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冰鑑》這本書?我在大一的時候,在學校的圖書館見過這本書,不過當時是匆匆一別,直到最近才是驚鴻一瞥,仔細讀過後更覺得受益匪淺。

小時候我就不會看人眼色,覺得很世故,所以朋友一直很少,也沒有了解別人的興趣,像是離群索居的一座孤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過讀了《冰鑑》後,彷彿打開了一個新天地,原來人有這麼多可研究之處,從一個人的表面看本質,其實是可以的。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這本《冰鑑》是曾國藩識人之術的精華所在,主要從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鬚眉、聲音、氣色七個方面來識人,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大部分也就在這七個方面。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們老師曾說,外科醫生看你就像是開了透視,把你渾身的骨骼血肉一下就瞧得清清楚楚。善於識人的曾國藩看人估計也有這樣的本事,不過是匆匆一瞥就能把一個人看了個大概,如果再是長時期的觀察,就知道這個人的品行與才能,知道該把他放在什麼位置。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1.看人首先要看他的眼神

現代人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古人其實也是這樣認為的。《冰鑑》開篇有一句話:"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曾國藩認為看雙目能看出一個人的精氣神。

眼睛大家都會看,那從一個人的眼睛裡能看出什麼呢?

《冰鑑》中有這樣一段話:

"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水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熒光,動若流水,尖巧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好人一般安靜時眼神清澈,目光堅定,行動時眼神銳利並不呆板;壞人一般目光閃躲,左顧右盼。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一個人如果在說話的時候總是目光躲閃,很多時候是因為心虛,這種情況適用於大部分人。

孟子的《離婁·上篇》也有這樣一段論述: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寮;胸中不正,則眸子蠔焉。"

一個人的眼神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內心,就像是喜歡一個人眼神是藏不住的,內心邪惡的人無法時刻有和善清正的眼神,如果你發現一個人的眼神不對勁,那可能就是他真實內心的顯現。

2.記得遠離這三種人

"方有對談,神忽他往,眾方稱言,此獨冷笑,深險難近,不足與論情。言不必當,極口稱是,未交此人,故意詆譭,卑庸可恥,不足與論事。漫無可否,臨事遲迴;不甚關情,亦為墮淚,婦人之仁,不足與談心。"

上面這段話出自《冰鑑》的情態篇,寫了三種不值得做朋友的人。第一種是和別人談話時,忽然把目光和心思轉向他處,大家言笑正歡時,卻在那裡冷笑的人。

如果一個人經常出現這種行為,那他最大的問題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把別人放在眼裡,還有一種可能是把心思藏得很深,不想讓別人知道。

《墨子》有言:"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一個不懂得尊重愛護別人的人,是不值得交朋友的。《孟子》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與人交往亦是如此,需要的是真誠待人,而不是對一切漠然處之。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第二種人是別人發表意見還未必妥當,就極口稱讚,還沒有和別人交往,就對別人肆意詆譭,這樣的人是卑庸可恥,不值得共事。

記得《陳情令》裡我有一句很喜歡的臺詞:"未知全貌,不予置評。"短短八個字,能夠做到的人就算得上是君子了。要找共事的人,劇中的藍湛就是一個典型,從不多言評價,也不相信別人對魏無羨的詆譭,自己心裡有桿秤。

第三種人是無論對什麼都漫不經心,遇到事情就猶豫不決,遇到一件不值得大動感情的事,也輕易落淚,這就是婦人之仁,這樣的人不值得談心。

說實話,在現實生活中我很討厭那種做事猶猶豫豫,還喜歡哭哭啼啼的人。看電視劇也不喜歡那種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的主角。最欣賞的是舒婷《致橡樹》裡面的觀念,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主心骨,而不是想一味依賴旁人,遇事要沉著冷靜,只有堅強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3.看人要仔細,才能分清粗中有細和細中有粗之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人表面上大大咧咧,行為粗放,實際做事時很注重細節,這就屬於粗中有細,能堪大用之人。《冰鑑》是這樣說的:"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其中的"針線"指的就是細緻。

粗中有細的典型當屬《水滸傳》裡的魯智深,中學時我學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從前我一直以為像魯智深這樣的人大口喝酒吃肉,為人灑脫不羈,力氣大得能倒拔垂楊柳,必是個粗人。

看到了拳打鎮關西那一章才明白他是粗中有細,尤其體現在他等金氏父女安全離開後,才去打鄭屠夫,而不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全然不顧後果。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只要這個"粗"沒有太大的惡劣影響,粗中有細是可用之人,雖然會犯小錯,但在大事上一點都不含糊。與其相反的,是細中有粗之人,這樣的人表面看似周到細緻,但實際容易馬虎,易犯大錯。

三國時期的曹植大家都知道,才華橫溢,也很受曹操的喜愛。謝靈運更是曾經慨嘆:"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可這樣一個人,卻有著容易醉酒的壞毛病。文人寫詩,常以酒助興,唐朝詩仙李白有著"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美譽。

曹植也有喝酒寫文的愛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次醉酒走了禁道,使曹操大怒,更有一次上陣前醉酒,誤了軍國大事。

《冰鑑》: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教你如何看一個人

曹操看似是一個做事細緻的人,寫的文章也細膩優美,卻因喝酒在大事上出錯,算是一個細中有粗之人,也許這也是曹植最後沒有成為繼承人的重要原因。

結語

看完《冰鑑》這本書時,對曾國藩的敬意又多了一分,知人善任,這是一項了不起的能力,從古至今,能夠像曾國藩這樣識人的人怕是很少,更多情況是韓愈《馬說》中那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要練出像曾國藩這樣的火眼金睛,不僅需要天賦,也需要時間和努力。可能是因為我目前閱歷尚淺,還無法完全懂得這本書。一本書就是一個新天地,讀完《冰鑑》之後,又多懂了一些識人的道理,書中的樂趣,也正在於求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