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標籤人物關公與包公——具備仁、義、禮、智、信

傳統文化的標籤人物關公與包公——具備仁、義、禮、智、信

《詩經》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是盛讚孔子的德行修養。“仁”的境界是儒家追求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儒家所謂“仁、義、禮、智、信”既是社會道德準則的要求,也是自我修行的目標。雖然不是人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在傳統文化的倫理環境下,最起碼這些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社會所公認的理想人格,是社會所肯定,人群所欽佩的對象。

傳統文化的標籤人物關公與包公——具備仁、義、禮、智、信

這樣的標杆作用,可以無形中為人們的行為軌則樹立了心靈的規範,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普通市井百姓,都以“仁義禮智信”作為評價的標準,人們都盛讚這樣修養的人,稱之為君子、為大人。雖然這是一種道德規範,但它本身並不束縛人,也不是道德綁架人的工具,而是一種人們共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境界。仁義之人既是有利於他人和社會的,也是自我的滿足和昇華。

傳統文化的標籤人物關公與包公——具備仁、義、禮、智、信

中華文化有兩個聖人作為代表,文聖眾所周知——孔夫子,是溫良恭儉讓的完美化身;後世又樹立起了武聖人的形象——關公,關雲長是三國裡面的武將,因為義薄雲天,被奉為武聖。個人崇尚一個人物,不一定此人功勳必然卓著,但必須是人格美好的。

古人論是非,不論成敗。道義可以長存,功名不過過眼雲煙。翻開歷史書,歷朝歷代皇帝甚多、文成武將更是燦若繁星。但我們能夠記住幾個響徹歷史雲霄的名字,非是此人當時的名位多高,而是他所閃耀的人格境界多高。皇帝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威名確實很大,但能感人肺腑者,在我個人看來是宋仁宗,每當讀到他的歷史典故竟然能讓我感動非常,世人評價他說“為君者,止於仁”,仁君應該是比明君更難的或說評價更高的。人一旦身居高位還能具備究竟的憐憫心,那是何其難得啊!

傳統文化的標籤人物關公與包公——具備仁、義、禮、智、信

有故事大概是說宋仁宗批閱奏摺到深夜,腹中飢餓難當,很想吃一碗羊肉湯,但硬是忍住沒有告訴身邊人。後來身邊人問他為何不讓廚房安排羊湯呢,如此小事一樁而已,對於至高無上的皇帝何其微不足道,但仁宗說我若開口要和羊湯,御廚自然會備好,但往後必成定例,每晚定時備好羊湯,如此勞民傷財,多少生靈為滿足我一時口腹之慾而被屠殺呢!雖然故事我並未考證真假,但讀來實在感人。“仁民愛物”應該就是如此了。

傳統文化的標籤人物關公與包公——具備仁、義、禮、智、信

也是宋仁宗時代的包青天——包拯,他做御史的時候因為向仁宗進諫,吐沫星子都飛到仁宗臉上,堅決反對仁宗安排某皇親國戚的職位,仁宗雖然無奈還是接受了包拯的仗義執言。其實包公在北宋官位並非大家想象那麼高,他大部分時間是地方官。人們記住包公是因為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執法為民。

小說、劇本不斷演繹他們的故事是因為仁義、忠誠、勇毅這些文化符號的人格化。文化的綿延不絕,文化的偉大魅力正因為人性修養足以感動人。我想人文文化的高低並不在於其理論的多少、論證的嚴密,而是是否有悲憫心、有拔生靈苦的大願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