恐惧,在我看来,都是吃不起的“后悔药”,放不起过去,也就是心态无法及时归零。大家也可以回想下,过往曾经做过的后来证明非常错误或者短视的决策,有多少仅仅是因为对“得不到和已失去”的不甘心和不放手,结果就成了最后一批站在高岗上的韭菜?

差不多五年前,机缘巧合下我读了些克里系那穆提的书,感觉自己仿佛读了却又跟别人解释不大清楚,但终归比我当时在读的荣格,哪怕是小说类的《当尼采哭泣》都好理解得多,美中不足是仍旧不知道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克氏提出的“时间间隙”理论,用我的白话解读,就是放下过去,不要让美好的记忆成为痛苦的药引。无论是害怕死亡夺走亲友,害怕失恋后再也遇不到这样对的人,还是害怕丢掉持仓浮盈,无非都是因为不能放手过往的“好”,无法面对当下相对而言的“差”,而最可怕就是因此陷在过去,也就错失了未来更多的不可思议。很多原生家庭问题,埋下内心无法填满的黑洞,很多人用漫长的一生去寻求补偿,仍无法满足(当然,对于爱的缺失,是永远无法用理性弥补的,只不过对他人付出爱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我滋养,而不是像个溺水的人一样,死死抓住任何可能的救命稻草不肯放手)。或者是无法面对万事万物由盛至衰的必然周期,被过去的辉煌束缚了归零重新奋斗的手脚,仅仅是因为心理上的输不起。其实吧,面子只有在你真正功成名就时,别人自然会给你;在证明自己之前,那点脆弱的自尊是最不值钱的。

吃不起的后悔药,从“死亡教育”说起


03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虽然我写这个公众号中投资理财系列的初衷,是与各位分享如何做好家庭理财,守好并善用已经积攒的财富,然后再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想要一日暴富,或者快速累积第一桶金的,这里并不适合你);但我特别佩服那些生活经常归零,从头开始奋斗的能折腾的人。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没有哪一行会持续在风口赚大钱,像雷军这样能够做出多个上市公司的成功创业者真是少数精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更稳妥的做法,仍旧是先专注主业取得一定积累后,做好财富的保值和增值(有需要的话,欢迎私信沟通);事业方面没必要经常换,但心态上却一定要归零。用我特欣赏的一位交易者的话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欢迎更多朋友的互动,分享自己归零心态的故事。一个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换个角度看,今年或许会成为更加励志的开始,压力测试后,我们会更加励志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