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無痕,施恩不求回報,方得福祿

宋朝洪應明說,一個佈施恩惠於人的人,不應該總將此事記掛在內心,也不應對外宣揚,那麼即使是一斗米的恩惠,也可以得到萬斗的回報;以財務幫助別人的人,總在計較對他人的施捨,而要求別人予以答,那麼即使付出萬兩黃金,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


《聊齋志異》中有一個故事,一個讀書人做夢去參加考試,主考官是關公,關公發下題目,他一揮而就。其中卷子裡有這樣幾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讀書人認為,一個人有心去做好事,表現給人看,或表現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沒什麼值得獎勵的;又例如一個人在扔掉一把不好用的刀斧時不幸傷人,他並沒有存心傷害對方,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被處罰。關公讀到此處拍案叫好,對這個書生也是讚賞有佳。這雖然只是書生的美夢一場,但卻說明了一個道理,故意為善不是善,是要發自內心地做善事,並且不留痕跡,這才是真的存善心。


至善無痕,施恩不求回報,方得福祿


古鎮上有一家菜攤,平時顧客不多,因為這裡的人都比較窮,買不起菜。不過經常有些窮人家的孩子來這裡轉悠,雖然他們只是玩兒,可攤主還是像對待大人一樣與他們打招呼。
“孩子們,今天還好吧?”
“我很好,謝謝老闆,這些土豆,看起來真不錯。”
“可不是嘛,你媽媽身體怎麼樣?”

“還好,一直在好轉。”

“那就好,你想要點什麼嗎?”

“不,先生,我只是覺得你的土豆很新鮮,我沒錢買。”
“用東西交換也可以呀,我想要個紅色的彈球,你家裡有嗎?”

“當然有。”

“這樣,你先把這幾個土豆帶回家,下次來的時候讓我看看那個紅色彈球。”

“一定,謝謝你老闆。”


至善無痕,施恩不求回報,方得福祿


每次攤主和這些小顧客交談時,攤主的妻子就會默默地站在一旁,面帶微笑裡看著他們。他熟悉這種遊戲,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許多年過去了,店主因病去世,鎮上所有的人都去向他的遺體告別,包括以前那些和他玩交換東西的孩子們。

我們很難估量做善事,對一個人生命價值的影響,也許我們此時的付出不會立刻回饋,但是這份付出定會在別人心中留下感恩的種子,這顆種子此時不會萌芽,但總有一天會綻放花朵,香飄萬里。在實際生活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做善事,並不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生命需要我們做的是,敞開心扉地愛他人人,真誠地愛他人,去寬慰失意的人,安撫受傷的人,激勵驅散洩氣的人,至善無痕,讓施與心像玫瑰花一樣散發芬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