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繡娘,從深山“繡”到倫敦丨脫貧攻堅“她”力量

75歲的繡娘,從深山“繡”到倫敦丨脫貧攻堅“她”力量

△ 2019年8月3日,在北京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苗族繡娘潘玉珍(左一)將象徵脫貧希望的龍旗傳遞給年輕繡娘。

75歲的潘玉珍奶奶一邊在手裡來回倒騰八股綵線,一邊聊起刺繡的往事。她是貴州苗族刺繡傳承人,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網紅”,沒想到她們繡了一輩子的紋樣成為城裡人喜歡的藝術,更沒想到她們在田間地頭縫製的繡片能做成國際奢侈品。

潘奶奶穿著繡花的傳統服裝,用苗族銀飾把花白的頭髮盤在頭頂,笑眯眯地介紹著衣服紋飾的寓意,她說,在村裡,女孩10歲前就被母親教著繡花,苗繡上的每一個圖案和線條都是故事,山川河流、歷史傳說、自然萬物等都凝結在這些彩色的絲線中。以前繡好也就用在家人的穿戴上,有時送給朋友親戚,甚至很少在集市上買賣。沒有想到,刺繡可以讓她和身邊上千名繡娘看到山外的世界,真正改變了她們的生活。

大山深處的繡娘

75歲的繡娘,從深山“繡”到倫敦丨脫貧攻堅“她”力量

△ 正在刺繡的潘玉珍(《中國報道》記者 王鳳娟 攝)

潘玉珍自幼隨母親學習挑花,劈絲刺繡,織錦,染、織、繡全能,是當地眾所共知的刺繡能手。通常,一件好的繡服從織布、染布到繡成,要四五年的時間,不僅圖案,服裝本身也是歲月和文化的註腳。“5分鐘才繡一針、才能扣個扣,還有染線、織布呢。”潘玉珍,在深山裡,女孩們花心思繡嫁妝,從繡品上就能看出這個人的秉性。

在貴州山裡,村村繡種不同,每個繡孃的繡法各異。同樣是蝴蝶,東家的勝在振翅欲飛的神態,西家的贏在嬌豔瑰麗的色彩;同樣是繡娘,村頭的只擅繡花不擅繡蝶,村尾的只擅繡人不擅繡景。苗繡技法有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等12種。千百年來,這些主要以女性作為主導角色的“非遺”手工藝,不僅讓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傳播,更讓女性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半邊天”。

如何讓繡娘不出門也能掙錢,成了最頭疼的事情。潘玉珍開始嘗試把女兒和身邊的繡娘組織起來,把她們的繡品賣到山外。“剛開始銷路不好,有的人看掙不到錢,就又回家賣水果去了。”

說到改變,潘玉珍都會想起與夏華的邂逅。她作為招商引資的企業家被邀請到村裡,村主任熱情地召集全村的老人家盛裝到操場上集合。這位從北京來的女企業家能為她們帶來什麼?潘玉珍和村民們期待著,但也不知道能期待到什麼。

“我願意跟大家一起好好幹,大家用繡花賺錢,做好了,我帶大家去北京!”聽到這句話,潘玉珍和繡娘們高興地鼓掌,她們都聽明白了,幹好了能去北京。接著,夏華興奮地說,“做好了,我帶大家去倫敦!”底下又鴉雀無聲。村主任說,倫敦是什麼?這讓夏華第一次參與到精準扶貧,她要把中國手工藝品引入國際時尚界,要實現這個“去倫敦”的承諾。

讓都市讀懂大山

75歲的繡娘,從深山“繡”到倫敦丨脫貧攻堅“她”力量

△ 繡制的成品(《中國報道》記者 王鳳娟 攝)

夏華到潘玉珍家,她帶領繡娘們已經做出了一些成品,就主動提出來合作。

然而合作之路也如山路一樣會有崎嶇。夏華把設計師派進大山裡,嘗試讓她們繡有價值的產品,從市場倒推倒產品,然後定製繡品。但潘玉珍她們習慣了繡民族服裝、鞋墊,怎麼才能把這些東西傳播出去,讓大家接受並願意買單?她們也嘗試過將繡娘接到北京來工作,但這會水土不服,繡娘離不開家。

直到近幾年,夏華讓設計師駐紮當地,去理解這些刺繡背後的文化和寓意,建立紋樣博物館,建立依文·中國手工坊。通過手工坊,搭建擁有5000多位繡娘、3000多個紋樣的中國手工坊數據庫,同時建立囊括20多家時尚機構和其設計師的中國手工藝聯盟。在互聯網平臺上,遠在巴黎、意大利的設計師就可以與大山繡娘“相親”,而手工坊團隊的工作人員就在山裡充當“翻譯”兼“媒婆”。

與以往繡鞋墊、衣服不同,潘奶奶在設計師的幫助下,紋飾繡到高跟鞋、手包、扇子等地方,說到“爆款”首推刺繡筆記本。目前,筆記本已經有1800多個品種,一個筆記本賣100~200元,熟練的繡娘們在家裡一天繡6~8本筆記本。“馬雲也是我們的客戶呢!”潘玉珍笑著說,某次活動中,馬雲聽說了潘玉珍的故事主動找到她。她得知馬雲有最大的銷售平臺時,拉著馬雲的手說,要多幫她們賣刺繡筆記本。

這些年,手工坊已經找到約1.3萬名繡娘,整理出5000多種民族傳統紋樣,建立起1200座家庭工坊。為了讓繡片中口口相傳的故事變成全世界能讀懂的“語言”,她邀請了全球的年輕設計師去開發設計,再將其呈現在服裝、包包、靠枕、筆記本之上,並通過“深山集市”品牌對外推廣。

從大山裡到倫敦

75歲的繡娘,從深山“繡”到倫敦丨脫貧攻堅“她”力量

△ “深山集市”開張(《中國報道》記者 王鳳娟 攝)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苗族刺繡、讀懂大山,夏華帶著潘玉珍,將“深山集市”開到了城市,開到國際。扎染的圍巾、時裝,刺繡的精美女包,民族風的瓷器,充滿設計感的首飾……這裡既能購買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又能現場互動,沉浸式體驗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

正如夏華站在操場講出的那句承諾,她帶繡娘們走出了大山。潘奶奶走出大山的第一站是北京,之後深圳、上海、西安……也真正走到了倫敦。2017年9月,中英建交45週年主題活動期間,夏華以“繡夢”為主題在倫敦舉辦了時裝秀。夏華帶著從未走出過大山的貴州繡娘飛越1.2萬公里來到倫敦,在中國駐英使館裡開秀場。模特展示著中國元素的原創設計服裝,潘奶奶和繡娘如在鄉間一般靜靜地坐在絢麗的舞臺上繡著一針一線。當繡娘們站在舞臺中央唱著歌、繡著花,臺下很多嘉賓都流淚了。

時隔3年,潘奶奶回憶起倫敦之行還是很興奮,她對記者說 :“那些外國人看到我們繡的紋飾都非常喜歡,他們豎著大拇指說這是藝術品,好看!”

2019年,“深山集市”快閃店開進倫敦,歐洲消費者在現場排起百米長隊,爭相搶購,甚至連繡娘手中的半成品都被一搶而空。“因為美是沒有國界的,每個人都能感覺到。”

像深山很多女人一樣,潘玉珍的女兒從小就伏在母親的背上看刺繡,那些豔麗的刺繡點亮了她的童年生活。如今,在她的帶領下,女兒、孫女都加入進來,2019年的年收入就達到150萬元。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鳳娟

責編:何晶

▼ 新刊推介 ▼

▼ 我們的微店 ▼

75歲的繡娘,從深山“繡”到倫敦丨脫貧攻堅“她”力量

可進店購買最新《中國報道》雜誌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