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这个问题嘛,30岁前压根没想过,30岁才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整理,也算是对自己的阶段性盘点。

没想到这第一次,教训挺多,不过谁没有个“第一次”呢?

至少,开始行动了,是吧?


30岁了,有必要做份财产清单吗


缘起两件事。

第一件事

我从2012年开始认真接触到财商后萌发极大的兴趣,对自己的理财能力跃跃欲试,信誓旦旦跟老妈说:

“钱放银行都贬值了,给我打理肯定让你资产倍增!”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脸红,不敬畏市场的初生牛犊,往往都是栽跟斗栽得最狠的那种。

第二件事

有一天老妈突然跟我说,她老了,很多家里的事情和财产该让我知道了,万一有什么事情,不至于叫天天不应。

父母总有老的那天,最牵挂放不下的也只有我们,那份清单,凝聚两代人的心和情。

然而其实整理的时候,我又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谁敢保证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呢?

这世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也不少,如果白发人为了财富传承而安排,那黑发人是否也应该留份清单给最爱的家人呢?

于是我打算第一次认真坐下来,好好梳理一下,到底钱都去哪儿了?


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上图是我最开始做的“理财清单”,按着教科书,把高中低风险的工具都雨露均沾了。

2015-2016年的增值比例达11%,当时对个菜鸟来说,还是有点沾沾自喜的。

但现在再回看这张表,明显地暴露了我当初作为一个财商菜鸟的忌讳。

我今天就是来和大家自曝其短,一个已有6年年资的财富管家,当初也从一只菜鸟开始。


教训一 只做资产配置,却忽略配置比例


不到“亏本”的那一天,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厌恶风险。

记不记得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也会先出一份风险评估调查表,看看你到底属于哪种风险偏好水平?


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但很妙的是,绝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控能力,等真正潮退的时候,才知道谁在哭。

那时我虽然做了工具配置,却因为中高风险产品的丰厚利润冲昏了头脑,把80%的资产投入到这类型。

有人说,年轻人不就是可以应该有冒险精神吗?是呀,电视剧也这样说,我就这一条命,我怕啥?

在香帅的《中国财富报告》当中有组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73%来自于劳动所得,只有27%来自于投资所得。


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每个人都被“睡后收入”的鸡汤激励着,也想来个靠着投资稳稳睡觉还有钱进账,殊不知韭菜都是这样被一波波地收割出来的。

不是投资都得亏,只是包括当初的我,只有赚钱的梦,却不顾自己对风险的真正认知和把控能力。

风平浪静时都是岁月静好,风残云卷时可就欲哭无泪了。


教训二 轻忽金融衍生品的“无知狂妄”之罪


大家可以看到,当时我用一笔“巨额”(对我家来说算够巨了),投资到一个第三方金融理财产品中,当中的各种考察细节不再冗述,但真实的情况就是那年给我带来了平均15%的回报。

稳稳当当的现金流啊,不做都有,多令人兴奋!

如果本金足够大,也许我40多岁就可以实现年轻退休了,想想都激动!

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这几年各种平台的暴雷,是不是都似曾相识的场景?

从一开始的各种怀疑、到对项目真实性及实力的考察、到“把握人生最重要的翻身机会”、再到不断获利的甜头,最后统一以“暴雷”收场。


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所以你看到我2015-2016年度平均11%的相当不错的回报率背后,有着一个定时炸弹。

这炸弹什么时候爆炸?没人知道,只是炸的时候可不是损失11%那么轻松了。

有些朋友也会拿着一些项目或者第三方理财产品过来问我靠不靠谱?

我都是先把资料搁到一边,很认真地看着对方,说:

“如果这个项目不够真实不够周密,你肯定不会信。拿得出来问我,有一半概率你是相信它的真实性,所以没必要争辩此事。

但我只需要跟你确认一个问题,就是万一真出现风险,本金没了,你觉得那个数字是多少,你心不会疼?”

对方愣了一下,犹豫说“10万吧”,谁还没投钱就先想亏本啊?

但是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那是你的心理承受底线。

如果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就请你先学会保护好自己的这包钱,要知道,市场上有很多“狼”正在虎视眈眈。

看不懂的,请慎重;

没花时间的地方,请远离。


教训三 一个韭菜该尽的本分都尽了


巴菲特经典名句是:“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然而妙的是,每棵韭菜都有着“虚心接受、死不悔改”的特质。

我那年给自己设定了15%的止损,结果还真是亏到了15% o(╥﹏╥)o

当然最大的教训不是钱,而是我看到我如果面对市场时依然习惯如此的情绪和思维模式,输钱就不仅仅这一次了。

这么多年的金融进修和实践让我发现,一个人富有或贫穷,拼的核心并非能力或天赋,更多的差别在于面对事情的态度和价值观。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一书提到:富人善于管理金钱,而穷人不善于管理控制。

富人不一定比穷人聪明,他们只是有不同的、更积极的金钱习惯。

透过几年下来坚持每年给自己做一次财富清单的梳理,我发现最大的收获不仅体现在数值上,而是我越来越认识自己了。


我总结了以下四点,看看有没有和你相似的地方:


1-THE FIRST-

如果没有强制机制,其实我并没自己想象的那么自律,即使每年收入提升,但到年尾数数剩下的真的不多,钱都去哪儿了呢?

正如写文的这段非常时期,很多人都在哀嚎说如果疫情继续下去,还没病倒,恐怕倒吃老本都要吃倒了。

风雨来时,那些外表光鲜的奢侈品都没啥意义,唯有装在口袋里的现金才叫硬气。


2-THE SECOND-

确认过眼神,我真是个比较厌恶风险的人,而且也没那么多时间去潜心研究投资类项目,所以想在投资领域赢的几率偏低。

即使要做部分投资配比,一定要在我心理能承受的额度范围,戒律。


3-THE THIRD-

专业的财富规划师不会让你只把钱放保险,但也一定不会建议你一把梭全投进投资类产品。

他/她需要根据你及家庭的财富累积阶段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基本财务保障架构。

都30了,还没整理出你的财产清单?


没有风险管控为前提的财富方案设计,都是耍流氓。

因为你的整个设计就像架在了空中而没有拴上保护绳,一旦风吹草动,前功尽弃。


4-THE FOURTH-

即使有了强制储蓄机制,我还需要一个安全保本的前提条件。

当没多少钱的时候,这个条件还没那么大感觉,但随着累积财富增多,大部分的人不还是希望能够保护好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果实吗?

曾经有个关于全球高净值人士调研,发现他们对财富的需求上,已经从过去的“财富增值”变成了“财富保值”。

当财富大到一定程度,其实就是一个数字概念了。

再有钱的人也不过一张嘴一个床,人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断只盯着数字的高低起伏,最后又会有什么不一样嘛?

所以将一定比例的财富,用一个安全确定保证的机制做担保,透过时间让你有确定的数字筹划未来每年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傻瓜式理财”。

在钱方面“傻”一点,你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就可以多关注一点、多投入一点。

比如你的健康、你的家人、你的爱好、你的信仰等等。


结语


财务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你管理金钱的好赖。

在拥有大量金钱之前,你必须拥有管理小量金钱的习惯和技能。

一是你需要跟最爱的人有个交待的机会,

二是你需要跟自己有个财富观对话的机会。

我还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个嘴上说喜欢财富、却从不认真对待此事就能轻松持久富有的人。

愿我的抛砖引玉,能启发你开始做点什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