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亦菲版《花木兰》说起——“对镜贴花黄”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刘亦菲版的《花木兰》正在热宣中,今天咱们了解下“对镜贴花黄”:

从刘亦菲版《花木兰》说起——“对镜贴花黄”

花黄”是指当时妇女贴在额头正中的一种装饰。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对着镜子梳妆打扮。

从刘亦菲版《花木兰》说起——“对镜贴花黄”

刘亦菲版额黄妆

上图是不是感觉有点丑啊,甚至不忍直视,好好的一个美人,“神仙姐姐”啊,不过这个造型可是好莱坞团队根据中国壁画来设计的哦。

花黄也称花子,是古代妇女脸部的装饰品。它是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因所贴部位及饰物质、色状不同,又有“折枝花子”、“花油花子”、“花胜”、“罗胜”、“花靥”、“眉翠”、“翠钿”、“金钿”等名目。起自秦代,至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

从刘亦菲版《花木兰》说起——“对镜贴花黄”

从刘亦菲版《花木兰》说起——“对镜贴花黄”

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女子的妆容流行“晓霞妆”、“额黄妆”和“寿阳落梅妆”。“额黄妆”则是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女子从佛像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渐晕的黄色,因此这种妆容又称“佛妆”。“寿阳落梅妆”也很有名,可以和额黄妆一起。传说是寿阳公主躺在梅花下,梅花凋落在额头留下印记,后被人追捧、效仿。


从刘亦菲版《花木兰》说起——“对镜贴花黄”

额黄妆

关于花黄的来由,亦有一段似真似假的美丽传说。

南朝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

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黄花,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征,就像今日女孩子们对口红的喜爱与执着。

“黄花闺女”,也是由上面的故事引申而来,指代的未婚女子,多指处女。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从此“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一直流传至今。

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另外,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表示这个女子还没结婚,而且说明这个姑娘品德高尚,心灵纯洁,情操贞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