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可能是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茶是因作為飲料而馳名的,茶文化實質上是飲茶文化,是圍繞飲茶活動所形成的文化現象。茶文化的產生是在茶被用作飲用之後,兩晉南北朝是中華茶文化的醞釀時期。經歷過唐代、宋代、明代三個高峰後,中國茶文化經歷了不算短暫的沉寂,終於在當代迎來了第四個高峰

當代,可能是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1)茶文學藝術的新發展

進入現代,傳統的茶詩、茶詞的創作仍在繼續,郭沫若、趙樸初、聶紺弩、啟功等均有佳作傳世。茶事散文極其繁榮,二十世紀的文學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數量是以往歷代總和的數倍乃至數十倍。魯迅、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蘇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鄧友梅、李國文、賈平凹均有優秀茶文,個人出版茶事散文專集的,有林清玄的《蓮花香片》、王旭烽的《瑞草之國》、王瓊的《白雲流霞》等。茶事小說更是異軍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榮獲中國小說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當代,可能是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藝術方面,有吳昌碩、齊白石、豐子愷、劉旦宅、範曾、林曉丹、李茂榮的茶事繪畫,趙樸初、啟功的茶事書法。老舍的《茶館》常演不衰,茶歌、茶舞、茶樂是許多文藝晚會的保留節目。《請茶歌》、《採茶舞曲》、《挑擔茶葉上北京》、《請喝一杯酥油茶》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當代,可能是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2)茶道的復興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沉寂了兩百多年的中華茶道開始復興。首先從臺灣,繼之是大陸和港澳。茶藝、茶道、茶文化團體和組織紛紛成立,計有臺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臺灣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華茶人聯誼會、澳門中華茶道會、香港茶藝中心等,他們為普及中華茶藝,弘揚中華茶道,作出積極貢獻。近年來兩岸四地的茶道交流活動頻繁,全國和地方性的茶藝賽、茶席設計賽也是經常舉辦。理論研究也異常活躍,近二十年出版的有關茶藝、茶道、茶文化著作的數量,超過中國歷史上茶書數量的總和。並且,現代中華茶藝已走出國門,不僅傳播到東亞、東南亞,還遠傳歐美。

當代,可能是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3)茶藝館的興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華茶文化全面復興,茶館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現代茶藝館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遍佈都市城鎮的大街小巷。目前中國每一座大中城市都有茶館(茶樓、茶坊、茶社、茶苑等)數十到數百家,此外,許多賓館、飯店、酒樓也附設茶室。中國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各種茶館、茶樓、茶坊、茶社、茶苑5萬多家,北京、上海各有茶館(茶樓、茶坊、茶社、茶苑等)一千多家。在許多大中城市,茶館的數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正是鑑於現代茶館業的迅猛發展,中國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1998年將茶藝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茶藝師這一新興職業走上中國社會舞臺。2001年,又頒佈了《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規範茶館服務行業。茶藝館成為當代茶產業發展中的靚麗的風景。

當代,可能是中華茶文化第四個高峰的開始。

(4)民族茶文化的異彩紛呈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歷史文化以及生活風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飲茶風俗,如藏族酥油茶、維吾爾族的香茶、回族的刮碗子茶、蒙古族的鹹奶茶、侗族和瑤族的打油茶、客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哈薩克族的奶茶、苗族的八寶油茶、基諾族的涼拌茶、傣族的竹筒香茶、拉祜族的烤茶、哈尼族的土鍋茶、布朗族的青竹茶等。當代,少數民族的茶文化也有長足的發展,新疆、雲南等少數民族較集中的省區成立了茶文化協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雲南省思茅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三屆全國民族茶藝大賽,民族茶文化的異彩紛呈。

————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茶益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