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開元,開元十五道——丹州道

會昌開元背署丹字者,舊說為丹陽監鑄造。但是,揚州的丹陽監已經鑄造了背昌,當不至於再鑄造其它背字,而且,丹存世較少,跟錢監鑄幣的量嚴重不符。

作者認為,應為丹州錢坊鑄造。

丹州屬於關內道,會昌年間設置有丹州防禦使,會昌五年在任的長官是契苾通。

契苾通墓誌上的提為“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安北都護、御史大夫、充振武麟勝等軍州節度觀察處置蕃落兼權度充支河東振武營田等使、上柱國、北海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契苾府君墓誌銘並敘”將其擔任過的主要官職、勳職均寫的很清楚。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寫有給契苾通的詩。

《贈別前蔚州契苾使君》

  • 何年部落到陰陵,奕世勤王國史稱。夜卷牙旗千帳雪,朝飛羽騎一河冰。
  • 蕃兒襁負來青冢,狄女壺漿出白登。日晚鸊鵜泉畔獵,路人遙識郅都鷹。

會昌三年(843),大唐軍隊破回鶻於黑山。契苾通奉詔赴天德(現在的河套地區),故李商隱寫詩送之。

丹州在現在的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丹州鎮,附近有丹陽河和南川河,再遠一點,東邊有黃河。著名的壺口瀑布就在宜川縣和山西的吉縣之間黃河段,第四版人民幣五十元背面採用的就是壺口瀑布圖片。丹州是防禦北方的契丹、回鶻侵入關內的重要節點之一,丹州附近有較大範圍的沖積平原,有河流灌溉,方便屯田。契苾通的官職稱呼中有“河東振武營田等使”,營田就是屯田。屯田的目的是自給自足,補充軍費支出。

會昌開元,開元十五道——丹州道

這張是開元十五道地圖

從建中元年開始實行的兩稅制,依據兩稅三分制原則,分作留州、留史、上供,藩鎮可以支配的只有留史的錢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地方有鑄錢幣的動力,鑄造的錢大部分可以留下來使用而不用全部上繳。不鑄錢的話,不但沒有鑄錢的收益,要上繳銅材,還要負責銅材運輸費用。權衡之下,鑄錢肯定是划算多了。丹州地方偏遠,人口稀少,銅礦規模不會太大,這就決定了其鑄幣規模不會太大,所以丹比較少見。平常都說“福桂丹平”四種會昌少見,丹是這四種裡最少,也是22種會昌背字(永除外)裡最少的品種。

實行兩稅制後,稅務貨幣化,需要比以往更大量的銅錢。唐代採用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用布帛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貨幣職能,但仍需大量銅錢,特別是上供部分,採用布帛運輸費用要高昂很多。銅錢之外,唐代的金、銀在上供中擔當了重要作用。一般度支使都兼任諸道鑄錢使,有一些刻有諸道鑄錢使姓名的唐代銀錠實物遺留下來。

武宗時期,南方(黃河以南)都在中央控制之下,是中央財政收入主要提供地,各錢監也都在南方。而北方(黃河以北)各鎮藩,從安史之亂起,就多不尊號令,跟中央對立,甚至引發戰爭。這也是為什麼會昌背字,少見北方(黃河以北)各州名。平州和丹州鑄造有會昌開元,只是因為人口、原料、經濟規模等各種原因,其鑄幣量不大。

會昌開元背丹,目前所見開門者的都是平頭通面文。雖然錢譜上記載有短頭元和小字等面文,但目前暫未見到開門的除平頭通之外的面文品種背丹。作者認為很可能是錢譜作者將其它的背字誤認為丹了,最可能是誤將梁和益錯認成丹。例如,經常有人將大字狹元右梁錯認成丹,也經常有人將稚字益誤認為丹。

丹按文字書寫筆畫,可分為有勾丹和無勾丹,即丹字的外框的尾筆是否帶提勾。有勾丹根據勾的朝向,可分為大提勾、小提勾和折勾三種。無勾丹一種是本身字戳不帶勾,一種是勾完全壓在郭上,也就看不見勾了,兩種最終的結果都是看不見勾。一般來說,丹的左邊一豎短,右邊豎或豎勾長。大提勾顧名思義,勾的較長;小提勾,勾小,微微提起;折勾是向下折,而不是向上提起。

會昌開元,開元十五道——丹州道

無勾丹、大提勾丹、小提勾丹、折勾丹。

會昌開元,開元十五道——丹州道

附一張《開元通寶圖譜》下冊內頁圖片:

會昌開元,開元十五道——丹州道
會昌開元,開元十五道——丹州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