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南陽望“星空”中科院大學組織專家學者考察南陽古天文遺蹟


行走南陽望“星空”中科院大學組織專家學者考察南陽古天文遺蹟

專家學者考察“謝莊巖畫天文臺”

今年11月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學史專家孫小淳教授一行三人在臥龍區謝莊鎮田營村實地考察被當地稱為“日月祭祀壇”的巖畫。初步推測該岩石畫具有明顯的天文觀測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圖的性質,推測為“巖畫天文臺”。因是粗略測量,相約冬至日再來進行更為詳細的考察與精細測量。於是,便有了南陽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大學等專家學者們的冬至之約。

12月21日,冬至,暖陽,天氣正好。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教授楊益民、宋國定,副教授羅武幹、張明悟,科研助理周麗曉博士等,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永恆、副研究員黎耕、高級工程師何勃亮,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學史、天文學、考古、巖畫等多領域專家學者如約來到南陽,進行為期兩天的古天文遺址學術考察。南陽市文廣旅局以及臥龍區、唐河縣、方城縣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

行走南陽望“星空”中科院大學組織專家學者考察南陽古天文遺蹟

專家學者考察“謝莊巖畫天文臺”

“謝莊巖畫天文臺”,或將為南陽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學答案

第一站便是“謝莊巖畫天文臺”。

自11月初孫小淳教授一行對“謝莊巖畫天文臺”進行考察後,這一天文遺蹟就被保護了起來。根據專家建議,臥龍區文旅局將這一區域用柵欄圍起,標明“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儘可能減少對這一遺蹟的損壞。初步推測為古代天文臺的“謝莊巖畫天文臺”雕刻在一塊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岩石南北長約29米,東西寬約27米,巖畫最顯著的地方是位於北端的圓盤狀雕刻,由內外圓組成,內圓面稍高,形成內外圈之間的凹穴圓環。

粉筆勾勒歷經數千年風霜的巖畫石刻,使觀察更為直觀。圓環、凹穴,這代表著什麼?抬頭望向太陽,欲穿越時空,與祖先對話。經測量,圓盤的內圓直徑為1.7米,外圓直徑為2.6米,圓盤面東高西低,坡度角約為12度,圓盤中心有明顯的圓點。圓盤外東側東南和東北方位約2米處的“旦”形和“月”形圖案,巖畫上還刻有一些成組的圓點,構成星象圖,其中可以辨認出“北斗”等星象。專家們推測它的內圈和外圈有一定的比例關係,如果中間立杆,可以標識日影、日出方位等,有測定季節和時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種日晷。

人群后退,留下足夠廣闊的空間,測量儀放在了圓心等不同的位置,對其進行精確測量。“我們上次只是粗略的初步測量,此次主要是開展較為精細的測量,進行科學考證。”孫小淳教授說。

在龍王溝風景區後莊村元明寺對面山坡上,石碾盤狀巖畫(岩石文)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探究與猜測。四五年前,南陽理工學院教授孫保瑞發現此處。這處石刻為三重圓,下有檯面,圓心為一個直徑20釐米左右的凹穴,東偏西向有一缺口,因酷似過去研磨豆子的碾盤,被當地人戲稱“老式豆漿機”。但岩石為麻骨石,石質鬆軟,用作研磨會產生沙粒,實為何用?孫保瑞一直在思考。直到今年5月,他和熱衷南陽岩石文(巖畫)研究的南陽學者張建國、蘭成雲再次來到這裡,恰逢下雨,清晰地看到石面上散佈有凹穴,恍然大悟。同樣,考察鴨河工區皇路店鎮楊寨村柳樹溝村的碾盤狀岩石文(巖畫),其上也分部大量凹穴及溝槽。而在天文學史和天文學專家們看來,幾重圓跟天文星象可能有一定的關係。

穿梭在歷史的長河裡,趕到唐河縣祁儀鎮羅莊村時,已是下午近5時。夕陽西下,餘暉散落,穿過半人高的茅草叢,攀登大馬山。大馬山不高,山石圓潤,此行要考察的巖畫(岩石文)就散落在這山石之中。待考察的兩塊巖畫(岩石文)位於山半腰,遙相呼應,一左一右正對著埡口。石面上分佈著凹穴狀的巖畫(岩石文)。其中一組岩石文五對凹穴相連,首尾各一,其朝向正對著冬至落日。

那些星星點點,跟天文有什麼樣的具體聯繫?會不會是古人的某種祭祀活動?或許是進行一些儀式,刻畫一些星圖?為什麼會分佈那麼廣泛?為什麼相隔十公里左右,就會有或大或小的天文臺?孫小淳教授說,天文現象,天體的運行,影響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古人對天與地的關係認知,比今天密切得多。比如山西陶寺天文臺,那時的人們已經通過柱子的狹縫,觀察日出的方位,測出正午的日影,來確定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指導春種秋收的農耕勞作。如果經考證謝莊天文臺為新石器時期,那可是重大發現,它可能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天文臺,將具有重大意義。然而這些都需要從天文、祭祀、宗教、部落、分佈,以及山川河流,生存環境,遺存遺蹟等方面綜合考慮,需要進一步深入地考察、分析與研究,如果這些大大小小的疑似星象的遺址,為古代天文臺,南陽將從天文考古方向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一份答案。

大膽猜測,科學求證,是有意義的探索與研究

12月22日下午,專家學者們來到方城,對一里坡巖畫(岩石文)、小楊莊巖畫(岩石文)、張莊西崗巖畫(岩石文)進行考察。3處巖畫(岩石文)上凹穴的面積有大有小,從幾十釐米到幾釐米不等,形式有單穴、雙穴、三連穴、六連穴,或多穴相連,所見巖畫的神秘及奧妙讓專家們連連稱奇。

分佈廣泛的南陽巖畫(岩石文)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很有意思的、珍貴的、重要的文化現象”。“當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肯定會以文書的方式記錄某些事情,包括凹穴,包括牆上畫的一些圖案等,需要我們進一步發現它。”當記者問除了天文星象圖之外的凹穴是否具有文字屬性時,孫小淳教授認為,文字解讀須成系統才能解讀,單個的可以有很多猜測。科學允許推測。岩石文(巖畫)發現的越多,對我們將來做進一步的釋讀越有利。現在單個的零星狀態,沒有構成完整的句子,或表述某件事,但我們可以去猜測,去釋讀,根據歷史的發現、考古的發現來說話,雖然今天還不能下結論,但它是有意義的探索與研究。

踏上歸程,夜已深。途徑半道,孫小淳教授讓車停靠在一空地,大家下車遙望星空——土星和木星“大合”,400年一次。

今天,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史前考古與科技文明南陽研究中心”將揭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