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是怎麼死的?她的死亡和慈禧有關係嗎?

燕歸來說歷史


光緒辛巳年(1881)三月十日,45歲的慈安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當日晨,恭親王奕訢、大學士左宗棠、尚書王文詔、大學士李鴻藻在進見慈安太后時,見她面色紅潤毫無病色。待午後四時許即由宮中傳出噩耗,說慈安太后歸天了。當親王、軍機大臣們入宮後,只見慈禧面帶淚痕正在慈安太后宮中指揮侍從給慈安太后入殮。



按清制,后妃病逝 需要由近支親王和軍機大臣檢視醫方藥劑,眼下慈安之死既無傳醫更無方劑。又規定入殮前,宮廷須告之孃家親人方能入殮,然而慈安去世後並未告之孃家人就急忙入殮。由於疑點重重,因此宮廷內外均傳說慈安太后實死於慈禧之手。


慈安太后本是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穆揚阿之女,自幼便錦衣玉食,無憂無慮。初入皇宮時,慈安只有15歲,比咸豐帝小6歲。她容顏絕色、品性敦厚寬仁,很快便得到咸豐帝的寵幸,被晉封為貞嬪、貞貴妃直至皇后母儀天下。但慈安始終未有屬於自己的子嗣。


慈禧出生在一般的滿族家庭,17歲經選秀入宮,後獲咸豐帝封為貴人、懿嬪,21歲生皇長子載淳(同治帝),始加晉懿妃、懿貴妃。宮中地位一直居慈安之下。


咸豐帝駕崩時,慈安後25歲、懿貴妃27歲,6歲的同治繼位。慈禧母憑子貴,與慈安並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而一心想獨裁的慈禧,並不心甘於此。


早年咸豐在世時,按清代祖制,皇后有權過問、並對誘使皇上縱慾而荒於政務的妃嬪行使杖斥。太監亦可代皇后於皇上所宿妃嬪寢室之外宣讀祖訓。一日,慈安後見咸豐帝已多日不臨朝,便頭頂祖訓跪在宮門口,命太監請皇帝聽祖訓。咸豐在懿貴妃(慈禧)處聽傳祖訓為之一驚,急忙跑出寢殿匆匆臨朝去了。


咸豐帝登殿後忽而想到,皇后還有杖斥之權,於是草草處理了政務,起駕回宮。問知皇后在坤寧宮,咸豐趕到時,見慈安端坐殿中,正要命人杖打懿貴妃,便急忙制止,說她已有身孕。慈安後得知有孕之事,馬上下座向咸豐賠禮。懿貴妃儘管未受到杖責,但對慈安的怨恨已由此而生。


後來,同治甲戌年(1874),同治帝因貪聲色致疾而夭折。同治皇后雖然有了身孕,但眼下無人繼統,於是兩太后及王公大臣、宗室等於養心殿商定繼統事宜。


一開始,慈禧先說皇后雖有孕,但不知何日生,皇位不能空著,以從速解決為宜。恭王奕訢建議說,皇后產期 不會太久,皇帝應當暫不發喪。如皇后生皇子,自當繼位,如生女再議立新君不晚。


慈禧當即反駁說,朝中不可一日無主,軍機大臣皆隨聲附和。於是慈安太后便說,依己意恭王之子可以承襲大統,恭王奕訢聽後馬上叩頭謝絕。這時慈禧一言不發。接著慈安又說,如恭王不願,可依承襲次序立溥倫,而在場的溥倫之父載淇,趕忙叩頭,連聲說不敢承命。


之後慈禧再次開口說,既然兩人之父均不願承命, 依我意以立奕譞之子載湉(慈禧妹妹之子)為宜。這時慈安太后不好再開口了,唯獨恭王怒衝衝地說,立君應立長這事不可廢。慈禧馬上接著說,此事宜速決不可再拖,若意見不一,可用投名法來定。投名結果贊成溥倫的一人,恭王子的三人,其他所有人都贊成慈禧的提名,由載湉(光緒)繼統。


這場貌似公允的立君會議,之前慈禧早就做了手腳,暗中和與會之王公、宗室及軍機密謀過。因此投名時,人選才如此集中,通過此次立君之事,慈禧更加怨恨慈安了。


此外,昔日慈安太后默許恭親王奕訢,殺掉慈禧宮中為非作歹的太監安德海;以及在同治選後上,慈安支持崇綺女兒入選這些事,都加深了慈禧對慈安的積怨。


其實,咸豐帝早就覺察到懿妃(慈禧)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因此,臨終前特別密授硃諭,囑咐慈安後,如果日後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拿出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

咸豐死後,慈安曾把密諭拿給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諭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懼不安,辦事謹小慎微。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所以同治一朝,慈禧還不至於有太猖狂的舉動。


時間長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對她放鬆了警惕。一次,慈安患病,服太醫開的各種藥都見效甚微,一氣之下拒絕吃藥。沒想到幾天之後,病居然奇蹟般好了。大病初癒,慈安到頤和園散步,卻見慈禧左臂纏著白紗。她上前問因,慈禧答是前幾天割臂肉煮湯,為慈安滋養身子所致。慈安大為感動,回到宮中,取出咸豐臨終密諭,當著慈禧的面燒為灰燼。


沒有密諭,慈禧心上懸著的一塊石頭落地,覺得再也沒有什麼令她擔驚受怕的了。她一改常態,開始放肆起來,對慈安出言不遜,朝中大小政事,一人獨攬。慈安此時才知上當,但後悔已晚……。


後來,出現了慈安太后突然離奇死亡事件,慈禧從此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登上獨斷朝綱的寶座。儘管對慈安太后的具體死因,至今還存爭議,有中毒、自殺、自然而亡等多種說法。但從慈禧怨恨慈安的事例來說,她顯然是難逃干係的。各位看官,你又覺得如何呢?


爾安說史


清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戌時正(晚上8點),紫禁城皇宮中突然傳出噩耗:皇太后駕崩!

因為當時報信的太監匆忙而至,驚懼啼哭之下沒說清楚 ,又因聖母皇太后(慈禧)已經重病多日,久治不愈,經常臥床不起。都以為駕崩的是慈禧太后了。

於是這些人急忙在當日子時(晚11點)進宮,準備赴儲秀宮(慈禧寢宮),按禮儀準備後事。可是,引路太監帶著這些朝廷重臣們並沒有前往儲秀宮,而是往鍾粹宮(慈安寢宮)方向前行。

感到事情不對的大臣們心中頓時大驚,立即喝問太監到底是怎麼回事。

經過引路太監哭訴,這些人才鬧明白,原來不是久病的聖母皇太后慈禧去世,而是昨天還好好的、照常召見軍機大臣們商議朝政的母后皇太后駕崩,進宮的諸位重臣們均感到措手不及、惶恐萬分一片譁然。

據說當時,東閣大學士左宗棠按奈不住,大聲說: “昨日早對時,見上邊(母后皇太后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懷疑母后皇太后暴薨之事另有隱情。

關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斃有多種說法,其中,傳的最多的是被慈禧下毒所害。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聯軍入侵京師,抵擋不住的咸豐帝只得代理後宮嬪妃及部分大臣逃往熱河“木蘭秋獮”。後來病死在熱河。

(梁家輝飾演的咸豐皇帝)

在即將病逝前,咸豐帝咬牙堅持,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大阿哥載淳“同道堂”印章(因其年幼,所以由皇太子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代為掌管),嗣後顧命大臣輔政時發佈的一切政令都要恭請蓋上“御賞”、“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由此可見,咸豐帝對於皇后十分信任。

(顧命八大臣)

“辛酉政變”後,顧命大臣被廢。奪回大權後,在群臣的擁戴下,兩宮太后開始以“垂簾聽政”方式參與朝政。

母后皇太后為咸豐帝中宮皇后、地位尊貴;聖母皇太后只是咸豐帝妃子,因為是同治帝生母,才得以被尊為太后。嫡庶有分,地位有別,所以在兩宮太后共同垂簾的二十年內,朝廷最高權力其實一直是掌握在母后皇太后手中。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自咸豐十一年(1861年)兩宮垂簾,至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去世。二十年裡,處置朝政的基本上是聖母皇太后。但是在一些大事上,母后皇太后行事果斷、極有主見,深為諸臣所欽佩。例如誅殺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驕奢跋扈的陝西軍務督辦勝保、定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之功並賜顯爵,這些事情都是出自慈安的最終決斷。

諸多野史言辭鑿鑿地分析敘述,說是慈禧因慈安握有咸豐帝密詔,一旦慈禧有專權之事,則以密詔將其除掉。慈禧明面百般討好、暗地懷恨在心,最後哄騙慈安燒燬了密詔。

據說密詔焚燒之後,慈禧太后逐漸變了另外一個人,她開始行為放肆,語言不遜,事事專權;遇到重大事項,慈禧太后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必須和慈安太后商量一番,而是她自己一個人就做了決定。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春夏之間,京城之中忽然盛傳,說是慈禧太后生了大病。

傳聞出來之後,沒有過幾天,就說是慈安太后死了,而慈禧太后的病也痊癒了。

之後,就有人傳言,道是慈安生病之後,慈禧太后命令太醫院用不對症的藥方治療慈安太后,最後,把慈安太后給治死了。

但,很多人又覺得,在清光緒七年,年僅四十五歲的慈安突然暴斃於鍾粹宮,看似毫無徵兆,實則慈安的身體早已出現病症。

據工部尚書,同時也是光緒帝老師的翁同龢,《翁同龢日記》的記載,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脈案:

“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依據這一記錄,基本可以斷定,慈安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導致腦中風,而且病情危急,在當時落後的醫療條件下,基本無法救治,最終因此而去世。脈案中的“類風癇”,就是太醫們對於腦中風的表述。

據記載,在之前的檔案中,慈安在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九曾有一次記載,也是中風,不過那時候年輕,很快就治癒了。

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已經四十四歲,步入中年,身體情況也大不如前。而自光緒六年(1880年)年中,慈禧因患病,經常臥床不起,無法處理朝政,所以以前輕鬆悠閒的母后皇太后不得不單獨垂簾,處置政務。繁瑣軍政大事使得慈安身心壓力極大、身體也疲憊勞損,最後腦中風猝死也不奇怪。

綜上所述:在21年兩宮皇太后執政期間,是如何地合作與鬥爭,並支撐滿清的江山社稷,都不是簡單的一兩件小事就可以講清楚的。我個人偏向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但又覺得21年間就年齡來說,慈安太后還比慈禧太后小了兩歲。如果說,慈禧太后是個狠角色,那麼,慈安太后也絕對不是平庸之輩。

所以,慈安太后的死是不是慈禧害死的,不敢妄下定論。


那些舊時光


通常,我們都聽說過慈禧太后,但對於地位和能力都比她更強的慈安太后卻知之甚少。

慈安是咸豐帝的皇后,而慈禧只是貴妃而已。也就是說,慈安為妻,慈禧為妾,地位高下一目瞭然。

慈安出生高貴,屬於滿洲上三旗鑲黃旗的鈕祜祿家族。她在十六歲時入宮,先被封為嬪,之後短短數月間就連跳數級,成功登上了大清皇后的寶座,創造了滿清後宮最快的升遷記錄,遠比《甄嬛傳》和《延禧攻略》的主人公都強出了太多。

從此,慈安以皇后之尊統領後宮,將形形色色的各類女人都管理的服服帖帖,包括慈禧在內都非常臣服於她。

我們都知道,咸豐是一個非常好色的帝王。他娶了一大堆的女人放在後宮,卻只有慈禧一人生出了兒子載淳。

作為嫡母,慈安對於咸豐帝唯一的子嗣非常疼愛。而且,她的疼愛不僅停留於衣食住行,更時刻關注載淳的學業和心理。在撫育帝裔的同時,她甚至比慈禧更像一個母親,與載淳建立了深厚的母子感情。

咸豐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後,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聯合了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擊敗了顧命大臣集團,徹底掌控了朝政。返回北京後,載淳作為唯一的皇子登基稱帝,史稱同治皇帝,而慈安和慈禧則開始“垂簾聽政”。據《清宮遺聞》的記載:

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從中不難看出,在垂簾聽政時期,慈禧是那個在前面負責具體工作的,而慈安才是幕後真正掌舵的主人。由於慈安生性低調嫻靜,對於權力沒有太多的慾望,以至於慈禧更多的參與了政務。

但是,清朝祖制嚴格,東宮的地位要遠遠高於西宮。所以,慈禧儘管抱有野心,但卻不敢過分逾越,據《清史稿》記載:

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心腹太監,他倚仗慈禧的寵信,更憑藉自己在辛酉政變時向恭親王通風報信之功,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

在同治八年時,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為同治帝置辦龍袍。一出宮門,他就開始招搖過市,當途經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拿獲並且下獄。

丁寶楨自知此事幹系重大,迅速上奏朝廷請旨。慈安雖對慈禧平時的小動作不太在乎,但對於這種事關大清顏面的問題卻毫不手軟,在未和慈禧商量的情況下就直接下令處死了安德海。據《清史稿》記載:

立命誅之。

通過此事,慈禧更加不敢違逆慈安,兩人繼續著表面和睦的關係。

到了同治十一年,同治帝到了立後大婚的年紀。慈安選中了賢慧端淑的阿魯特氏,而慈禧卻選中了乖巧俏麗的富察氏,兩位母親各執己見,誰也沒有退讓。

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選娶了阿魯特氏為自己的正宮皇后。此事,令慈禧這位生母大為惱火,認為自己在親生兒子心中的地位還不及慈安。

慈安與慈禧在朝政上相互配合,在中央倚重奕訢、倭仁等滿臣;在地方啟用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漢臣。幾年下來,滿清王朝內外相促,竟出現了朝政清明的跡象,被後世稱為“同治中興”。

但是天不假年,慈安太后在光緒七年時崩逝於鍾粹宮,享年才四十五歲。慈安之死,對滿清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失去制衡的慈禧從此開始獨攬大權,甚至於形同女皇。

而關於慈安之死,很多人猜測或許與慈禧有關。

據野史記載,說咸豐過世前交給慈安一道密詔,如果慈禧專權就以密詔將其殺之。慈禧得知後,長期討好慈安並哄騙她燒燬了這道密詔。之後,慈禧開始恣意妄為,甚至毒殺了慈安。

事實上,這些都是民間的謠傳罷了。慈安之死雖突然,但並非毫無徵兆。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很早就有這樣的脈案:

痰壅氣閉如舊,藥不能下。

據此大致可以斷定,慈安是由於心腦血管疾病而導致中風並因此去世,與慈禧沒有關係。至於說,她是死於慈禧的毒害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