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前言:

现代的科技已经是越来越方便人们了,比如出行:我们有代步的汽车,可以远途旅行。住:我们现在有高楼大厦,最简单来说比古代要舒服许多。食品也越来越多,可以吃到各种美味,衣服慢慢的走向了潮流。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想要探究古人的生活日常?他们喜欢什么样美食,又爱着怎样的衣着和容妆;他们都乐于如何布置居所,而又向往着怎样的远方?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各阶层的人们都用各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不如拼凑出一幅幅恢弘大气却也细致入微的古代生活图景?今天呢小编就来探讨探讨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古代唐朝繁荣昌盛的表现

我们从衣服的由来说起,据《吕氏春秋》、《世本》以及稍晚的《淮南子》记载,是黄帝、胡曹或者是伯余创造了衣裳。但是根据北京周口洞人遗址中证实了当时可以利用骨针、兽皮或其他自然材料制作简单的衣服。中国衣服文化史由此发展。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北京周口洞人遗址发现的骨针、扇贝和其他自然材料

那么古代服装的基本形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哪国奠定了基础?他们又用了什么材料呢?粗布还是纺织?又喜欢着什么样的着装呢?

答案是商朝!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当时丝麻织物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等到了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商朝衣服:上“着衣”下“穿裳”,简称“衣裳”

  • 人民们的服侍也是非常简单的,起衣服的腰身和衣袖设计,都是偏紧窄试的,以方便活动。但是商朝的官与民的管理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当时做了官的,按现在来说比较高级的都是奴隶主子们穿的。大多是以刺绣品,染织品和装饰品为主。而底层的或奴隶们会穿什么呢?由于阶级限制,百姓们大多以麻布或者麻布的同类葛布制作成的编织物。
  • 在颜色方面,同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朝廷百官,上“衣“”颜色大多以:青、赤、黄等比较纯正的颜色,下“裳”多是采用间色如缁、赭、绿等多是经过多次浸泡形成的颜色。而百姓们们的“衣裳”自然是没有那么多姿多彩了。

远古时期——大概一万年前新石器阶段;由于人们劳动工具的限制,获取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要远远低于获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类主要依靠猎取野生动植物为生,这一时期足以说明食物的变化模式少,到了夏商周时期才着渐巩固了食品方面的问题。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古代盛剩肉羹的器血;参考

我们来研究探讨一下夏商周时期他们是怎么吃饭的?主于奴、官员与百姓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差别?

  • 和原始社会时期相比,饮食器具在夏商周时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虽然老百姓们使用的餐具大多还是以陶器为主;但是贵族阶层们已经开始用青铜器制作成的器血。并且器形华美,而且完整成套,还饰以精美的纹饰 ———— “可参考上图”
  • 夏商周时期,肉食多为贵族食用;作为熟食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鬲在商代的数量最大,他的体积不大,可供一人食粥之用。其实鬲的样子和我们熟知的圆形鼎很像。它的四脚从底部到鬲底是比较肥胖的、里面是中空。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甑的一种形式,米就是放在最上端

  • 做粥的时候将米和水放于鬲中煮,如果水多米少,便称为粥;反之,如果水少米多,则称为馇。当时,有的鼎铭文就说“馇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所谓的“鬻”,即粥。鼎亦用来煮粥,可见粥也是当时贵族的平常的食物之一
  • 商周时代用来蒸饭的器具称为瓶和甑。这两种东西都各自分为两节。下节是三个空足,可以盛水;上节与下节之间用箅子隔开。蒸饭的时候把米放在箅子上面,用火烧水使沸,以汽将米蒸熟。

可见当时已经形成了饮食习惯,学会制造模具用于做饭,在夏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就是粥、较等级制度分明官员们会使用肉食;贵族食用

住:我们不妨说“布达拉宫”的建设

关于“住”的话题我想谈谈“布达拉宫”的建设耗费了多少金子和背后的故事!鄙人,有幸去过一次。那时候是17年从四川成都骑行去西藏拉萨,全程2195公里。路上经历了各种事物,有时候一天经历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有时,却传来了后方有人死亡的信息。就不多讲了,写这个当做是一种怀念。并附上一张当初在布达拉宫脚下拍到的照片;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布达拉宫

  • 有幸在一次做客中,听到当地人谈论的一个话题,藏民介绍说;
  • 当时大家有钱都不是存到银行,而是要捐给布达拉宫,为的是向佛表虔诚之心。
  • 即便是家庭条件不好,也会卖掉家里的东西换些银两捐建这座宫殿,因为在他们心中,布达拉宫是神圣无比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建造它花费的金子,绝对超过世界上任何建筑。从远处望去,我们能看到它的屋顶金光闪闪,没错那全部是鎏金。据说有30吨左右,俗称金顶群。而殿内的各式佛像,全部用真金白银包裹,其中花费最大的就是五世达赖尸骨存放的灵塔,

黄金用量接近4000公斤。除此之外,各类宝石、珍珠、翡翠多达10万多颗,真正算的上是一座用钱堆起来的建筑。至于内饰,我们就不谈论了。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布达拉宫的内部都是禁止拍照的;内部庄严而神圣。


古人的出行方式并没有现在这么快捷,最常见的还是代步,例如马、轿子(抬轿)或者使用比较少的牛、驴等等。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最初的出行方式;或者说最早是谁发明的代步工具。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古代牛车的模型、发明者王亥

在商朝的时候,人们大多还是以步行为主。王亥的出现,在一次商业交易中,由于货物的数量乏多。王亥就发明了牛车,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用牛拉的车。牛车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后来才开始用来出行。所以王亥可谓是商业界的始祖。在历史上,牛车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因为牛车比较方便、舒适。东汉时期,牛车被视为低级别的车辆,但是那时候马匹又十分稀缺,所以一些官员大臣不得不乘坐牛车。

我们谈谈骑牛和驴的名人都有哪些?

  • 老子,传说他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说不定他的五千字《道德经》就是在牛背上想出来的;
  • 李商隐,他是骑过驴的,当时是和贾岛一样在驴背上吟诗,后有佳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 还有当时的杜甫;可谓是一道风景线


生活的日常,有没有跟我一样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

杜甫骑驴,唐朝风景线;诸多诗人皆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