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創新求解:向這些城市學什麼-深圳篇

望他山|重慶創新求解:向這些城市學什麼-深圳篇

【開欄語】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場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也衝擊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但隨著全國性復工復產的有序進行,中國經濟的“速度”正在恢復。而在疫情中,有一個詞越來越受關注,那就是“創新”。

疫情倒逼之下,許多科技創新噴湧而出,為抗疫和復工復產助力——5分鐘出結果的即時檢測技術、10天就可以造出來的呼吸機、實現無接觸的送貨機器人、3D打印隔離間、帶人臉識別功能的體溫監測儀、大數據管理隔離觀察人員……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

對重慶來說,創新也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時,對重慶提出“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發揮“三個作用”要求。今年初,中央明確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總書記對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兩中心兩地”目標,建設科技創新中心,要求集聚創新要素、增強科技創新的競爭力。

毫無疑問,重慶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如何把握機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標先進,調研先行。在重慶市委宣傳部的組織和帶領下,去年底,重慶多家媒體記者奔赴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先進發達地區,走進“中國硅谷”北京中關村、“最牛街道辦”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等地,探尋這些科技創新高地崛起背後的秘密。

根據重慶市委宣傳部統一安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等市屬主要媒體特開設《望他山》專欄,首批推出“重慶創新求解”系列報道,呈現此次走訪所見所聞所思,為重慶創新提供可學習借鑑的經驗。重慶也將與這些城市加強聯動協作,提振發展信心,以更寬廣的視野推動創新發展,探索出符合重慶實際的創新發展之路。

①中科飛測:海歸人才如何變成政府“自來水”?

視頻加載中...

望他山|重慶創新求解:向這些城市學什麼-深圳篇

中科飛測的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深圳,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深圳中科飛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科飛測)藏在一條不起眼的街道里。它雖然規模不大,但正在快速成長,力爭成為中國光學檢測設備供應商的頭部企業。

公司創始人陳魯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赴美攻讀物理光學博士,在半導體行業工作近20年了。他的妻子哈承姝也是學霸,攻讀耶魯經濟學碩士後,在硅谷加入創投機構工作。夫妻倆在美國工作生活了十餘年。2011年,陳魯和哈承姝夫婦回國後,陳魯依託中科院微電子所的平臺組建研發團隊,並於2014年底成立了中科飛測。

集成電路有著高精密、高附加值的特性,要求在芯片製造過程中的檢測都是無損檢測,光學檢測優勢在該領域尤為凸顯。但集成電路設備長期以來被歐美設備供應商所壟斷,國內在這個領域過去幾乎一片空白。

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支持下,中科飛測通過自主研發,在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上突破了國外壟斷,多系列設備在國內高端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實現批量銷售。

中科飛測先是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後來又來到深圳設立總部。

為何把總部設在深圳?“深圳的創業環境很好,政府的對企業和人才支持力度很大。”哈承姝還記得,企業從成立至今,區級領導和科創委領導數次來到公司調研,主動詢問公司有哪些困難,有哪些需要。瞭解實際情況後,政府部門從租金優惠、研發經費支持、廠房等各方面對公司大力支持。

“深圳市科創委以及區科創局對於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公司,從市裡到區裡在政策上都有很大的支持。”哈承姝說。

另一點則是對人才的優待。根據深圳市有關規定,符合條件的海歸和國內高技術人才都可以參與評級,A類、B類、C類分別給予300萬元、200萬元、160萬元直接補貼,並免徵個稅。考慮到研發隊伍的穩定,政府給予的補貼是分五年給付,而且要求這期間人才必須在企業服務。

哈承姝感慨地說,“對於初創型企業來說,穩定的人才隊伍比什麼都寶貴。”好的政策為公司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包括布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院所的人才,其中大約幾十人參與人才評級,享受到了這一政策紅利。

“你們知道嗎?深圳有個人才日。每年的11月1日,創業團隊跟政府部門領導會面對面溝通,談企業,談發展,反映問題,氛圍輕鬆愉快,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政府對企業的關心。”哈承姝說。深圳的人才政策也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環,很多人在切實享受到政策的利好後,會變身政府的“自來水”,主動和海外工作學習的師弟、師妹、同學宣傳,推薦他們來深圳創業、就業。 

②南科大:攪動“一江春水”的新型大學,給深圳帶來啥?


望他山|重慶創新求解:向這些城市學什麼-深圳篇

位於南科大校園裡的深圳市南科燃料電池有限公司,研發出的新產品。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佘振芳 攝

2012年建校於南山之畔,曾攪動高等教育“一江春水”的南方科技大學,如今怎麼樣了?

全國一流水平的芯片實驗室、全球最先進的冷凍電子顯微鏡,以及一張張新鮮的面龐……校園裡觸目所見,是一棟棟嶄新的大樓和成片的綠蔭。

新,是這所大學最為鮮明的特色。

相比硬件設施,作為一所新大學,南科大的創新更多體現在體制上。

南科大的成立,本身就肩負著探索現代大學制度的使命。2011年5月,深圳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專門為南科大制定了《南方科技大學管理暫行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為一所學校制定的規章,被譽為中國高校改革的第一部“基本法”。

成立後,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試驗和制度創新,其中最突出的是理事會制度。

理事會由哪些人組成?包括深圳市市長及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南科大教職工和教授、教育界工商界的社會知名人士,三類成員各佔三分之一。

理事會的權力很大。主要職能包括:聘任或解聘校長,審定學校章程及財務預、決算報告等學校重大制度,審批學校行政、學術單位的廢立及學校其他重大事項等,擁有實際上的決策權。

這一制度開了中國公辦高校理事會治理的先河。

南科大的創新,還體現在專業設置和招生模式方面。

據南方科技大學宣傳與公共關係部部長張凌介紹,在招生方面,南科大采取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招收本科生,即高考成績、南科大自主測試成績和高中學業成績分別佔60%、30%、10%,這被稱為“631”模式。

產學研與服務引領區域創新結合,也是南科大的鮮明特色。

“在學科設置方面充分與市場發展需求相結合,緊緊圍繞深圳產業佈局,依託城市,紮根城市辦大學。”南科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張作泰介紹,學校通過技術轉移中心、創新創業學院、科技園公司、投資管理公司和孵化器公司等,搭建一個完整的產學研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位於南科大校園裡的深圳市南科燃料電池有限公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新能源本來就是深圳市重點產業,而氫燃料目前正處於技術導入期,需要政策扶持。除了深圳市有關部門出臺政策,通過事前資助、事後補助、事中貼息等,對氫燃料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外,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依託南科大,建立氫燃料重點學科,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兩手抓。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南科燃料電池有限公司於2016年成立。創始人是一幫從加拿大回來的專家,在燃料電池方面有深厚的造詣。他們不僅承擔企業研發、課題攻堅任務,還要在學校任教職。

公司註冊資本1.4億元,其中南科大以無形資產和場地租金等作價入股,持股20%,核心人才團隊持股50%。深圳市政府無償資助公司2000萬用於項目研究,另以明股實債的方式有償資助2000萬。五年後,通過考核五項指標,項目達標完成驗收結題後,這2000萬將按照4.75%的中長期貸款基準利率還給政府。

“我們雖然成立才3年多,但已實現了不少成果轉化,盈利能力已經超出預期,目前正著手提前退還這2000萬。”公司CEO徐文輝興奮地說,“專家們有技術沒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今政府和學校把米送給我們,我們做出大餐,然後送給大家。”

據介紹,截至2019年10月,與學校產生實質性合作的企業超過100家,橫向項目總經費超過3.46億,2019年新開展100餘項橫向合作,2019年新開展合同額超1.07億。

此外,南科大還通過政策支持、服務配套等方式鼓勵師生創新創業,已出資設立或參股46家科技創新公司,截至2020年3月31日,專利申請數1742件,授權數395件。

大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城市與大學應是“互動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關係。

在採訪中,我們最深刻的體會是,深圳的改革開放與體制創新為南科大這樣的新興大學快速發展注入“催化劑”,而南科大快速集聚一支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搭建一條完善的產學研鏈條,也為深圳、廣東的創新驅動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③粵海街道:“最牛街道辦”是怎麼為企業服務的?


望他山|重慶創新求解:向這些城市學什麼-深圳篇

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高新區社區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匯聚了許多知名科創企業。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佘振芳 攝

2019年5月,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突然火了。

網友們發現,這條小小的街道上,除了曾誕生了華為這樣的“大牛”以外,還走出了中興通訊、騰訊、大疆、邁瑞醫療、長城計算機、飛亞達、TCL、創維、康佳電子、康泰生物、大族激光等946家科技創新企業,於是紛紛稱其為“史上最牛街道辦”。

眾所周知,面積僅182平方公里的南山區2018年經濟總量達5018億,不僅在深圳,在全國都數一數二。而在南山區所轄的八個街道中,又屬粵海街道實力最強。雖然面積只有23平方公里,但它擁有全中國“畝產GDP”最高的深圳科技園,2017年轄區內的資產總額就超過1.1萬億元。

1.1萬億是什麼概念?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是18.3萬億元。

截至目前,粵海街道辦入駐的國家高新企業超過1000家,上市公司88家。另外,粵海街道辦還佔據了深圳“獨角獸”至少八成的份額。

這條街道是如何培育出這麼多優秀企業的?記者來到這條街道,一探究竟。

面對我們的好奇,粵海街道辦事處企業服務科負責人笑道:“那都是網上的段子,其實街道只是政府派出機構,具體工作都是區級職能部門在做。”

那麼南山區職能部門是如何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呢?

在培育上市企業方面,南山區率先成立上市培育領導小組,並在區行政服務大廳開設“上市企業服務辦公室”,為上市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針對已上市企業、擬上市企業、各行業內百強企業和轄區內優質成長型企業,分別打造了四個層級的培育體系。

在財政激勵方面,對處於上市不同階段的企業分別給予60萬-140萬元的獎勵。金融扶持方面,出臺小微促進貸、上市促進貸、上市企業流動貸款及併購貸款貼息項目,減輕融資負擔,促進企業快速發展。支持上市企業穩健發展,對併購重組過程中發生的中介費用,按照最高50%的比例予以補助,每年不超過300萬元;此外,還出臺上市公司辦公用房扶持政策,對上市企業購置辦公用房分別分年度給予最多2000萬元補助,租賃辦公用房的分年度給予最多1200萬元補助。

針對高品質人才安居問題,南山區還實施“一街道一人才公寓”計劃,成立區人才安居公司,“十三五”期間計劃新增籌集建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近5萬套,區財政每年至少投入3億元,用於人才住房貨幣補貼。

在粵海街道核心區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就有2000多套這樣的人才公寓。這批公寓四成出售六成出租,提供給園區入駐企業的高品質人才。公寓月租金在120-130元/平米,而周邊同類型公寓價格基本都在200元/平米以上,出售價格在6萬元/平米左右,也遠低於周邊同類房價。

人才的大量聚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許多問題,比如吃飯難、出行難、交友難等問題。別小看這些問題,它們很可能成為導致人才離開的“最後一根稻草”。

粵海街道高新社區書記王泳梅告訴記者,針對這些問題,街道調動轄區資源共建共治,組成“交通安全疏導隊”,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交通疏導指揮,引進支持社會餐飲企業在園區開設了60多家員工大飯堂,還持續打造“粵海杯文體聯賽”、“粵海好聲音”、“粵享悅愛”等文化品牌服務項目,提升服務覆蓋面。

從扶持政策到生活服務,南山區為企業提供的服務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細緻入微,這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才在此紮根,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④深創投:為新興產業注入“活水”

望他山|重慶創新求解:向這些城市學什麼-深圳篇

位於深圳投資大廈11層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受訪者供圖,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

“重慶有什麼好項目?歡迎給我們推薦!”

在位於深圳投資大廈11層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簡稱深創投)辦公室,一見面,副總裁張鍵就表現出了對優秀項目的“渴求”。

記者到訪的1個多月前,有兩家企業在上交所敲鐘,登陸科創板。它們一家來自天津,一家來自深圳,一家專注新材料,另一家則聚焦計算機軟硬件。雖然註冊地不同、業務領域不同,但它們背後有個共同的推手——深創投。

至此,深創投在科創板上市的投資企業增至8家,成立以來助推上市的投資企業數增至156家。

截至2019年10月底,深創投管理的基金規模為3476.99億元人民幣,其中私募股權基金129只,規模579.33億,母基金14只,總規模1300億,專項基金13只,總規模539.68億,公募基金1只,總規模100億,已成為首屈一指的創投機構。

多年來,深創投一直佈局“硬科技”賽道,曾投資的著名科創企業還有很多,包括騰訊音樂娛樂、網宿科技、鬥魚、信維通信、歐菲光等。按照行業來分,在深創投所投項目中,高端裝備製造佔22%,信息科技佔15%,互聯網/新媒體/文化創意佔19%。

在與深創投有關負責人深入交流後,我們深刻感受到,深創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優秀的成績,離不開流淌在其血液裡的“市場化基因”。

深創投前身是成立於1999年的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彼時,深圳市政府對其提出了“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按經濟規律辦事、向國際慣例靠攏”的經營方針,並延伸出兩大原則:一是“不塞項目不塞人”;二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國”。

深創投的成立,其實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在成立伊始,深創投就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第一批股東包括深高速、深圳機場、鹽田港、中興通訊等。經多次引入社會民營股東,深圳市、區兩級國資持股佔比約為49%,社會民營資本佔比超過50%。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創投界的‘華為’。”深創投投資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刑治斌表示,深創投在管理機制上也不斷創新,目前擁有覆蓋全國的政府引導基金網絡、科學嚴密的決策和風控體系,以及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此外,深創投還申請設立了國內創投行業第一家博士後工作站。

創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投機構的支持。在投資方向上,深創投一直瞄準新興產業。比如,2019年深圳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深創投便結合產業,設立了規模40億的海洋基金。未來,深創投在這方面的佈局將更重,計劃籌建新能源基金、信息科技基金、新材料基金、消費升級基金、高端裝備基金,為新興產業注入更多資金“活水”。

【記者手記】

從中關村到深圳灣,記者一行走訪了十餘家創新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也與多個政府部門負責人深入交談。我們發現,在宏大的創新語境裡,蘊含著許多豐富的細節,是企業和科研機構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的關鍵——

比如,入駐中關村的創業團隊說,中關村管委會是“最不像政府的政府”,始終將為企業服務放在第一位;

很多初創項目在還看不到未來的時候,只要第三方專家打分認可,就能申報扶持政策;

亦莊經開區和中關村同為重要創新平臺,行政區劃不同,卻不搞競爭,不互挖牆腳,而是政策互通,協同創新,互為助力;

北京市科技委有關負責人一再強調,“要走進實驗室,擁抱科學家”,還要打造“愛科技、懂創新、會服務的專業平臺”;

從美國回深圳的創業團隊說,“我們感到被尊重、被認可,自己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南科大,教授每個禮拜有一天可以去企業兼職,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可以跟著導師,參與和大企業合作的項目,接觸到最新最前沿的技術……

事實上,重慶不缺宏觀層面的政策。近年來,圍繞市政府確定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慶各級部門出臺了許多鼓勵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與措施。包括2020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也是個高頻詞。此外,重慶也有產業基礎和創新應用場景,科研軟實力不斷提升,引才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我們需要的,或許是支持力度再大一點、改革步伐再邁大一點、服務更做細一點。

比如,如何在體制機制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和嘗試,先人一步,做“吃螃蟹者”?

如何成為更好的“服務型政府”,做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讓企業家如魚得水,變身“自來水”?

如何搭建更好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讓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變成人人可以用的產品?

如何讓高校學科與產業佈局緊密結合,實現與城市的良性互動?

如何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文化氛圍,允許創新失敗,形成人人都要創新、人人爭相創新的氛圍?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

重慶要打造創新之城,主體、平臺、人才、生態缺一不可,需要政、商、學界各方發力,需要科技與經濟融合、教育與產業對接、人才與發展匹配。我們期待,重慶創新的步伐能越來越快,動力越來越強勁,成果越來越豐碩。

文字:首席記者 佘振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