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繼位後為什麼不殺重臣?

很多開國君主建立基業後就已經知足,只想著自己和子孫能留住這一畝三分地就可以了,這是他們限制功臣的基礎。只有李二一輩子沒停下擴張的腳步,貞觀朝滅國如喝水,所以不但不殺大將,晚年還在感嘆將才越來越少了。

剛即位的時候,李二的對外擴張非常穩健,基本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打法。貞觀四年滅東突厥,整合河套漠南,將防線北推到陰山,對漠北避免干涉;貞觀九年滅吐谷渾,鞏固河西走廊,打通南線絲路,為西出陽關掃清障礙;貞觀十四年滅高昌,把伊西庭三州郡縣化,在西域東端站住腳跟。這是很明顯的蠶食打法,如果不考慮防禦戰,如貞觀十二年對吐蕃的松州之戰,貞觀十五年對薛延陀的諾真水之戰,那麼唐朝差不多是每隔四五年出兵一次,一年之內結束戰鬥,逐步把控制區往外伸。

李世民繼位後為什麼不殺重臣?

李二急眼的原因應該是貞觀十七年廢太子。家務事鬧完,儲位之爭結束後,一方面唐朝內部掛礙減少,另一方面大概是李二自感時日無多,不能給子孫留後患,所以非常想在自己手裡把事情結束。雖然他那時候才四十五。

所以以貞觀十八年東征高麗為標誌,李二的擴張猛然加速:

從遼東回來以後,剛過一年,就又親自跑到靈州,聯合回稽徹底剿滅薛延陀,設燕然都護府,將漠北納入管轄;

貞觀二十一年滅龜茲,設安西四鎮,全收天山南路;

隨即二十二年招安西突厥,地圖可以畫到蔥嶺以西;

貞觀二十三年犁廷阿爾泰山,消滅東突厥殘餘,漠北與江南自有文明以來第一次被統一;

最後還在準備貞觀二十四年對高句麗的決戰。要不是李二自己先掛了,估計又是一次親征。

李世民繼位後為什麼不殺重臣?

這些還沒算上在遼東和西域的小規模戰爭。綜合起來,貞觀最後這五年,可以說是透支國力式的無歲不戰。等太宗去世以後,李治上來就搞戰略收縮,向東放棄對高句麗的抄掠,向西放棄對天山南路的直轄。雖然高宗沒有父親英武老辣、對很多事情產生了誤判(如西域問題),但唐朝軍民需要恢復和休息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仍然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太宗不光是中原的皇帝,也是草原的可汗,所以往往可以調動鐵勒回紇作為偽軍為唐作戰,並不是每次遠征都要從內地徵調,所以在漠北西域的消耗反而不一定有抄掠高句麗嚴重。貞觀後期的戰爭對國力的影響當然很大,但“暫時把拳頭收回來”跟“再也打不出去”還是有區別的,高宗即位第二年開始,七年三徵西突厥,最終滅國擒王而歸,就是唐朝仍然根基厚實的明證。

李世民繼位後為什麼不殺重臣?

就當時的中國而言,李二打出了在他之前從沒有任何一位皇帝見到過的巨大版圖。如果把他做秦王時打下來的地盤也加上,那麼可以說他是人類歷史上有過的最強徵服者之一,完全能和亞歷山大大帝、成吉思汗並列。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拜楊廣大帝所賜,貞觀朝只有三百萬戶,不到大業天寶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李二這震古爍今的戰績,是在一箇中原非常衰弱的大局下獲得的,尤為難得。

只不過隨著後世的衰微,人們連理解這樣的大征服時代都做不到了,所以只好把李二打扮成一個玄武門之後就老老實實搞文治的書生式皇帝,不亦悲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