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承壓 華夏保險又陷“停薪留職”風波

疫情之下,2019年剛入圍“世界500強”的華夏保險開啟了一個別樣的“新紀元”。4月21日,一封華夏保險鼓勵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的內部通知引發市場廣泛討論,更有業內人士質疑此舉為“變相裁員”。事實上,對於華夏保險而言,降薪減員已非首次。去年開年,華夏保險減編減員控制薪酬的通知便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而鼓勵幹部停薪留職背後,華夏保險還面臨經營承壓、轉型前路未卜等問題。同時,在保險行業迴歸保障的大趨勢下,昔日萬能險大戶又“苗頭”漸起。

鼓勵停薪留職再創業

4月20日,華夏保險內部下發《關於鼓勵管理幹部停薪留職自行創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公司經營利潤壓力增加,成本管控難度加大,為優化幹部隊伍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公司鼓勵B類及以上幹部(尤其是年滿45週歲以上的),經批准可選擇停薪留職自行創業,期限不超過三年。《通知》一出,引發市場廣泛討論。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屬於“公司的市場化行為”,不過也有市場分析人士直言這是在“變相裁員”。

4月21日,針對下發上述《通知》背後的原因,華夏保險回應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決定出於三方面考慮。首先是尊重部分同仁自主創業的決定。其次是直面市場競爭和人才挖腳。此外,是支持各單位自主經營、化解壓力、提升效率。

“近年來公司實行市場化改革,化小經營單元,成本自擔、自主經營。總部各部門、分公司內部各單位的薪酬總量都是固變分離計算提取。在此形勢下,各單位也希望有適合的政策來疏導部分成本壓力,提質增效,揚棄向前。”華夏保險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雖然目前《通知》的落實情況尚不得而知,不過,這已非華夏保險首次降薪減員。2019年1月,華夏保險就曾發佈《關於減編減員控制薪酬的通知》,表示將減員5%或減少薪資成本5%,這也讓華夏保險成為公開消息可見的首家明確發文裁員控制薪酬的險企。彼時,華夏保險總裁趙子良還曾表示,要向任正非學習“放棄平庸員工”。而據華夏保險相關負責人透露,上述措施已落實完成。

萬能險“抬頭”

不管是優化行為還是變相裁員,華夏保險的選擇總能在其業績中找到一絲邏輯所在。華夏保險成立於2006年12月,是經原保監會批准設立的一家全國性、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2019年,華夏保險成功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位列第442位。不過,在2019年壽險公司“大豐收”的背景下,華夏保險卻沒有實現淨利潤的突飛猛進。

華夏保險披露的2019年的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華夏保險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827.95億元,同比增長15.49%。同期,累計實現淨利潤7.16億元,同比下滑77.16%。但根據行業數據顯示,2019年壽險公司淨利潤實現2429.19億元,較2018年的1165.65億元同比大增108.4%。

就淨利潤增速與行業“脫節”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華夏保險,不過,截至發稿前未收到相關回復。

此外,華夏保險曾賴以發展的萬能險,也在行業風向轉變的市場環境下成為“掣肘”。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近年來保險行業迴歸保障的大背景下,部分險企的萬能險業務佔比仍然較高,華夏保險也是其中之一,且從今年的數據來看,華夏保險旗下萬能險業務收入佔總保費收入的比例不降反升。

北京商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華夏保險萬能險的新增收入約為190.91億元,佔同期總保費收入461.02億元的41.41%。而從2019年前兩個月和2019年全年的情況看,這一比例則分別為30.61%和31.76%。也就是說,今年以來,華夏保險旗下萬能險業務的佔比迅速提升。

“經營萬能險對於公司投資能力要求更高,需要處理好投資收益率與流動性的問題,由於萬能險有預定利率,加上銷售成本等,公司需要用投資去覆蓋保單成本,同時結算利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退保率,並且也與現金流掛鉤,其中,投資資產組合需要重點考慮現金流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博士陳輝表示。

數據顯示,華夏保險2019年淨現金流為-101.85億元。對此,該公司回應北京商報記者稱,在負債端,2019年公司業務現金流呈淨流入,全年業務發展穩中向好。在投資端,資產現金流呈淨流出,2019年資本市場出現階段性機會,公司適時調整短期投資策略,在一些關鍵時點增配股票類、債券類資產等,賬戶倉位隨之提升,買入資產規模較多導致投資活動現金流為負。

加速線上轉移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略。華夏保險回覆北京商報記者稱,短期內公司經營面臨著一定壓力,業務平臺出現了一定波動。為將疫情不利影響降至最低、化危為機,公司積極調整思路,推進科技賦能保險產業鏈,加快推動線上經營轉型,基本實現平穩過渡。總體來看,各項經營指標持續向好,公司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

事實上,早在2017年華夏保險制定“1212戰略”五年發展規劃時,戰略核心即是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手段;2018年,該公司寄希望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全面賦能至各大營銷和服務場景,重塑業務模式;2019年度計劃工作會議上,華夏保險將發展願景升級為“青春化、科技化、生態化”。如今科技轉型三年,成效如何?對此問題,該公司並未進一步回應。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表示,面對科技轉型,險企需要基於相關的業務搭建相關的科技團隊,開發或者採購相應的系統等,同時也需要時間、人才、資源、經費方面的大量投入,此外還需參考市場情況、監管態度等因素,而科技要轉化為產能落地開花並不容易,通常匯聚資源優勢的大型險企更容易成功。

此外,對於壽險公司轉型,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謝遠濤指出,險企應該走差異化道路,壽險產品過於標準化,各個第三方公司通過保單責任分拆,把產品解析得很透徹,如果片面轉化為價格戰肯定不是均衡市場的結果,各個中小險企重點應該是找特色,在經濟大行業背景的非上升期,除基礎生命保障外,一方面應注重保收益,另一方面則是提供特色服務,找到創新點,例如,通過風險管理,實現服務的增值,或者藉助保險科技來賦能。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保險大股東也一直“懸而未決”。繼華資實業、中天金融相繼拋出“入主”計劃卻雙遭擱淺後,去年8月,市場再次傳出正大集團收購華夏保險30%股權的消息。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