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前言

2019年11月25號,AMD解禁了新一代銳龍線程撕裂者處理器的性能測試。

與此同時,英特爾也在今天解禁了自家的HEDT平臺旗艦處理器的性能測試。

所以今天我們就兩家頂級平臺的處理器性能表現做一次大PK,

來看看兩家如何演繹這場“核大戰”。

規格參數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首先是核心部分,英特爾這邊依舊那熟悉的Skylake+14nm。而AMD這邊直接換了配方,採用了新的ZEN2架構和7nm工藝。單核加速頻率10980XE比起上一代9980XE以及AMD這邊的4.5G,提升到了4.8Ghz。

但單核效能往往不是數字越大就代表更高,下面測試的時候再做分析。

全核負載頻率上,10980XE和3970X的頻率相當,但後者32核3.8G顯然比前者18核的3.8G壓力更大,具體表現也留到下面測試再做揭曉。

除了L3緩存驚人的差距之外,這種多核心平臺的PCIe通道數反而是內容創作者們的剛性需求,除了PCIe4.0能提供比3.0近乎兩倍的傳輸帶寬之外,更多的通道能滿足更多硬件設備間的協同作業需求,今天篇幅有限,還是以處理器性能為主,關於這塊更多的內容留到以後再詳談。

測試平臺

CPU:INTEL i9 10980XE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60X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70X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內存:芝奇 皇家戟 3200Mhz C14 128G套裝

兩個平臺最大均支持256GB容量內存,因為市面暫時還沒能買到通過驗證的256G內存,所以這邊選擇了8根共128G的皇家戟作進行測試。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主板演員1號:微星 MSI Creator TRX40

微星針對強大的TRX40芯片組推出的新主板,國內簡稱“創世”板,採用了英飛淩首個16項數字PWM控制器 XDPE132G5C芯片,16+3相直出供電能提供超過1000W的供電電流,相信即使是未來更高階的處理器都能輕鬆應對。

除了板載的三個Gen4 M.2插槽外(兩個直連CPU,一個由芯片組提供)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支持4個Gen4 M.2的AERO拓展卡。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主板演員2號:華擎 ASRock TRX40 Taichi

第二塊主板是核心同樣採用16項供電的華擎太極板,不同的是採用了90A的Dr.MOS電感,並且配上了超大鋁合金散熱片配合雙冷卻風扇,能有效地帶走MOSFET的熱量。

除了同樣配備的M.2拓展卡之外,還將PCIe插槽佈局成了3*PCIe 4.0 x16的形式,以滿足不同需求,所以這塊主板能同時支持6片甚至10片M.2固態組成磁盤陣列,有機會給再大家展示一下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處理器散熱:酷冷至尊CoolerMaster 冰神P360 ARGB

面對三個性能怪獸,在上機前不可預料的情況非常多,散熱的選擇可不能馬虎,所以選擇了AMD御用散熱大廠酷冷至尊最貴的旗艦水冷冰神P360。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固態:影馳 HOF Pro 1TB M.2 *2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電源:海韻 SEASONIC FOCUS GX1000

其實這個配置選擇1000W的電源還有有些保守,如果條件允許或者是多顯卡用戶的話選擇1200W以上電源會比較合適。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亮機卡:七彩虹(Colorful)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Kudan 九段

因為買不起昂貴的專業卡,所以只能拿手邊的九段來擔負這次亮機的任務,其實最主要是黑金配色非常搭配這次的平臺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性能測試

CPU-Z

先從最簡單直觀的CPU-Z測試開始,從數據上看,3960X全核得分比10980XE高出58.5%的性能得分,3970X全核得分比10980XE高出103.6%

雖然3960X比10980XE多出了6個核心,但多核得分卻接近60%,顯然不是很成比例,3970X這邊的情況也類似,下面我們再看看其他測試程序。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CINEBENCH R20

作為CPU性能基準測試的代表之一,R15 & R20能很直觀的反映處理器的渲染性能,這裡選用了壓力更大更復雜的R20來測試。

在R20測試中,單核的成績與CPU-Z不同,撕裂者的單核效能實現了大約7%的反超,雖然兩者的最高加速頻率均為4.5Ghz,不及10980XE的4.8Ghz,反超的情況結合下一個軟件再分析。

全核得分這邊,3960X得分比10980XE高出55.3%,3970X得分比10980XE高出92%。

值得一提的是,3970X的得分比R20預置裡英特爾48核96線程的服務器至強8168處理器得分還要更高,後者目前渠道售價約為4萬元一顆。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Geekbench 5

在測試單核以及全核性能的Geekbench 5這邊,單核成績也同樣實現了反超,綜合可見單核效能其實並不只是數字大小所決定,與核心架構也息息相關。

但不知道是不是核心數太多,軟件調度的問題,3970X的單核分數表現並沒有和3960X表現一致,並且Geekbench 5能支持的最大線程數量有限,所以多核得分並沒有預期的高,並且因為3970X全頻率較低,所以出現了得分反而比3960X還低的情況。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Blender Benchmark

Blender 是一個開源的多平臺輕量級全能三維動畫製作軟件,在Benchmark程序中,3970X的渲染時間比10980XE快了接近一倍的時長,對於更大規模的動畫或者建模工程來說,這樣的性能差距確實能有效的減少工作渲染的等待時間。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Corona 1.3 Benchmark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V-RAY渲染器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SPECworkstation基準測試程序

在SPECworkstation這個專門針對生產力工作站電腦的基準測試中,大部分的成績也是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領先,具體的項目類型得分可以在圖中查看。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魯大師

當然,除了專業的測試軟件,簡單的娛樂測試軟件我這裡也測試了一下,3960X和3970X真的很隨便的就讓總分拉到了百萬級別。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烤機功耗測試

當然,除了性能強大之外,功耗和溫度也同樣重要,這裡使用了Aida64進行了FPU測試,同時使用功耗表記錄烤機時的整機功耗表現。

在不帶AVX指令集的FPU測試下,10980XE這邊的核心溫度均保持在了75度以下,全核心頻率維持在4Ghz,整機的功耗在350W左右。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在3960X這邊,全核也同樣維持在了4Ghz上,核心溫度在78度,整機功耗為385W。

但是不要忘記3960X這邊多了6核12線程,整整多一顆3600X的性能,這樣的溫度表現,7nm製程工藝顯然功不可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比較特別的是3970X了,作為一顆32核64線程的處理器,在測試前,對於全核3.8Ghz的發熱我也表示擔心,但測試下來,3970X的整機功耗也維持在了385W左右,全核心穩定在3.8Ghz左右,核心溫度反而比3960X低了一度。

它可是比10980XE多了14個核心28個線程,也相當於多塞了一顆i9-9940X的核心進去,溫度功耗的表現卻只是比10980XE高了幾度,功耗多了40W不到。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上面說了測試並不帶AVX指令集,因為一開始我測試了10980XE帶指令集的情況,整機功耗瞬間飆升到500W以上,核心溫度瞬間破百,並且頻率在3.8Ghz和3Ghz之間來回降頻。

此時酷冷冰神P360只想說一句:我太難了

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首測,誰與爭鋒

總結

經過這次AMD第三代線程撕裂者和英特爾i9-10980XE的首發測試,測試到後面,除了感嘆這代線程撕裂者效能飛躍之外,還為英特爾捏了一把汗。

在核心數不佔有的情況下,以往優勢的單核心效能測試卻被拉下了寶座,雖然3960X多出了6個核心,但多核得分卻被拉開接近50%的性能,更別提3970X還挑戰了一把4萬元的志強8168,這裡面涉及到不僅僅是核心數的問題,更多是處理器架構間的差異。

在新的ZEN2架構下,AMD將更多的核塞到處理器內,同時還用7nm製程工藝來降低核心的發熱問題,雙管齊下進一步提高處理器能效比。

反觀英特爾這邊,在祖傳的14nm工藝和萬年不變的核心架構,更像是將上一代9980XE官方超頻一下變相降價來討好消費者。

如今民用消費市場,新一代線程撕裂者有一種獨孤求敗,誰與爭鋒的姿態,但市場總是需要競爭才會有進步,消費者們才能享受到更多優質的產品,希望英特爾再加把油吧。

關於這次的測評有什麼疑問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是Yex,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