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保持邊疆安定這麼做:叛則伐之,降則撫之

打開中國地圖,你會發現中國的地緣條件真不算優越,北邊有傳統強國俄羅斯,西部挨著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南亞世仇,南邊陸地是印支半島,雖然不算強大,但有著濃重的外國勢力插手的歷史傳統;向東望去,日本、朝鮮半島環伺周圍,形成所謂第一島鏈,好不容易東海上有個戰略支點臺灣島,還處於分離狀態。近期美英法打擊敘利亞,再次昭示著這個世界繼續秉承強權即公理的國際關係法則,人們依然生活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並不優越的地緣條件意味著,維護國家安全,首先要解決邊疆安定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唐太宗李世民似乎有著可以借鑑的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保持邊疆安定這麼做:叛則伐之,降則撫之

眾所周知,突厥是困擾中國唐朝時期邊疆安全的最大因素,而這個問題在唐太宗李世民手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其實唐太宗是在借鑑吸收漢朝對付匈奴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國力實際,琢磨出這麼一套對付邊患的策略。總方針就是叛則伐之,降則撫之,不謀求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把政策目標確定為控制局面。不得不說這麼做是十分明智的,遊牧民族部落眾多,且憑藉馬匹快進快出,出則是人煙罕至的大漠,難以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如果派兵佔領,往往糧食供給都成問題,形成巨大包袱,得不償失。因此,李世民應對邊患採取的是更加靈活的政策,大致有五條:

唐太宗李世民保持邊疆安定這麼做:叛則伐之,降則撫之

一是採取通婚的方式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血緣關係,外孫總不能打外公吧,這一招很大程度有效緩解了敵意。

唐太宗李世民保持邊疆安定這麼做:叛則伐之,降則撫之

二是羈縻頭面人物,對部落首領或其子女採取滯留不歸的方式,讓其失去對部落的控制權,從而弱化部落攻擊能力。

三是分而治之,巧妙利用不同部落之間矛盾,強則分之,使其相互對立和限制,陷於纏鬥和內耗,無力形成外患。

四是經濟收買,就是俗話說的花錢買平安,通過賜給巨大財富和糧食,滿足其需要,使其放棄侵略。

五是在邊境一線建立自治機構,讓歸順的部族承擔守邊護邊職責。

通過上述五條措施,唐朝雖屢屢遭到突厥、吐蕃等不同勢力侵襲,但邊境安全形勢大體保持了穩定。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一味靠軍事打擊壓制,是難以解決邊疆問題的,由於歷史、民族、宗教等因素,邊疆問題往往需要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通過漫長時間來消化,來融合,最終達到和諧和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