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怪狀之過度預習

由於小女就讀小學近三年,作為語文教師的我目睹了不少小學語文教學的怪現象。陳述在此,以期引起關注。

怪象在吞噬著語文和孩子

一、過度預習

孩子的預習作業實在是太難太複雜了,是典型的過度預習。

老師的預習要求是給所有的生字詞注音(還要用特定的符號標出前鼻音、後鼻音,平舌音、翹舌音等),抄寫生詞3遍,用至少3個生詞造句。而後是課文朗讀3次,最後是做完所有的課後思考題。如今部編教材的課後思考題就是助教系統,從字詞積累與運用到課文理解,從語言賞析到篇章結構的感受,還有課外拓展。課文還沒學,要做完課後思考題實在是很艱難的。

為了保證這些預習作業能夠落實,老師要求家長在課本上到處簽字和簽名。如課文標題處籤“已預習+家長姓名”。每一道課後思考題另外簽字。如“朗讀課文,談感受”這題,家長要在這題旁邊簽上“已朗讀,已感受”。如“默讀課文,說說大自然的聲音為什麼這樣美?”這題,家長要在這題旁邊簽上“已默讀,已說。”有些題目是小練筆,那就意味著孩子們要寫一篇微型作文。家長要簽上“已練筆”。

如此預習,學生都能把課後思考題做到這個程度了,那還需要老師嗎?如此過度預習,老師還能在課堂上上出什麼新的內容?如此過度預習,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注意力、重視度難免不受影響。這一切老師考慮過嗎?

過度預習危害大

正好是家長開放日,我帶著狐疑前去聽已經過度預習過的語文課。我期待語文老師能講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沒有自學過的內容。結果大失所望。老師僅僅是讓學生把生字詞朗讀了幾遍,提醒學生這些詞語的書寫,而後讓學生把課文朗讀了幾遍。當然朗讀分男生讀,女生讀,個別讀,全班讀,但無非就是讀來讀去。因為家長都在,孩子們都很精神,特別喜歡錶現自己。但是,遺憾的是他們要麼是彙報預習過的內容,要麼就是裝腔作勢地朗讀,沒有對知識的渴望,沒有對審美的熱愛。一篇詩情畫意的小散文就在毫無技術含量的朗讀中完成了教學。我敢斷言,這節教師“精心”準備的公開課基本上就是在浪費孩子們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也是在浪費文本的教學價值。一篇詩情畫意的美文,教師有責任讓孩子們感受到語文的美,書面語言的美。語文老師應該有超越學生預習的教學內容。很可惜,老師沒有。

語文教學怪狀之過度預習


倘若教師有超越學生預習的豐富的教學內容,如此預習,尚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老師沒有,如此預習就是過度預習,教師上課就是無效教學,就是浪費時間,就是扼殺學生對語文天然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