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和管仲对比,谁更有治国之才?

用户65146878

周公与管仲,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所面临的历史环境也千差万别。比较两人的治国之才,其实很难。只能问,如果周公处在管仲的环境下,周公能否力助齐国称霸?管仲如果处于周公的环境下,能否成功平定商人叛乱,安定周人天下?

但是这两个假设,在历史上已不可能发生,当然也就很难知道确切性答案了。

周公刚主政时,天下就突发大乱:“三监”勾结商人叛乱,周人内部对周公主政疑心重重。在外部,“三监”与武庚结成了同盟,勾结东夷、淮夷反抗周人统治;内部像召公姬奭(音巳),这样的重臣都对他产生了疑心——“(周公)当国践祚,召公疑之。”

周人实力,与武王伐纣之时差不了多少,但在此时,周人所面对的敌人却比武王时期要多得多,周人内部也因权力分配的难题而面临着巨大的分裂。如此形势下,究竟该如何平叛?

周公最终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重大的决策:主动出击中原、再次东征!

然而,这一决策却意外地遭遇到周人的强烈反对:武王临终前,早就定下了“我图兹殷,其唯依天”的战略决策,你还敢公然违背?!莽莽撞撞地一头冲进敌人老窝,这简直是拿周人性命当儿戏!

可是,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周公最终还是决心亲自东征,并最终成功地平定了商人叛乱。

周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商人叛乱的软肋:商纣王统治多年,残酷地压迫各族百姓,使得商王族在商国中下层中间已是人心尽失。短短两年内,作为傀儡的武庚无能施德于民,也就无法赢得商民众的同情与支持。所以,武庚集团虽然貌似无比强大,可是却并未得到最广大商族基层老百姓的普遍拥护。



在平定商人叛乱的过程中,周公就开始对周王国的体制进行建设。史书称他:“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可以说,他才是周王国八百年基业的真正奠基人!

周公能在短短七年间做出这么多的功业,称得上是位天才。然而,如果管仲处在他的位置上,能否作出同样的业绩?

管仲本身,也是周王室后裔,他是周穆王的庶子后代,到了父亲这代时,被迫流亡到齐国,成为诸侯手下的大夫。管仲成人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管仲甚至被迫从事在周王国体系下最下贱的经商来维持生活。

因此,管仲人生的起点明显就不如周公高。

管仲时代,还有一点很明显的特征:春秋时代是周公当年所建设制度的弊端全面爆发的时代。

封建制,使得各诸侯国独立倾向,缺乏了对周王室的辅佐;宗法制,使得社会人才使用效率日渐低下,人力资源成本高企;藉田制,生产效率低下,让周王国辖区内的各大诸侯国经济实力长期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因此,管仲要想助力齐国得到大发展,势必需要针对周公当年定下制度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也就是说,管仲的某些政策,恰恰是对周公政治的否定。

从现有文献来看,管仲对周公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体现在对宗法制和藉田制的微调:用人方面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了一套从基层选拔人才的机制;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将“野”之土地私有化。

其次,管仲还师从周厉王,创立了“官山海”政策,极大地增强了齐国经济实力,助力齐国在短期内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管仲的改革可谓是立竿见影,让齐国在十年之内就成为了诸侯霸主。

但是,管仲改革弊端也来得极快:齐桓公死后,姜齐就再也没能成为诸侯霸主,可以说管仲改革的弊端就是其中一重要因素。

从以上对比可知,周公功业是周王朝八百年历史的基础,管仲改革却仅仅福泽了齐桓公一代人——你说周公与管仲二人谁的治国能力更强?


欲云谈史论今

泻药。

葫芦娃厉害还是变形金刚厉害?

这两个人面对的完全是不一样的群体和形式,完全没办法比较谁更有才。只能是各自说各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