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醫學院陳永衡:燃我之心火,成學生之大器


長沙醫學院陳永衡:燃我之心火,成學生之大器


長沙醫學院陳永衡:燃我之心火,成學生之大器

陳老師正在上CPL呼吸困難實驗課

陳永衡:男、漢族、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畢業於中南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04年至今就職於長沙醫學院,目前擔任臨床學院黨委書記。工作期間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SCI、CSCD等核心期刊7篇、教學教改文章7篇,主持省部級課題6項,主持參與省級教學質量項目6項,組織指導臨床專業學生參加全國臨床技能大賽獲湖南省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華中賽區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全國總決賽三等獎3項,指導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課題4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主編、參編教材2本。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互動,向來是大多數課堂中最缺乏的一項,但在陳永衡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中,將師生互動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討論,是陳老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課堂上陳老師常常拋出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討論的情境 “我喜歡看學生們討論,越激烈越好,這並不是吵架,這是思想的碰撞,是知識的交流。”

PPT,是老師每節課中必要的工具之一,但在陳老師的課堂上卻對PPT有著他獨特的使用方式。他先讓同學們自行製作PPT並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然後學生相互討論,最後他根據學生講解的內容進行糾正、強調及拓展。這種教學方式被陳老師廣泛地運用到自己所教的課程中。這種模式對於同學們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對於老師而言卻是一項不小的挑戰,要求老師知識面要廣、要深,但是陳老師不僅做到了,還做得非常好。陳老師說:“作為以後要走向臨床的醫學生們,我不能只教他們知識,還應教他們獲取知識的方法,要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亦師亦友,和而不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陳老師看來,老師與學生這兩個角色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轉換的,這是陳老師教學理念中的核心部分。

“在專業上,我的知識可能比他們多,可以做他們的老師,但在有的方面,學生可能比我要出色,那自然也是我的老師。”對於陳老師來說,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朋友關係是他所希望的,他十分歡迎同學們提出問題,更喜歡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這是陳老師對於老師與學生關係的理解;但,片面的朋友還遠遠不夠,他更希望能成為同學們的益友,“當我的‘朋友們’出現錯誤的時候,我不能去包庇他們,我有自己的原則,而這個原則便是能使我們友誼健康成長的生長液。”這種思想觀念貫穿著陳老師的整個教育過程,他跟學生之間不僅僅限於傳道、授業、解惑,更多地是相互學習,他與同學們一起分析病例、一起討論病情,把他自己所知道的教給學生,同時也從學生的思想、理念中得到靈感,“我從他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陳老師說。

自勤學,方教人

陳老師不僅發表了多篇論文,主持多項課題,還主編和參編兩本教材,這一切與他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是離不開的。

“你必須確保你所掌握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如果將錯誤的知識編寫進教材中,那將是誤人子弟。”在編完教材之後,一個更為緊密的知識網絡在他頭腦中形成,每當他講解一個知識的時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其他知識也開始不斷出現,這是知識的連鎖反應,用陳老師自己的話來說,他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器官、一種病,而是整個人、整個系統的疾病。但是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時間,更多的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去學習、去鑽研,所以工作之餘,陳老師常常查閱大量文獻,不同版本的教材,他一遍一遍地翻,在他的眼中,書本的厚度是變化的,"它們在我眼中越來越薄,直到最後我想起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不僅僅是文字,而是它出現的章節、頁碼。"

正如《論衡》所說: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悲音不共聲,皆快於耳。同樣的道理,優秀的老師即使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同,但都是為了學生著想。在長醫,在陳永衡老師的啟發式教學下,同學們受益頗多,他們不僅能學到醫學知識,同時還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通訊員 張炯宇 王燕 周愉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