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山村是怎樣破解產業空虛與交通不便難題的?

新華社重慶4月23日電 題:一個深山村是怎樣破解產業空虛與交通不便難題的?

新華社記者韓振、劉博偉

2014年,大巴山深處的金巖村被列入重慶市級深度貧困村時,兩大難題擺在城口縣雞鳴鄉扶貧幹部面前。

一是產業空虛:村民地裡種的是玉米、土豆、紅薯,賣不上錢;二是交通不便:一條4米寬的掛壁土路,運貨主要靠騾馬,騾馬墜崖是常事,運貨下山,每公斤運費就要2.6元。

高昂的運輸成本,對發展產業提出了挑戰。“只能搞經濟價值高的產業,否則不划算。”金巖村駐村第一書記薛千萬說,金巖村一半海拔在1800米以上,常年雲霧繚繞,扶貧幹部請來農技專家考察後,將茶和中藥材作為村裡的支柱產業。

扶貧幹部還想了個辦法:村裡每個社成立專業合作社,把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推廣種植技術和機械化耕作。短短6年間,全村中藥材種植就發展到8000畝,茶葉也達到1500畝。村裡9成以上的土地改種了經濟作物。

71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石年全正在山坡上查看連翹長勢。今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種了3畝連翹、半畝重樓。“中藥材的苗子由政府提供,村民只負責栽種。合作社跟藥業公司簽訂了保底收購協議,根本不愁賣。”石年全說,現在自己一家年收入5萬餘元,中藥材豐產後收入更加可觀。

“這幾年,種植茶葉的效益也逐步顯現。”金巖村村委會主任盧賢剛告訴記者,在金巖村帶動下,雞鳴鄉全鄉都種起了茶葉,“雞鳴茶”成了遠近聞名的品牌,村民靠種茶葉,每畝地收入3000元左右。在產業帶動下,6年前人均收入僅5600元的金巖村,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去年人均收入達到9300元。

“產業發展起來後,運輸瓶頸更加凸顯。不過,這個瓶頸很快將不復存在。”重慶市經信委派駐雞鳴鄉的駐鄉工作隊聯絡員舒淑波說,2018年開始,當地政府就投入資金修建金巖村11.8公里產業路,路基將於今年4月鋪設完成,對口幫扶該村的重慶高速集團隨後還將投入1000多萬元,對該路段進行硬化。

“這條路修好後,出村時間將由5小時縮短到1個小時,每年運費還將節約不少哩。”盧賢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道路修通後,運輸成本將由每公斤2.6元降低到0.4元左右,村裡8000畝中藥材加上其他農特產品,每年可節約運費200多萬元。金巖村651戶,平均每戶將因此受益3000多元。

“過去,住在山上的村民,別說發展產業,甚至飲水都發愁,這幾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村裡的變化太大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石年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