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到底是谁?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简朴韵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接连攻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市,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如果不是齐将田单的坚持,燕惠王的猜忌,乐毅可能已经超越王翦和李信,成为最早完成强兵灭国的一代名将了。



依据记载,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这是借助古人来抬高自己的方法。三国时期,你提诸葛亮是谁,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还不具备影响力。那么如何让世人认知自己的能力呢?

只有把大家都知道的古代贤人搬出来,为了这一目的,诸葛亮选择了管仲、乐毅,管仲为一代名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他提出的“尊王攘夷”谋略,让齐国在春秋时期脱颖而出,走向了强国之路。

而乐毅则让弱小的燕国,具备了和强大的齐国对抗的能力。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好比你说自己唱歌好,别人并不知道,但如果你说你唱的和周杰伦一样好,大家就知道你唱什么类型的歌,大概是个什么水平了。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目的很明显,就是自己既有乐毅的军事才能,又有管仲的治国韬略,自己是个比较全面的人才。另外一个原因是两个人都将实力弱小的国家带上了强国之路,因此自己则具备辅佐明主由弱变强的能力。事实上,诸葛亮对于自己的主公是有所预期的,按照当时的局势,这个人只能是刘备。

因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借此得到世人的认同,成为自己入仕的基础。如果只是在南阳耕种,那么还有谁会知道诸葛孔明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乐毅原为魏人,祖父乐羊曾为魏文侯之大将,曾率兵大破中山国,并因功受封于灵寿。然而自魏文侯之后,魏国国事渐衰,历代国君不思振作,因此乐毅便离开魏国前往赵国。

赵武灵王非常赏识乐毅,然而却于「沙丘之乱」中被害身亡,继任之赵王并不重视乐毅,所以他便返回魏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国国君昭王雄才大略,并极为礼贤下士,对于乐毅他想以客卿之礼待之,乐毅深受感动,表示身为使臣不敢承受此要职,后魏王同意他留燕为臣,身居亚卿。

外交全才

此时东方之齐国国君齐湣王残暴成性,并狂妄自大,自称东帝,邻近各国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怨声载道。燕国与齐国早有宿怨,燕昭王认为齐湣王昏庸无道,应是讨伐之时机,于是问乐毅攻打齐国之意见?乐毅回答说:"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地大人多,单独攻取不易,必联赵、楚、秦、韩、魏五国之力方能败之。"

并表示愿出使各国共同伐齐,此时乐毅充分利用诸侯们对于齐湣王之残暴不仁,早已忍无可忍之心理周游列国,最后各国一致同意出兵伐齐。

燕昭王任乐毅为上将军,统帅赵、楚、韩、魏、燕国之兵攻打齐国。乐毅的大军先于济水之西(今山东荷泽)大败齐国之师,而后立即封赏秦、韩二国之军,使之回国,并派魏国攻取故宋国之地(今山东西南);赵军攻取中山国东部(今河北河间县),自己率领燕军直下齐国首都临淄其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一连攻陷齐国七十余城,齐湣王出逃。之后,各国军队陆续收兵回国,留下乐毅守临淄,继续攻最后之莒、即墨二城。

乐毅的构想是联合之国以最快之速度击败齐国之军队,使燕军能进入齐国各城经营,以安抚民心,他认为唯有真正得到民心才算真正征服齐国。齐国田单使用反间放出流言说:"乐毅能在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城,为何费了三年还攻不下两座城呢?实际上是想自立当齐王。"燕昭王听了却说:"乐毅功盖天下,就算封王也未尝不可。"从而派使者,要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只实现当年与昭王之诺,封昌国君。

燕昭王死后,其子燕惠王继位。田单知道惠王生性多疑,且任太子时曾和乐毅发生不愉快,就再次使用反间计,燕惠王改派骑劫接替乐毅的兵符,并把乐毅召回,而田单后来在即墨打败骑劫,并趁胜追击收复了齐国七十余城,乐毅之苦心经营毁于一旦。

乐毅没多说什么,默默的到了赵国,燕惠王此时害怕乐毅心生怨恨,于是修书派人送至乐毅,书中写道:"你何以报答先王知遇之恩?"

乐毅写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在书信中,他首先回顾了往事,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他受恩于先王,但鉴于往事不可留于燕,目地是为了保全昭王以及惠王之名声。此书语气婉转,语意恳切真挚;并以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登基,却不见容于夫差,最后落得身死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愿屈死,并告知惠王为人要宽容,与人为善。

最后乐毅真的做到了不念旧恶,并在有生之年中不断的修好赵国与燕国的关系,直至老死。

三国时名相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曾自比为管仲、乐毅;并称乐毅为「天下之将」。


钟陵安平


乐毅是名将,管仲是能相。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是表明自己不仅能出则为将,入则能为相,而且还是名将能相。

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魏、赵、韩、楚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岌岌可危。但后来,燕惠王听信谗言,猜忌乐毅,只好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写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其中所指二人就是蒙恬和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单单是说明自己具有他们的才能,更反应出诸葛亮崇尚他们的情怀。这一点,很值得玩味。

管仲是齐国公子纠的师傅,与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当公子纠被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斩杀后,召忽就陪着公子纠殉难啦,但管仲却没有。

有人责难管仲,但管仲却振振有词,说:“我忠于的是齐国的国君,而不是公子纠。”

公子小白即位齐国国君,鲍叔牙极力推荐好友管仲为相,自己为辅。成就了齐桓公五霸之首的霸业,管仲也成为了一代名相。

乐毅忠心为燕国,却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选择逃难。等到燕国处在危难之际,燕惠王想起了乐毅,冰释前嫌,再次重用乐毅,帮助燕国渡过了危难。

曹操之所以为之怆然流涕,可能是感同身受。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也有他们的信念、情怀呢?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事,值得品味。


豹眼看历史


我是鲸大叔学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乐毅的相关问题。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人,乐羊的后裔。乐毅先在赵国做官,赵武灵王死后,他先到魏国,后又去燕国。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传位给相国子之,引发内乱,被齐国钻了空子,几乎亡国。燕昭王即位后,企图报仇雪恨。他礼贤下士,发愤图强!因此,乐毅在这里得到了了重用。他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经过28年的努力,弱燕逐步变得富强起来。

随着力量的增强,燕昭王便和乐毅商量伐齐的事。乐毅认为齐国地广人多,而且齐国人也善于打仗,如果燕国独自去攻打,很难取胜,不如联合赵、楚、魏等国,共同伐齐。燕昭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并派他去说服赵惠文王,通过赵去劝说秦国伐齐;又另派使者与楚、魏等国联合。公元前285年,乐毅作为赵、燕“共相”,率赵、燕、秦、魏、韩五国之兵,从赵的东南边出击齐国的济西地区,首先攻取灵丘作为进攻的据点。而齐也征发全国的主力军,派触子为将,应战与济上,齐王急欲触子出战,并派人去说:“不战,必划若类,掘若垄”(意为:不出战,就灭了你的宗族,掘掉你的祖坟)。等到临阵交战时,触子鸣金退却,五国联军乘机追击,取得大胜。齐军余部继续作战,又大败。这时,乐毅遣还秦、韩之师,分魏师攻取宋国旧地,分赵师攻取河间,自己率领燕军长驱深入齐国。他认为这时候齐国内部会发生祸乱,长驱直入可以一举占领齐国。齐国果然如乐毅所料发生混乱,他攻入齐国国都临淄,取得齐国的财物祭器送回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东),号昌国君。乐毅继续对齐用兵,欲攻占其余的城池,齐城皆望风奔溃,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齐国七十多个城,并都改成了燕国的郡县。而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苦苦支撑。燕昭王为表示对他的信任,欲封其为齐王,但被他拒绝了。

在伐齐战争取得决定胜利的同时,昭王派燕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东胡从燕国东北部后退千余里,燕国领土向东北扩展到辽东一带。燕还向南进军,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昭王终使燕国跻身于列强之列,步入黄金时代。燕昭王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对乐毅不满,还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把乐毅调回燕国。乐毅害怕被杀,就跑到了赵国。这期间,齐将田单大破燕军,乘胜全部收复了丢失的城池。

乐毅通过改革使弱小的燕国走向强大,并领兵打的齐国毫无还手之力。而诸葛亮所处的蜀国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弱小的存在,因此诸葛亮也想像乐毅一样力挽狂澜,所以他经常拿乐毅来自比。


飞天鲸鲸


乐毅是战国时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在那个诸侯割据相互攻伐的年代。燕国被齐国打得大败时任国君燕昭王没有一刻不想一雪前耻,但是由于燕国地处偏远,国力衰弱是没有办法打败齐国的。所以燕昭王发布诏令招揽天下贤士,于是乐毅便投奔了燕国。

乐毅投奔燕国后帮助燕国游说了赵国、楚国、韩国、魏国联合抗齐。统率五国兵力在济水(今山东济南西北)之西大败齐湣王率领的齐军导致齐湣王率残部逃回都城临淄。后来乐毅遣散了其余四国的军队后趁胜追击亲率燕国军队,在齐国作战五年以弱胜强连攻打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从根本上扭转了燕弱齐强的局面。此次战争也是古代史上著名以弱胜强的战例,乐毅当之无愧的军事家。连太史公都这样评价乐毅:

“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
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三国时期同样也是诸侯割据相互攻伐的局面,而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为报知遇之恩。想帮助三国中弱小的蜀国,打败魏国与吴国一统天下。因为乐毅当时也是帮助弱小的燕国打败了强盛的齐国扭转了燕弱强齐的局面。





综上所述,乐毅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军事家擅长以弱胜强打败了强盛的齐国。所以诸葛亮要自比乐毅,因为他也想像他偶像乐毅那样以弱胜强帮助蜀国一统天下。


历史热知识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

上面是《三国志》中在描写《隆中对》是对诸葛亮的描写。诸葛亮有大才,而且颇具雄心,千余年来能与之比肩的屈指可数,那么能成为他偶像的管仲、乐毅又是什么样的大神?

华夏第一相——管仲

管仲的故事我们都有所耳闻,他本来是齐桓公的政治对手公子纠的下属,曾经还想杀死齐桓公,后来因为鲍叔牙的引荐,被齐桓公重用,成为齐国国相。

管仲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下面列举几个:

1、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先发展经济,然后才能富国强兵,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不是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首创盐铁归国家运营,为国家大量增加财政收入,这一项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这是不是国有制经济的启蒙?

3、首创铸币权归国家,并且通过铸币数量来管控物价,调节经济,这是不是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4、首创灾荒之年,让灾民以工代赈,这一项举措到现在都还在被运用。

5、提出尊王攘夷,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不听话的诸侯国,这是不是就是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6、第一次对国家进行行政级别划分,全国分5属(相当于省),属下面分县,县下面是乡、卒、邑,这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保证了社会发展稳定。

7、实行“以商止战”,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诸侯国做生意,将其绑在齐国的利益战车上,这与现代大国的外交策略如出一辙。

管仲以超前的思维对齐国上下做了重大变革,最终让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

战国名将——乐毅

乐毅,祖上是魏国大将乐羊,一开始在赵国做官,因为赵武灵王沙丘宫变被饿死后,觉得赵国没有希望,就“响应”燕昭王的号召,来到燕国。

此时的燕国刚刚经过一场大难!话说燕昭王的父亲,上一任燕王,想要学习尧舜搞禅让制,将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当时的太子平非常不满,于是想要起兵杀子之,两方混战,引起了燕国内乱。


南面的齐国在齐宣王的治理下已经强大起来,看准机会,发兵侵犯燕国,几乎将燕国灭国,后来其他诸侯国不愿看到齐国吞并燕国从而做大,以“联合国”的形式出面调停,再加上齐国在燕国境内烧杀抢掠,引起了燕国国民极大的反抗,多方力量下,齐国退出燕国。但是齐国的入侵给燕国造成了巨大创伤,燕王和太子平都被杀,才有了后来的燕昭王继位。

继位后的燕昭王设黄金台,招揽天下英才,乐毅就是其中最突出的。

经过燕昭王的治理,燕国国力已有恢复,便想着找齐国报仇。但是齐国也在发展,垂沙之役大败楚国,观津之战打败魏国和赵国,又吞并了宋国,此时的齐国可以说是战国第一强国,凭借燕国的力量想要打败齐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燕昭王征求乐毅意见,乐毅敏锐地感觉到楚国、魏国、赵国对强大齐国的忌惮,便主张暗中联合几国共同讨伐齐国,如果秦国能入伙就更好。

经过一番外交运作,各国同意出兵讨伐齐国,这就是五国攻齐,乐毅任五国联军总司令,在济水两军相遇,齐军大败。

济水之战后,各国的目的已经达到,准备和齐国要点好处就退兵,但是乐毅背负着燕昭王报仇的使命,他独自率领燕军长驱直入,最终连克齐国70多座城,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

乐毅是非常清醒的,他知道最后两座城的抵抗必定非常强烈,所以才去围而不打的计策,同时在已经占领的区域减免税负,收买人心。

但是此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他对乐毅一直有不满,恰巧齐国人施离间计,燕惠王中计,派人替换乐毅,让其回国,乐毅知道燕惠王已经不信任自己,回去没好果子吃,就直接去了赵国。

不久燕军进攻即墨,被田单的火牛计打得大败,损兵折将之余,还丢失了全部侵占的土地,燕惠王这才想到请回乐毅,乐毅压根不鸟他,写了封信,这就是《报燕惠王书》: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报燕惠王书》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不会为昏庸的君主效忠,乐毅拒绝回燕国。

诸葛亮到底欣赏乐毅哪一点?

崇拜管仲理所当然,毕竟华夏第一相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但是乐毅的一生比较出彩的就是率军讨伐齐国,最终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

难道诸葛亮是欣赏乐毅的武略?这有可能,但是肯定不是全部,因为武略比乐毅高的大有人在。

另外乐毅最后因为燕惠王对他有猜忌,他便抛弃燕国,即使燕惠王召唤,他也拒绝回国,还直接挑明不会侍奉庸主,这与诸葛亮的风格大相径庭,无论是面对刘备还是刘禅,他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没有因为刘禅是庸主就离开蜀国,投奔他国。

所以诸葛亮为什么崇拜乐毅,估计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荣耀历史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乐毅呢,因为乐毅早期怀才不遇,直到他碰上明主燕昭王,才有施展抱负和平生所学的机会。而诸葛亮也是如此,一直隐居在南阳,直到明主刘备三顾茅庐,可以说他们两个人的选择评价的观念基本上一样选拔的主人都不是很强势,他们的是一个能展平生所学的地方,刘备和燕昭王一样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君。


岳剑


乐毅,以弱胜强,差点就灭了强大的齐国。所以被诸葛亮引为隔空知己、或楷模。

附其简介:

乐毅[yuè yì],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温史知今2019


乐毅:战国时期燕昭王拜为上将军,爵封昌国君。曾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占领了除即墨,莒之外其他所有齐国的城池。燕昭王去世后,燕国中了齐即墨守将田单的反间计,派其他将领来取代乐毅。乐毅因此辞别燕国归附赵国,赵国封乐毅为望诸君。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乐毅,是想别人能知晓他的理想抱负,而诸葛亮也确实有王佐之才,出山后辅佐刘备创建蜀汉与曹魏孙吴成鼎足三分之势。诸葛亮不仅有治国理政之文才,更有迫使司马懿甘于雌伏的军事才能,除此之外诸葛亮之学识巧思更能人所不能,由他发明创造了的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堪称奇迹


____雅各布罗


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魏国初期由于李悝变法,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魏文侯曾经派乐羊成功吞并了中山国,乐羊在中山国得到封地于是全家在中山定居。后来魏国势弱,中山复国后又被赵国所灭;乐毅于是成为赵国的一员。

乐毅在赵国混的一般,普普通通没有很大建树。赵武灵王在沙丘被饿死后乐毅来到了魏国,在魏国似乎也混的一般只是一个外交官。


就在乐毅到处混日子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燕国出现了一个能够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君主,他就是燕昭王。

齐国乘燕国内乱攻占了燕国都城(灭亡了燕国),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回国主持大局。燕昭王对齐国的恨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于是他礼贤下士(千金买马骨);到处网罗人才。

乐毅在一次出使燕国的过程中见到燕昭王,在一番长谈以后燕昭王认为乐毅确实是个人才值得花重金留下;乐毅认为燕昭王是个明君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所以乐毅直接留在燕国辅佐燕昭王(面试成功直接上岗😄)。


在燕昭王年代,乐毅成功改革燕国制度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使燕国不断富强。

苏秦的“死间计划”成功的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成就了乐毅的“五国伐齐”事业,将乐毅的人生推到巅峰。

乐毅打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即墨和莒)。如果一直是燕昭王与乐毅的配合,齐国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可惜燕昭王没能看到齐国的灭亡。燕昭王的去世导致领导层的变更,乐毅在这个时候被迫离开……

灭齐事业也因为将领(乐毅)的离开而终止,田单的出现致使燕国灭齐事业功亏一篑。

乐毅离开灭齐事业第一线,就投靠了赵国。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思维,燕国如此对待乐毅;乐毅必定与燕国势不两立,可是乐毅没有这么做。

在《报燕惠王书》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后来的工作中积极的维护燕赵两国的关系,使燕赵两国和平共处结为同盟。

历史对乐毅的评价很高:有能力并且忠诚。我想这是诸葛亮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