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关公与包公——具备仁、义、礼、智、信

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关公与包公——具备仁、义、礼、智、信

《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盛赞孔子的德行修养。“仁”的境界是儒家追求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既是社会道德准则的要求,也是自我修行的目标。虽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在传统文化的伦理环境下,最起码这些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会所公认的理想人格,是社会所肯定,人群所钦佩的对象。

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关公与包公——具备仁、义、礼、智、信

这样的标杆作用,可以无形中为人们的行为轨则树立了心灵的规范,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市井百姓,都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评价的标准,人们都盛赞这样修养的人,称之为君子、为大人。虽然这是一种道德规范,但它本身并不束缚人,也不是道德绑架人的工具,而是一种人们共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境界。仁义之人既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也是自我的满足和升华。

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关公与包公——具备仁、义、礼、智、信

中华文化有两个圣人作为代表,文圣众所周知——孔夫子,是温良恭俭让的完美化身;后世又树立起了武圣人的形象——关公,关云长是三国里面的武将,因为义薄云天,被奉为武圣。个人崇尚一个人物,不一定此人功勋必然卓著,但必须是人格美好的。

古人论是非,不论成败。道义可以长存,功名不过过眼云烟。翻开历史书,历朝历代皇帝甚多、文成武将更是灿若繁星。但我们能够记住几个响彻历史云霄的名字,非是此人当时的名位多高,而是他所闪耀的人格境界多高。皇帝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威名确实很大,但能感人肺腑者,在我个人看来是宋仁宗,每当读到他的历史典故竟然能让我感动非常,世人评价他说“为君者,止于仁”,仁君应该是比明君更难的或说评价更高的。人一旦身居高位还能具备究竟的怜悯心,那是何其难得啊!

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关公与包公——具备仁、义、礼、智、信

有故事大概是说宋仁宗批阅奏折到深夜,腹中饥饿难当,很想吃一碗羊肉汤,但硬是忍住没有告诉身边人。后来身边人问他为何不让厨房安排羊汤呢,如此小事一桩而已,对于至高无上的皇帝何其微不足道,但仁宗说我若开口要和羊汤,御厨自然会备好,但往后必成定例,每晚定时备好羊汤,如此劳民伤财,多少生灵为满足我一时口腹之欲而被屠杀呢!虽然故事我并未考证真假,但读来实在感人。“仁民爱物”应该就是如此了。

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关公与包公——具备仁、义、礼、智、信

也是宋仁宗时代的包青天——包拯,他做御史的时候因为向仁宗进谏,吐沫星子都飞到仁宗脸上,坚决反对仁宗安排某皇亲国戚的职位,仁宗虽然无奈还是接受了包拯的仗义执言。其实包公在北宋官位并非大家想象那么高,他大部分时间是地方官。人们记住包公是因为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执法为民。

小说、剧本不断演绎他们的故事是因为仁义、忠诚、勇毅这些文化符号的人格化。文化的绵延不绝,文化的伟大魅力正因为人性修养足以感动人。我想人文文化的高低并不在于其理论的多少、论证的严密,而是是否有悲悯心、有拔生灵苦的大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