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經濟發達的城市大多都在南方?

犇犇95385


在中國古代,有很長一段時間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天下九州,在北佔其六”,古代的九州只有荊州和揚州位於南方,梁州一半在北一半在南,戰國七雄僅有楚國一雄在南方,兩漢時期閩越,兩廣乃不毛之地,至三國時,孫權派諸葛直,衛溫率3萬將士進入臺灣(當時叫流求),臺灣第一次得到開發,可見南方至少在三國以前,特別是閩臺瓊兩廣一直都幾乎是未開化的處女之地,儘管早在秦時就設閩中郡,漢時趙佗建南越國。



十六國時期北方大亂,中原士族衣冠南渡,青兗流民東遷川陝,這是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後世影響深遠,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以荊,揚舊地造柱國基業,與北齊,北周對峙長達八十餘年,此時閩浙贛兩廣已有人煙犬吠之象,經濟南移已有苗頭。



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建國,南方因為免於戰亂而經濟復甦極快,隋煬帝楊廣開鑿京杭大運河後,南北航運貫通,揚州,建康,廣州等南方城市經濟得到發展,人口開始彙集在一些大城市,儘管在這段時間裡北方依然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長安,洛陽,咸陽等北方城市人口都過百萬,但北方歷經多次戰亂浩劫已是滿目瘡痍,流民遍地,此時相對穩定,戰亂未曾波及的南方漸成北方士族,流民的聚居之地,經濟南移已是事實,但政治中心在北依然不變。



到了兩宋時期南北差距逐漸變小,十大城市中在南方的佔了四個,分別是:建康,杭州,泉州,廣州,泉州港更因為其當時繁忙的港口貿易而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兩宋是全國經濟自北向南轉移的重要分界線,北方地區經過五代十國長達近百年的割據戰亂早已是滿目瘡痍,破敗不堪,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則接納了更多的北方人。

此後元朝,明朝,清朝南方地區一直穩定發展,經濟繁榮,人口聚集越發的多,大城市的雛形開始形成,北方地區因為政治因素始終征戰不休兵戈連連,南方徹底取代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但政治中心在北方始終沒變過,元朝,明朝,清朝皆是定都北京。

經濟南移是一個漸進的漫長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經濟發達的南方城市同樣也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廣州,泉州因港口而興,上海自明朝中後期時便成為了江浙地區最重要的商貿中心,杭州自南宋定都於此以來便長勝不衰,南昌有陳友諒的苦心經營,這個過程雖然漫長當也是水到渠成,北方主政治南方主經濟,看來是自古就定下來了。


大國布衣


南方經濟是否強於北方

南方經濟發達城市的確對於北方,整個北方能拿得出手經濟強市也就只有北京、天津。

同樣南方不僅有上海、廣州、深圳還有南京、杭州、武漢等。

江南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與北方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氣候,北方氣候寒冷,每到寒冬總會降到零下二十度,這樣的氣候實在不利於經濟發展,南方則不同,以深圳為代表,四季如春、氣候宜人。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春風,南方江浙滬一帶已經興起“民營企業”熱潮,市場環境相對公平,法律、法規相對健全。

對比北方,特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還是以國企為主,思想停滯不前,缺少勇於拼搏的精神,所以差距越來越明顯。

還有地理位置,南方地理位置整體優越,上海等不僅沿海還有長江,交通發達,水路運輸便利,距離香港又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南方經濟取得優勢。


但是要是有人說是因為人的原因,我就不是很樂意,現在的南方人是因為當初北方戰亂才移民到這邊,所以跟人沒有關係,都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

感謝大家閱讀我的回答,喜歡可以點贊、關注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這確實是一個事實,不僅在一線城市中,南方有上海、廣州、深圳,北方只有一個北京,南方點了四分之三。在新排出的15個新一線城市中,南方也佔了10個,北方只有 5個,南方佔了三分之二。直到二線城市,南北方才基本相當。

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差距,就決定了北方與南方的差距。畢竟,判斷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更多的還是看走在前面的那些城市。只有走在前面的城市多了,地區經濟實力才強,才能夠帶動城市群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南北方相差比較大呢?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一是南方在區位優勢方面要好於北方。北方大多以資源為主體,在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實力就要比南方強。因為,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話語權。所以,南方與北方相比,沒有優勢可言。相反,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特別是城市開放度的提升,資源型城市的弱點就慢慢暴露了,所以,北方與南方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二是南方的市場意識強。在對外開放、企業改革、引進人才、吸引外資等方面,南方的步伐明顯快於北方。尤其在私營經濟發展方面,南方敢於探索,敢於突破,敢於向市場要效益的意識明顯強於北方,最終在發展方面也要快於北方。

三是政策上更有利於南方經濟發展。第一個特區在廣東,第二個特區在上海,深圳由於離香港近,發展的機遇更多。浦東由於在上海,而上海是國際大都市,中國的經濟中心,自然也更有利於發展。同時,廣州、深圳發展起來以後,又帶動了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上海則拉動了長三角的興起。兩個三角,對於中國經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其對北方地位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相反,北方在政策上就要少得多,尤其是區域發展政策,直到近年來才逐步出臺。即使振興東北等方面的政策,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四是人的意識和觀念存在差距。南方人普遍意識超前、觀念超前、創造精神超前,廣東、江蘇的外向型經濟、浙江、福建的民營經濟,都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會使得整個南方的經濟發生很大變化。相反,北京人仍然滿足於國有經濟下的滿足感和自娛自樂。

五是自然條件上的差異。從總體上講,南方的自然條件要好於北方,交通設施等建設難度就要相對小一點。基礎設施、交通設施等好了,發展的環境就會更好,引進項目等就相對容易一些。北方則自然條件要差一點,對於引進方面是有弱點的。


譚浩俊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在中國古代史中,北方在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夏文明的起源就在北方黃河流域。隨著後來南方逐步得到開發,安史之亂後,南方人口開始超過北方,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

而發展到現在,中國的許多經濟發達的城市也大多集中在南方,究其原因,可以從歷史、政治、人口和環境等方面來解讀。

歷史因素: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有很深的歷史淵源的。起初,由於人們對於黃河流域的過度開墾,造成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面積減少,自然災害多發,黃河流域人口承載力下降,使得人口向外擴散。加之北方是政治中心,戰亂頻發使得人口大量遷移。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北方人口的遷入帶去了大量先進農業技術,一旦農業生產成熟,小農經濟自然會得到蓬勃發展,南方超過北方只是時間問題。此外,水運的發展以及商貿的興盛都為南方成為經濟中心奠定了基礎。

政治因素:當前,南方大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源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國家政策先後設立了沿海五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1992年,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的特區發展起來,國家政策的支持大大加速了這些城市的發展進程。

人口因素:由於中國歷史上對於南方的開發,南方地區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這為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勞動和市場。

自古以來,南方的商貿就很發達,這使得南方人更具備市場經濟的思維,適應性也更強,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環境因素:在氣候劃分上 ,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一年適合勞動的時間不長。相比較而言,南方多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適宜人類居住,農作物生產週期短。同時,充沛的水資源也南方提供了許多天然的港口,使其外貿出口便利,發展出口加工貿易得天獨厚。

綜合而言,當前,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還有京津冀三個地方,北方佔其一,南方擁有兩個。無論是經濟體量、人口數量,還是納稅能力、人均收入,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要高於北方,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上千年的時間,各種因素交互的結果。


每日經濟新聞


其實北方經濟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差,我們都知道東北的重工業在抗戰之前是很發達的,工業基礎比較好,只是因為歷史因素導致北方的經濟在近代開始沒落。


南方經濟比北方經濟好有兩種原因。

1.自然因素

南方的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比如河流水域,港口等,而且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的生產活動。而北方氣候寒冷,生產活動容易受到限制。


2.人為因素

在歷史上有過好幾次遷移,人們從北方遷移到南方,導致相關的資源也隨之遷移到南方。還有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發展重心都放在南方地區,特別是沿海城市,在本身區位因素優越的前提下又得到國家扶持,經濟發展不起來也沒道理。

而北京身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權力中心,必然要將經濟發展好。


沙地人家


總的來講南方會比北方富裕,一座城市經濟要想發展起來,首先要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其次城市是非線條性系統,很難去簡單評估各方面的發展因素,例如國家戰略定位、環境資源、風土人情、勞動比例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直都授予國家重要戰略經濟規劃區域,所以經濟發展才會突飛猛進,經過幾十年的洗禮,各方面城市配套以及基礎產業都相當的發達,廣東更是改革前沿陣地,最早引進西方科技、技術產業文化等重要資源。長三角重工業、手工製作也是十分的發達。



北方地區例如北京、天津、青島、煙臺、瀋陽、大連實際上也是發達城市,只是在比例上不及南方發達城市多,曝光率低導致知名度不高不低,在最近2017年的經濟數據中北方發達城市排名基本上全是山東省,顯然山東已成為北方最發達省份,比很多南方省份要強很多。



貓頭鷹視野


先分析現狀:根據2017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預測數據(多數城市已經發布2017年GDP,遼寧省除外):GDP排名前10的城市中,北方只有北京和天津兩市,南方佔據了8個,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第一、歷史原因:其實在唐朝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當時的長安(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到了宋朝之後,開始遷都杭州,長三角地區開始得到很好地開發,從一句詩中就可以體會“煙花三月下揚州”,還有一個說法是:從東漢末開始,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亡江南地區,給江南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再加上江南優越的地理環境(雨量充沛、氣候炎熱、土地肥沃)、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及安定的社會秩序使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稱,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二、政治原因:1978年全國三中全會的召開,確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廣東率先發展起來,慢慢的開始砸我國沿海地區設立了五大經濟特區,深圳作為特區之首,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如今成為我國華南地區最大的經濟城市,僅次於北京跟上海,短短四十年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激勵和創造了多少億萬富豪。

第三、人口原因:

南方人勤勞,敢於開拓,潮汕地區流行一句話“兜裡有一塊錢,都要當老闆”,所以,優秀的民營企業多數都在南方,華為、阿里巴巴、騰訊、萬科、海康威視、大疆創新、華大基因,中國五千年的精華,濃縮就四個字“勤勞致富”,沒毛病!

第四、環境與氣候:北方有很多地方,屬於寒冷地區,一年勞動時間就不到9個月,這樣的效率,相比南方、珠三角和長三角,氣候宜人、適合生活居住,所以大量北方人喜歡到南方來工作,其實,這就是因為氣候造成的人口遷徙現象,造就了南方的繁花似錦,有句歌詞“你在南方的豔陽裡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 ”南方人渴望大雪、北方人渴望如春。從氣候與環境的角度來說,生產力低於南方也是有因的。

所以,綜上所述:經濟發達的城市大多數在南方,就是因為這四個原因:歷史、政治、人口、和環境氣候。


深圳觀察


答,我來簡要地做一個總結性的回答:

第一,從地利的角度看,南方土地溼潤,北方乾燥,自古就有南種菜、北裁樹的說法。種菜需要常伺候,裁樹種上就不用管了。南勤北懶不是人為的,而是天成的。

第二,老話講聖人不過江。從人和的角度講,南方人比北方人思想上要開放的多,北方的武館比南方的學校多,南方的魚米之鄉比北方的武術之鄉多。思想開放就會敢於做複雜的事情,想得多做的多,收穫就多。

第三,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父母在不遠行這種教條的孝順邏輯捆住了北方人的手腳,也是因循守舊的最光面堂皇的藉口。民國末期,出國留洋的青年中百分之九十是南方人

第四,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南北方經濟上的差異不是人的問題,在國外購物並不存在南方大媽和北方大媽之說。差異的客觀行成由來已久,從本質上講,這不是原因問題,而是看法問題。不懷好意的人才會去追根問底,尊重客觀條件的人都會科學地對待。科學的對待就是把華夏大地當一條龍看,南北方就是龍身上不同的部位,所有的差異都是功能性的顯示,不存在是非、得失、優劣、美醜、善惡、強弱、軟硬、剛柔之說,是我們這些後人想多了。完


0老三兩0


現在很多人都有這種情結,以為是南方人聰明本事大,許多幼稚的人因此沾沾自喜胡亂攀比,面對北方時優越感爆棚,看不到發展,只看到差距,所以才有這種愚蠢的問題!

南方的成績完全是因為經濟自由度開放早、開放徹底所致。所謂改革先行先試地區;北方雖然也有城市較早開放,卻面臨自由市場下南方地區更大的吸引力干擾,又不能干涉人才和資源的自由流動。

南方地區兩大核心城市群的聚堆也為該區域發展快速提供了基礎。不可忽視上海和廣州香港的拉動作用!

還有就是國際海運航道南方更近的緣故以及開放早期南方華僑投資多等原因。

總的來說,南方是全國人民的南方,正像深圳是全國人民的深圳一樣,絕不是單純當地人發展起來的,財稅貢獻也理應服務全國人民!

在戶籍開放自由流動的今天,地域優越感是盲目而自戀的,肯定是愚蠢的。也許不遠的將來,北方鄰國也走上發展道路和開放經濟,我們的北方也會迎來重大機遇!


曾經滄海85707291


南方地理位置亞熱帶及溫帶,適合整年勞作。又臨海,海岸線長。人口密度大,窮的時候偷渡盛行,到民主化的國家接收先進的人性化的管理。改革開放之初,香港,澳門,我們有目睹。深圳,珠海窗口的。是國家學習,借鑑的複印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