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管仲团队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为什么没有培养起来接班人?

星河历史观


对于管仲,孔子曾发表过评论:谓圣人也。但圣人就不会犯错吗?历史告诉我们,管仲的一生犯了三大错误。

第一大错误,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吧?就是对公子小白射的那一箭,没有致命后果,可是明摆着的,导致他辅佐的公子纠被杀,小白继承王位,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春秋第一霸齐桓公诞生了

第二大错误,齐桓公26年,齐国以讨伐蔡国为由,召集联合大军,齐国可是当时第一强国出兵400乘战车,浩浩荡荡地逼近蔡国都城城下,桓公和管仲商讨让谁当先锋?竖刁是个贪心的人,他暗地派人到城里说和,蔡侯正求之不得呢,哪里敢不答应,慌忙给竖刁金银珠宝三箱。竖刁就为蔡国说情,诸国军就没有理由在这附近呆下去了,本来齐国打算趁楚国不被打,他个措手不及,如今没了由头,楚国必有防备,还怎么打?管仲就向桓公埋怨,这样也就在无形之中得罪了竖刁

第三大错误就是没有培养好接班人,管仲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忘了发现和培育人才。临死前只能告诉桓公,按照内阁的顺序依次上位,轮完后让鲍叔牙接任。当时内阁成员也都是老年人了,管仲死后没多久,内阁成员便陆续去世。三年后,鲍叔牙也与世长辞,齐国的繁荣强盛,也到此结束。

管仲一生犯错,没有多少,但次次致命。可见普通人犯小错也是很正常的了。就像三国时的诸葛亮一样,也是没有培养好接班人,在诸葛亮死后,导致蜀国实力迅速下降。这也可能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光正环保洒水车雾森


谁说没培养和推荐继承人?

管仲临死时,齐恒公去看他。他劝齐恒公远离易牙、竖刁那几个人,他说自己在的时候,能压制住他们,让他们不敢太肆意妄为,但自己死后,那几个人肯定要作乱。于是齐恒公就把那几个人赶走了,后来小白他自己寂寞了,空虚了,又把那几个人招回来,这也怪不了已在九泉之下的管仲啊。

管仲临死时也向齐恒公推荐了继任人,他认为隰朋可以继任,但认为他不会活得太久(天之生(隰)朋,以为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后来隰朋确实于管仲死的同一年死了。管仲还推荐了鲍叔牙,也就是他的好基友,这可谓举贤不避亲。但管仲也说了鲍叔牙的缺点,就是善善恶恶,通俗点说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好的就赞美,看到不好的就痛恨。这样的人,其实在哪个时代,都不太适合担任政治家。。。结果,后来发生的事,都在管仲的预料之中,隰朋死了,鲍叔牙太严厉,后来也死了。齐恒公召回那三个人,后来自己被活活饿死

管仲并不是没安排好身后事,也并不是没有安排接班人。只是他也知道,死后的事,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


小黄论道谈双创


我字多,看我!这不能怪管仲啊,这是因为齐恒公在晚年没有听管仲的话才会酿成这样的结局。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来回征战,而齐国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率先称霸成为五霸之首可见齐国的强大,此时的齐国国君是齐恒公,但若说能让齐国真正强大起来的还是管仲,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让齐国从内忧外患走上强国之巅峰。

从敌到友,管仲助齐称霸

在齐恒公还未上位的时候还爆发过一次夺位之战,两方分别是公子纠和后来的齐恒公—公子小白,公子纠有管仲相助,公子小白有鲍叔牙相助,这其中的渊源太多我们不主要介绍,最终以公子小白胜出为结束,在鲍叔牙的力举下齐恒公任用管仲开启霸业。

管仲逝世,任用奸臣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变法,让齐国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管仲重病在身命不久矣,齐恒公就问谁能在你之后担任齐国的相,管仲反问齐恒公,齐恒公就列举了三个人,分别是:易牙、开方、竖刁;

  1. 易牙:他是齐王的专用厨师,也是在历史上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很多人尊称他为厨师的祖师。易牙的厨艺非常了得一直为齐恒公做饭,齐恒公在晚年的时候对易牙说自己什么美食都尝遍了,但是唯独没有吃过人肉实在遗憾。在一次用餐的时候齐恒公发现一道肉汤非常鲜嫩是自己从来都没有吃过的,事后问易牙这是何肉,易牙说这是自己小儿子的肉,齐恒公听完之后十分感动,从此以后重用易牙;
  2. 卫开方:此人也是很早就开始跟随齐恒公,为了可以一直伺候齐恒公而很多年都没有回家,身为卫国的贵族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甚至对于家中的亲人不管不顾,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回去,齐恒公自然也非常感动,认为相比于亲人来说,卫开方更偏向于自己,所以一直任用开方;
  3. 竖刁:竖刁是齐国的宦臣,他揣摩他人心思的手段无语论语,因为经常能让齐恒公非常的开心,并且为了表达自己对齐恒公的忠心,不惜自行阉割讨好齐恒公,竖刁表达忠心都到了这种地步,齐恒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用他。
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管仲认为这三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太过没有人性,易牙为了讨好君上宁愿杀死自己的孩子,可见其所求甚大;卫开方可以为了在齐恒公身边而做到数年不回家可见另有所求;而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可见内心的野心。

但是在管仲逝世之后齐恒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教导,因为这三个人对他来说十分的重要,易牙负责给齐恒公做饭,开方负责服侍齐恒公,而竖刁则是需要管理其他宦官,这三人缺一不可,况且都对齐恒公做过忠心之举,自然没有什么理由不重用。

奸臣当道,恒公惨死,齐国大乱

英雄总会落幕,齐恒公自然免不了,在齐恒公晚年的时候因为病重已经不能上朝了,这也就意味着齐恒公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这三人开始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真的如管仲所言三人对齐国早有所图,为了让齐恒公早点离世三人就一直不给齐恒公送饭,最终将齐恒公活活饿死在宫殿内,可见残忍。

等三人达到目的之后就开始拥立自己所信任的公子为继承齐国王位,其中原本定下的是公子昭,但是易牙和竖刁势大拥立公子无亏继位,开方拥立公子潘而原本的太子公子昭则是逃离到了宋国,在宋国得到允许之后由公子昭引兵攻打齐国,这场闹剧以竖刁、易牙被杀,公子昭成功回齐国继位为终。

这场动乱给齐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齐国彻底跌落神坛从此成为晋国称霸中原。

结语

齐国的霸业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管仲的改革,而在管仲逝世之前曾举荐公孙隰朋为相,并让齐恒公废除那三位小人,但是最终齐恒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话,任用小人最终酿成这样的结局。

相传在齐恒公去世的时候是用衣袖遮住面孔的,据说是有愧于管仲和其他帮助他的功臣,可见此时的齐恒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时已晚。


文青聊史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在春秋时期,官位和爵位都是世袭的,很少有人可以打破当时的社会关系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混乱的社会背景反而能成为阶层重新洗牌的契机。

而当时的齐国,经过了齐桓公和管仲的大力改革,早已经成为了一个兵强马壮的诸侯国。朝堂上也是人才济济,公孙隰朋、王子成父、宾胥无、宁戚和鲍叔牙等,他们在各自的官位上为齐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后继无人,管仲难道没有想过培养继任者吗?社会的变革必然伴随着彻骨的疼和无尽的阻力,古往今来,细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往往是改革初期,改革家们雄心壮志,能够破开一切的阻力,有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而在这过程中,又有多少被消磨了斗志,开始趋于保守,趋于倾向稳定。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当一无所有时,往往可以大步向前,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远方的风景必然是诱人的大饼。而当我们取得成效后,却会考虑更多,不敢负重前行。其实在齐国的改革后期,已经明显的没有曾经的朝气蓬勃,唯有一声叹息,廉颇老矣。

当时的齐国虽然国力强盛,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一代霸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还算的上是实际上的天下共主,但烈火油烹,鲜花着锦,在那种的各国诸侯各自为政,汲汲营营中,齐国的地位也是十分微妙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除了管仲,又有谁能够真正的支撑起齐国的霸业呢?人才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像管仲那样子的,又如何去培养呢?

更何况,齐桓公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还是有好几个宠臣的,易牙,开方,竖刁。而管仲死后,齐桓公更是不顾管仲的遗言,重用奸佞的小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很有昏君的潜质的。而谁又能真正如管仲一般得到齐桓公的信任?

如果说是齐桓公的继承人的话,还有公子昭呢,管仲也没有权利去干涉王位的继承,毕竟他只是臣子,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他僭越了,或许就不能成为齐桓公最信任的仲父了吧。








书虫跳跳糖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事实,春秋时期是一个文化十分繁荣的时期,各种各样的人才大量涌,

先不说别的,先说说管仲的死对头以及好友,鲍叔牙。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与鲍叔牙各事一主,管仲跟谁公子纠,鲍叔牙跟谁公子小白田午。

双方历经磨难,可让人十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史记记载,齐桓公任用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更是留下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治世名言。

可是他那么厉害,可为什么偏偏输给了鲍叔牙,或许,你会觉得是鲍叔牙是有自知之名,不如管仲,可就算是再不如他,也是足有宰相之能的。而且后来鲍叔牙果然也在公孙隰朋后坐了宰相。

再说说公孙隰朋是如何当上宰相的。管仲临死前齐桓公想把宰相之位给鲍叔牙,但管仲说,鲍叔牙过刚易折说一便把位置给了公孙隰朋

那这个公孙隰朋到底有没有才能呢?

这里可以拿孤竹之战来说,史载: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这就是著名的老马识徒。可后面还有一句: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由此可以看出公孙隰朋有可比于管仲的见识和才气。

后来鲍叔牙当宰相的条件是辞掉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也可见他们都是有些本事的。

综上所述,管仲是否陪养接班人,我想你是带着中国秦汉以后的历史观念来思考先秦时期,接班人对于这些布衣出身的士子们来说并不重要。第二,齐国人才太多,不要被所流传的东西蒙蔽了双眼,我想后世对于管仲的崇拜肯定是多于当时之人对他的崇拜的。渲染的成分太多。第三管仲权利没那么大,齐桓公没那么昏庸,所以根本没有机会。



王建国xxy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后世誉为“华夏第一相”。但临死前都无法确定继任人选,致使齐桓公重用奸臣,使齐国陷入几十年的内乱,不禁让人觉得痛心。

管仲临死前,齐桓公是去问过他继任人选的。齐桓公问了好几个人,直到问隰朋时,他才勉强同意。显然,管仲事前并没有什么准备。

管仲为什么事先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呢?不,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这件事。他本来想推荐自己的好友鲍叔牙,但又觉得不合适。齐桓公心中也有目标人物,但这三人在管仲心目中是奸臣,日后必将祸害齐国。

由于自己心目中和齐桓公心目中的目标 人物,在管仲看来,都不适合为相,所以到他临死前还迟迟做不了决定。

按照两人的交情,管仲应该把好友鲍叔牙作为相位接班人

管仲本是贵族家庭,父亲管庄曾是齐国的大夫。后来由于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便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鲍叔牙是名门望族,父亲鲍叔敬是齐国大门,家族殷实。

两人做生意分成时,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有人嘲笑管仲自私小气,可鲍叔牙并不介意,并说是我自己愿意让他多分一点的。

后来生意失败了,两个人都选择了从军。可管仲每次遇到打仗的时候就就逃跑。又有很多人讥笑他贪生怕死,又是鲍叔牙替他解了围:“他是不敢死啊!他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赡养 ”。

由于两个人都游走了很多地方有丰富的阅历,他们便去做官。但管仲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又安慰他说:“你并不是无能,而是没有遇上好时机 ” 。

后来齐襄公非常赏识鲍叔牙和管理,便任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让管仲辅佐公子

按照鲍叔牙之前把相位让给管仲这份情谊,管仲更应该把鲍叔牙推荐为相位接班人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便和公子纠逃往鲁国,鲍叔牙和公子小白逃往莒国。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两位公子都准备回齐国争夺君位。

可公子纠和管仲一行到了边境时,已经听到了公子小白即位的消息,便打道回往鲁国。

公子小白即位,是谓齐桓公。他要任鲍叔牙为国君,但鲍叔牙自谦,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鲍叔牙)

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欲称霸王,非管夷吾(管仲:管氏,字夷吾,名仲)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于是齐桓公攻打鲁国,逼迫鲁国国君杀死公子纠,送回管仲。齐桓公沐浴斋戒,举行隆重的仪式封管仲为相。

管仲任相后,尽心辅佐齐桓公称霸。他对齐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推行“叁国伍鄙制”,实行租税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盐铁管理,为齐桓公的称霸准备了物质基础。

管仲又积极促使齐桓公采用“尊王攘夷、争取与国” 的外交政策,为齐桓公的称霸创造了“国际环境”。终于在公元前681年迫使楚国求和,齐桓公开始称霸中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理论上讲,管仲都应该推荐鲍叔乐为接班人,可为什么他不呢?

从情感上讲,两人自从交好,且鲍叔牙对管仲处处照顾帮助。而管仲想要回报鲍叔牙时,常常帮倒忙。鲍叔牙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说办事总有顺利或不顺利。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史记·管晏列传》

二人分别辅佐公子纠和齐桓公。齐桓公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齐桓公要杀掉管仲,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又推辞,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让齐桓公把管仲从鲁国接回来。

所以,按照人之常情,管仲应该推荐鲍叔牙呀!可当齐桓公说想让鲍叔牙继任相位时,管仲为什么会加以阻止呢?

作为知心好友,管仲非常了解鲍叔牙的为人处事。鲍叔牙性情急躁,爱憎分明,心里面对小人绝对容纳不下。管子认为他这种性格不适合治政。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易刁把管仲的话告诉鲍叔牙时,鲍叔牙怒目而视:“若我为相,还有你们这些小人容身的地方吗? ”吓得易刁避开了。

隰朋任相一个多月就死去了,齐桓公再度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坚辞不受,说:“除非你罢免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齐桓公罢免了三人,下令三人不允许再进入朝堂。鲍叔牙才愿意任相国。

可是,齐桓公后来又把已三人征召回来了,并再度重用。鲍叔牙因此抑郁而死。

除了鲍叔牙,齐桓公心里还有目标人物呀,可管仲为什么也反对呢?

除了鲍叔牙,齐桓公还想在易牙、竖刁、开方三人挑选一人。可管仲更加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人的为人吧!

易牙—— 厨师出身,擅于调味,烹饪技艺很高。一次,齐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这本是齐桓公无心的一句戏言,可易牙却牢记在心。为了讨得齐桓公的欢心,易牙竟将自己4岁的亲儿子烹煮了给齐桓公品尝“未尝之美味”。

齐桓公赞不绝口,便问:“此系何肉?”当得知是易牙杀亲儿子烹煮的时,齐桓公心里很不易滋味,但深为易牙的行为所感动,从此更加宠信易牙了。

竖刁——为了表示自己对齐桓公的绝对忠心,自行阉割,成为宦人。

开方——

本是卫国人。齐桓公称霸伐卫,开方见齐国强盛,便投降齐国。为了向齐桓公表明忠心追随,十五年不回家。甚至连父母去世时,也不回国奔丧。

在齐桓公看来,这三人对自己绝对忠诚,忠诚得让齐桓公感动。所以齐桓公认为这三人应该是合适的人选,可管仲为什么也反对呢?

在管仲看来,一个人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赡养自己的父母,慈爱自己的孩子。否则,就不合人之本性。连这三点都做不到,就不可能会真心实意地忠君。留下重用,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所以,当齐桓公想让这三人继任相国时,管仲坚决反对。

(齐桓公)

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如何?”对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但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谏议,在管仲死去以后,又重用了这三人。以致这三人后来专权,使得齐国陷入内乱。

文章写到这,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管仲临死时都没考虑好接班人。从情感上,能力上,他应该推荐鲍叔牙,但鲍叔牙太过爱憎分明,心里容不下人,这不适合治政。

但是,齐桓公却是想把相位给开方、易牙、竖刁三人,可管仲认为更加不可以。

这样,自己想推荐的人选不合适,齐桓公的目标人物也不行。所以,在管仲临死前,也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管仲荐相,是站在忠于国家的高度,而不以私人感情取代国家利益。称得上是“华夏第一相”。


衡阳泉湖人历史观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

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齐桓公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鲁僖公十七年十月乙亥)病死。

齐桓公在位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正是在管仲的大力辅佐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管仲的主要成就:

行政改革:管仲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用人人事: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政治主张: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外交主张:管仲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为了使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管仲在外交上协助齐桓公做了许多努力。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国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国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管仲让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献计让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前654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制度: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经济制度: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

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参见词条轻重理论),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子·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子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马克思级差地租与之相同。

●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

●管仲修齐太公“九府圜法”,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呻”。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名为“齐法化”或“节墨法化”,俗称“齐刀”。

●管仲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管仲早齐桓公两年去世,管仲的团队没有再有什么大的作为,根本原因在于,齐国君臣是一种特殊的君臣关系,齐桓公有了管仲,从此只当“甩手掌柜的”;管仲只对齐桓公一人负责,不计两人身后之事。随着事业的成功和霸业的形成,他们已经由改革变成保守。

纵观管仲执政后,并没有再做过大的改革事项。这也符合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改革者在初期往往具有开拓精神,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是不拘一格,一旦成功,他们就会只想到保住改革成果而患得患失,看人的眼光也不再是远大和宽阔。

管仲在受到齐桓公的重用之后,他只要君主的这种信任,忘记了他曾经说过的要君主远离小人的话,一味看君主的好恶办事,对于一些不好的小人不加驱逐。

这些都是管仲和齐桓公的政治短视,也正是因为这些短视造成了齐桓公最后被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活活饿死的原因,一代霸主,就此失去了齐国的发展机遇,后人要在治国和管理上吸取齐桓公和管仲的教训。要近贤臣,远小人才能保持长治久安。


鹏学天下


公元前645年,为了成就齐国霸主之位而呕心沥血一生的管仲走到了人生终点。

听说管仲病重卧床不起,齐桓公也顾不上老弱的身体,亲自到管仲府邸探望。

经过一番寒暄慰问之后,齐桓公回到正题,问管仲何人可以接替相位。管仲虽然病危,却依旧谨慎,反问齐桓公看好谁?

《管子》记载,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

齐桓公推荐的第一个人是鲍叔牙,他帮助齐桓公夺得国君之位,是齐国的元老重臣。

除此之外,鲍叔牙也有卓越的才华,他推荐管仲为齐相,而自己只做大谏,负责官吏的选拔。

在外交上,鲍叔牙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按理说,以鲍叔牙的地位和才能,完全可以担任齐国国相。但管仲认为他不合适,虽然光明磊落,却过于善恶分明,不利于管理政务。

齐桓公推荐的第二个人是易牙,他并非传统的士大夫,而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非常受齐桓公的宠幸。

有一天齐桓公胃口不佳,什么美味都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尝尝蒸婴儿肉是什么味道,于是易牙便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

齐桓公知道后非常感动,认为易牙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了父子之情,从此对他更加宠幸。

可是管仲却认为他毫无人性,为了讨好国君,不惜杀自己的儿子,不宜为齐国国相。

齐桓公推荐的第三个人是开方,他是卫懿公的庶长子,当年齐桓公征讨卫国时,开方作为使者到齐国求和。

可是开方见齐国国力强盛,就没有返回卫国,而是留在齐国为官。

后来卫国被狄人所灭,卫国宗亲不论男女老幼,都返回故地为重建卫国而奔走,开方却无动于衷,继续留在齐国侍奉齐桓公。

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对故国之情,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不以为然,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的人,怎么能够真心忠于国君?

齐桓公推荐的第四个人是竖刁,他是齐国宦官,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

当初,齐桓公四处寻找有能力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后宫事务,这份差事对许多人都有吸引力,但有一大弊病让人却步,那就是必须阉割才能入宫。

竖刁宁愿自残身体都要进宫侍奉齐桓公,令齐桓公十分感动,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十分担心,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能真心忠于君主?

谈论半天却没有一个结果,而且管仲还要求君主务必远离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人,这让齐桓公有些不满。

因此,管仲只得退而求其次,将公孙隰朋推荐给齐桓公,公孙隰朋忠君爱国,为人厚道,而且很有责任心,齐桓公想了想也觉得不错。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按照他的临终遗嘱驱逐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可是齐桓公已年过古稀,再没有雄心壮志,每天只想安逸享乐,突然失去三个弄臣后觉得每天都食不知味。

于是,齐桓公认为管仲对三人的看法有误,因此派人把他们召回,从此沉迷于三人的甜言蜜语之中。

公孙隰朋接任齐相之位不到一个月就病逝,情急之下鲍叔牙担任齐相,可是看到齐桓公重新召回三人,鲍叔牙也抑郁而终。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不起,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而公开争斗。

《史记》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

易牙、开方、竖刁等三人见齐桓公不久于人世,便堵住宫门,假传君命,不准任何人进去,连食物和水都不可以。

就这样,齐桓公活活饿死在自己的王宫里,尸体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都无人理睬,“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便成为后世君主对继承人问题的最大警示。

齐桓公去世后,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等五个儿子都先后当过齐国国君,然后数年时间内又被亲兄弟杀死。

这种动乱持续了四十多年,让齐国国力大减,再也不复当年九合诸侯的霸主景象。


诗雨花魂


管仲作为千古名相,自有其能力所在。这点毋庸置疑!只是对于他的“后事安排”却留下了历史诟病。

很多人就会疑惑为什么管仲没培养出接班人。

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1. 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发现能继承自己衣钵的人才。要知道发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太难了!就看诸葛亮发现姜维的兴奋劲就知道了。
  2. 管仲培养人才的能力不行。就像很多历史人物很牛逼,但是带徒弟却不行。
  3. 管仲本人不重视。觉得对宰执的培养还不如对君主的培养重要。寄希望于君主接班人,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
  4. 管仲对人防备心强。齐桓公问管仲后事的时候,提出几个接班人,管仲都提出他们缺点,却没有指出优点。可见对人性管仲更关注恶的一面。

小何才漏尖尖角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相齐四十年,对外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对内大刀阔斧的对军事、政治、税收、盐铁等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

管仲是继周公之后,孔子再次交口称赞的圣人。诚然,做了“圣人”,有了主角光环后,就要接受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跟拍,甚至每天呼吸几口气,哪口不通顺都要拿出来让人指摘。管仲的功绩,不是专业人士,不能用术语阐明观点,能登堂入室说的,就是病榻论相。(不是你以为的开放高档红灯区[灵光一闪])管仲就剩一口气了,齐桓公说二爹你走了我咋办?管仲说齐国还有人才呢,你放心,我挂了,让隰朋干,不过隰朋也怕活不长了。剩下的优缺点我都告诉你,你自己衡量着驾驭。还有几个坏种我也告诉你,有我他们不敢作妖,我死了怕你们镇不住,他们要兴风做浪,千万听我的把他们打发了,不然你死都没人埋你!现在我们保持地位尊崇就好,别惹是生非去了,靠老子我的名头你还能牛一阵子,不听我的,只怕你晚节不保。齐桓公刚点头管仲就嗝屁了。到此我想问一下,接班人算确定还是不算?

《史记》记载,刘邦快挂的时候,吕后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吕后塌塌实实的执行了,虽然陈平周勃族灭吕氏,可是汉室江山保住了。再看齐桓公,三分钟热度后,把仲父的话忘了一干二净,召回三害,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邻,最后身死六十九日而不殓,九月不葬,更导致齐国几十年动荡不安,继而丢了霸主的地位。后人做诗取笑“仲父原来死不得”。

如果说管仲是尺,齐桓公不过界,那么他们就是春秋第一“最佳拍档”,可惜管仲的尺生前有效,死后被弃,大罗金仙也就不了一心找死的瓜娃子。

管仲的用人论,不是培养,而是发现。在大规模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人才往往都是家学或自学。一个人能学有所成继而学以致用,绝对是自身能力超群,能加入精英团队,绝对有其过人之处。话说回来,金无足赤,谁也不可能是谁的最完美继承者。齐桓公如果继续保持和管仲一样敏睿的发掘力,他还用管仲给他输送后备人才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缺乏一颗知人善任的心,就是管仲不死,小白依旧是小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