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慈安太后是被毒死的嗎?

王超行俠仗義


慈安太后死於光緒七年,這一年是公元1881年。很多人認為慈安之死是慈禧主使,在後來的影視劇中,也多有慈禧害死慈安的描寫。事實上慈安之死跟慈禧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是後人將屎盆子強行扣在慈禧頭上罷了。

左宗棠在慈安暴卒的事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昨日對時,上邊(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既去暴擊疾病,亦何至若是速耶?”

左宗棠這番話的意思是說,昨天他見到慈安還好好的,怎麼才一天就暴亡了呢?

因此,有人通過左宗棠這番話開始聯想是不是慈禧害死了慈安。民國初期的作品《棲霞閣野乘》將這一段加以誇大,把殺人兇手的罪名強加給慈禧,說慈安因為撞破慈禧與一個戲子的姦情而被慈禧狠心毒死。這種說法純屬文人杜撰,經不起推敲。

在翁同龢的筆記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他說慈安的身體一直不好,並且伴有失眠,暈眩等症狀。在殯天當日上午突然栽倒,中午開始神志不清,不能言語,而且口鼻歪斜,口水頻流。

御醫診斷為風癇,晌午過後開始出現遺尿。至晚八點前後,崩逝。

事實上,這是嚴重腦中風的表現,加之她身體本來虛弱,因此去世很正常。

在清宮檔案中,專家找到在此之前慈安犯病的記載,最早的一次記載,是慈安26 歲的時候,曾犯過跟死前一樣的症狀。好在那時年輕,經過救治轉危為安。後來又有幾次同樣症狀,也都在御醫的診治下康復。

通過這些記載,不難發現慈安有這個疾病很久了,只不過前幾次都僥倖逃過了鬼門關罷了。慈安死後,葬禮由慈禧負責,辦理的風風火火。

野史傳聞慈禧特意給慈安準備了一口薄皮小棺材以此羞辱她的事情純屬謠傳,事實上慈禧為慈安準備的是皇后金棺,這點已經得到證實。

慈禧事實上是被後人妖魔化了,歷史也很多時候被野史篡改,所有要認真讀史,不可全信野史記錄。


大獅


根據流傳下來的當時的朝臣翁同龢記載的日記分析,慈安太后有過兩次發病史。第一次是在慈安太后26歲的時候,這次發病經歷了24天。第二次發病是在慈安太后33歲的時候。光緒初年,慈禧太后一度生病,原本兩宮垂簾由慈安一人打理國事。根據清宮存檔分析,慈安本身就有腦血管疾病。慈安太后去世當天,許多面見過她的大臣都看到她兩頰很紅,這說明過度勞累讓她血壓升高,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很可能誘發了腦出血導致離世。這種疾病不要說在100多年前,就是現在也非常危險。以慈安太后的身價地位來看,不可能有人敢毒害她。所以慈安太后不是被毒死的,而是突發疾病去世的。


環球淘趣


慈安是病死的,這是勿用置疑的史實。

但很多人把慈安之死的原因歸結為是是慈禧毒死的,直接動機則是慈安害死了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除掉慈安好方便慈禧大權緊握,畢竟權力不是分享品!


但細究起來,這兩條理由都站不住腳。

首先當初參與謀殺安德海的,執行者便是山東巡撫丁寶楨,幕後參與者還有恭王奕訢。丁寶楨日後反倒沒有降罪,相反還在殺安後的七年,成功晉級為四川總督。而恭王奕訢在殺安後的第三年,即1872年,幫慈禧張羅同治皇帝的婚禮。作為賞賜,繼續享有“世代罔替”的親王特權。

試問,若慈禧真有心為安德海報仇,為何不去對付最容易得手的丁寶楨,而去招惹職位最高的慈安!

二,殺掉慈安方便慈禧獨攬大權?

實際慈安只是一個“少思慮”的普通婦人,在與慈禧垂簾聽政的日子裡。大多由慈禧發言,慈安跟光緒一樣,坐在那裡沉默不語。“慈安共慈禧聽政,端拱受成而已,召對之時,大抵專由慈禧發言”(《凌霄一士隨筆》)對付這麼一個應聲蟲,用得著慈禧動手,去玷汙自己名聲!


那慈安是怎麼死的?

很簡單,慈安是自己病死的。且這病不是突然得的,而是由來已久的老毛病。早在1878年,慈安因為“溼熱”,而被太醫診治過。太醫建議,慈安應少喝酒。後過了兩年,慈安把持不住,繼續喝酒,且酒量大增。“復飲紹興酒數殤”,日後患有腹瀉,不能離開床褥。就這樣勉強撐了一年,直到1881病死。臨死當天還吃了一塊南瓜糕。


說白了:慈安的死怨不得別人,都怪她太貪吃,是“健啖”害死了她!


本草百曉生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突然發病,當日戌時崩於鍾粹宮。當日的《清實錄》也記載,之前慈安太后尚稱健康,結果十月初十日,“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疾大漸,上詣鍾粹宮侍奉湯藥,戌刻,慈馭升遐。”實際上,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日記》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躬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的記錄。這年慈安太后臥病近一個月,可見其病症之嚴重,所以本來身體就不好,下毒是無稽之談


諸神的黃昏研究會


前言

歷史上對於慈安的突然暴斃眾說紛紜,目前來說最主流的是“慈禧毒死說”和“正常病死說”這兩種說法。

據清史記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早晨,慈安依舊召見朝中大臣商議國事,未出現任何身體不適。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也只是偶感違和,然而到了晚間慈安卻突然暴斃身亡。於是朝野上下對慈安之死大為不解,種種猜測不脛而走。

正常病死說

《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慈安先後有過兩次病史。一次是在她二十六歲時,另一次是在三十三歲時。兩次都屬於中風先兆,但由於病症較輕,所以恢復的比較快。

這些症狀都說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這種疾病具有潛在的病發危險。而在光緒七年三月這次,由於當時慈禧生了一場大病,所以那段時間都是慈安一人獨理朝政。

一時間所有朝政都壓在她一個人身上,身心疲憊在所難免,再加上心理上的壓力,很可能引起血壓升高而導致中風或者腦淤血。所以,根據慈安之前的兩次病史來看,慈安“正常病死說”也是很有可能的。

慈禧毒死說

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慈禧至少有三個毒死慈安的動機。

動機一:東陵事件。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拜謁咸豐陵寢,但兩人因為禮節次序問題而發生爭吵。慈安提醒慈禧她才是咸豐的正宮皇后,而她慈禧是因為同治繼位,母憑子貴才升的皇太后。經過這件事,慈禧有可能一直對慈安懷恨在心。

動機二:親政事件。慈安雖不喜過問政事,但她畢竟和恭親王是一體的。慈禧想要獨攬大權就必須除掉恭親王,而除掉恭親王的前提就是慈安必須死。所以,這也成了慈禧毒死慈安的動機之一。

動機三:密詔事件。《樂齋漫筆·崇陵傳言錄》記載,咸豐臨終前曾留給慈安一份密詔,並叮囑慈安若慈禧肆意妄為,就用這密詔來制約她。

後來,慈安將此密詔之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利用慈安的心軟使用計策感動慈安,最後此密詔被慈安燒燬。雖然密詔被慈安燒燬了,但慈禧心裡一直惶惶不安。她或許覺得慈安活著於她來說是個隱患,所以必須除掉。

以上三個動機都說明了一種情況,那就是慈禧是有理由除掉慈安的,因此“慈禧毒死說”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綜上所述,比較以上兩種觀點,各有各的可取之處。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推理分析,都難以否定其中任何一種。



爆款歷史


慈安太后的死因,目前有兩種說法得到廣泛的認可,一是被慈禧太后所害、二是因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致死

慈禧所害,慈禧有殺害慈安的動機

在同治皇帝去世後光緒皇帝上臺,慈禧沒有了兒子作為依靠。且隨著光緒的成長,慈禧的權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小。還有一點就是在慈安去世的前一年,慈禧患了重病,所以事情就由慈安這個正宮太后去做了。而後來慈禧病好了,但慈安絲毫沒有要將權力交給慈禧的意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慈禧萌生了除掉慈安的想法。

而在這之前,慈禧與慈安兩宮之間還是相處得很好的,因為慈安不攬權,而且那個時候同治皇帝(慈禧太后之子)還在。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慈禧在做主,雖說慈安才是正宮,但這一切都無法對慈禧構成太大的威脅。

此外,從辛酉政變至慈安去世,這二十年時間裡,雖說是慈禧與慈安二人共同主政,但其實在大問題上,起作用的還是慈安。如同治選後,選的便是慈安中意的阿魯特氏。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慈禧自然感到處處受限,加讓她越來越不待見這種兩宮主政的模式。特別是必須趕在光緒親政之前,實現自己獨自掌權的目的。如果等到光緒親政後,光緒和慈安聯合起來,那朝堂之上也就沒慈禧什麼事了。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慈禧有足夠的動機殺害慈安。

但,這些說法,只記載於野史日記中或或出於學者們的分析,在正史中並無相關記載。所以,關於慈禧殺害慈安的說法,並不牢靠

慈安太后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致死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太后早在同治二年、同治八年就曾得過兩場大病。我們根據翁同龢對慈安病情的描述,慈安這兩場病極有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且據日記中的記載,慈安最後得病的病情描繪、及用藥的情況,也符合腦溢血癥狀。

此外,根據《翁同龢日記》及《德宗實錄》的記載,慈安太后的葬禮辦的也非常透明,也讓王公大臣們瞻仰慈安太后的遺容。如果慈安真的是被慈禧所殺害,亦或是非正常死亡,那麼,慈安的遺容肯定是不能給這些王公大臣們瞻仰的。

既然慈禧能不做隱瞞,放心大膽的將慈安的遺容供眾人瞻仰,就足以說明不存在慈安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排除了慈禧殺害慈安的可能。


像素說


在清朝的歷史上,作為兩宮皇太后之一的東太后慈安是與西太后慈禧一樣舉足輕重的人物!😯

然而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一向健康無病的東太后慈安在12小時內竟突然發病及暴卒,實在出人意料。從此,慈安之死成為清宮的一件疑案

其實大家都非常好奇,當時慈禧有著非常大的實權,會不會是她設計毒死了慈安太后呢?😯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慈安太后的背景資料:

慈安太后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公認的忠厚老實,善良之人。二年(1852)二月被選秀入宮,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比文宗小六歲。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駕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為,世稱慈安太后或,與西太后(西太后慈禧)並稱。

慈安是咸豐皇帝的正室皇后,而慈禧當時是咸豐皇帝的妃子,慈安與慈禧兩個人既是好友又是情敵。咸豐皇帝在世時,慈安直沒有兒子,而慈禧生有一子,也就是後來的皇帝。咸豐皇帝早已察覺到慈禧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女人,所以並不想將皇位傳給慈禧的兒子,可惜當時只有慈禧的兒子,沒有它法只能傳位同治皇帝。1861年8月,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年僅6歲的兒子繼位,

傳說咸豐皇帝在臨終之前,特別密授硃諭,囑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為,就讓慈安拿出密諭,按祖宗之法治罪於她。

但是咸豐死後,慈安曾把密諭拿給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諭的存在,使慈禧感到驚俱不安,辦事謹小慎微,不敢胡作非為。她對慈安言聽計從.關懷備至。時間長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對她放鬆了警惕。漸漸地慈禧取得了慈安太后的信任,之後不久,慈禧遊說讓慈安太后燒掉了這封密諭。。。😯

慈安的本意是善良的,本想讓她輔佐自己,萬萬沒想到慈禧太后漸漸獨攬大權,漸漸輕視自己。

慈安太后的死亡經過:

光緒六年慈安皇太后忽然病重,久治不愈,朝政也由慈禧一人打理,這樣的情況差不多持續了一年,到光緒七年三月,慈安皇太后猝然薨於鍾粹宮。😯

關於慈安皇太后的死因歸納起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官方說法,死於疾病。慈安的腦血管疾病並非突發,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慈安二十六歲,屬於中風先兆,只不過病症較輕,恢復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倒,這次所謂的“厥逆”依然是腦供血不足的再次發作,只不過由於治療及時,沒有造成遺留病症。所以,官方給出的結論是:慈安太后的死是因為腦血管的舊疾。

另一種民間說法:慈禧太后設計毒死了慈安。據說慈安太后生病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命人送了一副毒藥,從而慈安太后就駕鶴西去了。針對於這樣一種說法呢,可以說後代的歷史學家們意見也不一定。

雖然慈安提攜慈禧,但是畢竟慈安皇太后為正室,慈禧是偏房,雖然慈禧也干預朝政,掌握實權,但是尊卑始終有別。而慈禧又是一個好勝之人,其間心生殺意也不是沒有可能。其實無論慈安太后究竟是怎麼死的,是否是被下毒而死,總而言之一句話,這和慈禧太后都是脫不了干係的。

而且正史當中所記載的,慈安太后也是病死,並非為人所害。當然,這一切歷史真相我們都不得而知了,留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

好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給我留言討論,謝謝!


夏日瀾風解密頻道


慈安跟慈禧並稱東西太后,關於東太后慈安之死,有三種說法,一是生病而死,二是吞鼻菸壺自盡,三是被慈禧下毒給毒死的。目前清朝官方給出的說法是生病而死,然而慈禧跟慈安兩宮太后關係交惡,也讓慈安之死染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東太后慈安怎麼死的

  清朝正史之中交待慈安太后是染病而亡,然而慈安染病的過程卻充滿了重重的一點。慈安留下的遺詔中寫道,自己在1881年農曆三月初九染上微痾,微痾就是小病的意思,結果到了初十病情就突然加重。

  《清稗類鈔》中記載,慈安剛剛得病的時候,御醫給出的說法是小病不需要吃藥,誰曾想到緊接著慈安太后就歸天了。就連當時的軍機大臣左宗棠都大呼不可置信。

東太后慈安怎麼死的

  關於慈安之死,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也比較具有爭議。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后一同垂簾聽政,兩人關係貌合神離。慈安性格木訥,不像慈禧那樣有權欲。結果有一段時間慈安多幹預了一些朝政,結果就惹來了慈禧的不快。她言辭激烈的質問慈安,慈安說不過她,一氣之下,就吞鼻菸壺自盡了。




小哥哥說歷史


晚清慈安太后是患多年嚴重的腦血管疾病,最終腦中風引發腦出血而不幸死於腦卸惡疾,因此慈安太后是身患腦部重病而死,並非是遭慈禧太后下毒謀害。


小龍女5505


歷史上大家對慈安太后之死有著眾多說法,目前來說有史學家金梁以及史學家徐徹“正常病死說”以及《崇陵傳言錄》“慈禧毒死說”還有《清稗類鈔》“慈禧逼死說”兩大學說作為主流。現在就來探討一下。

當時是光緒六年(1880年)慈禧大病了一場,光緒七年(1881年)一月慈禧又病了一場。在此期間,慈安不得不親自處理朝政。光緒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臥床不起。於是,遍召天下中醫入京診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點。據史載,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身體有何大的異常之處,只是“兩頰微赤”。 [3]然而次日早,“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1]晚間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一時間,人們對於一向身體比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為不解。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9]於是,朝野上下對於慈安太后死亡的種種猜測不脛而走。

第一類: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說”。

《清德宗實錄》載:“(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痾,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2]這一記載見於慈安的《遺誥》。但《遺誥》完全是在慈安死後,按照慈禧的指示所作,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懷疑慈禧有可能為掩蓋某種陰謀而肆意編造死因。此時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擔著光緒帝老師一職,同時還是禮部尚書。禮部主管皇室的婚喪大典,慈安大喪歸屬他的職責範圍。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1]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情況,可以從中瞭解慈安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1]

經過哈爾濱師範大學隋麗娟教授的《慈安是慈禧毒死的嗎?》一文已經可以基本斷定為中醫學的中風或者是腦溢血,並且這並不是慈安第一次發病。《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的兩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十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時慈安二十六歲,“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由“有類肝厥,不能言語”來判斷,屬於中風先兆,病症較輕,恢復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月(1870年1月5日),時慈安三十三歲,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這次所謂的“厥逆”依然是腦供血不足而次發作,只不過由於治療及時,沒有造成遺留病症。這些情況說明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而光緒七年三月這次,由於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獨理朝政,不善於擺佈朝政大事的她,在這一時期裡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在發病的前一天,根據《述庵秘錄》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隋麗娟教授斷定慈安此時“肝陽上亢”,血壓可能已經很高,直接誘發的記載。慈安死後,慈禧立即做了三件事:1.即刻召集相關大臣入宮,安排後事。2.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遺容。3.慈禧為慈安準備了一個很大的金匱(據隋麗娟教授研究完全符合清代祖制)。由以上證據可以充分說明,慈安太后是病死的,但是自然病死的說法是否真的那麼堅固可靠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自然病死的說法還存在許多不確定的疑點,現在我們就分析一下這其中隱含的不確定因素。

第一點,立刻召集大臣入宮,安排後事。從當時的宮中到達翁同龢的住址確實需要兩個小時左右,如果我們假設慈安太后是被毒死的,那麼以慈禧之精明,難道就不會好好利用這段時間處理後事嗎?她會不會計算好了慈安大約什麼時候會去世,差不多時間就趕到東宮,然後命人立即將容貌化妝,弄做是正常死亡的樣子呢?

第二點,命人瞻仰遺容。慈禧她知道祖制如此,所以若要將毒死設計成正常死亡,必定會算好這一步,而且命人瞻仰遺容可以讓自己顯得無私,並且由現代法醫證實中砒霜毒死亡不一定七竅流血,[12]慈禧有沒有可能事先就找人試驗看看是否會七竅流血,即使容貌有異,那就叫人給慈安化妝掩蓋掉呢?以慈禧之精明未必做不到,而且這種做法對於她來說還是有可能的。

第三點,準備的金匱大小與是否謀殺無關。如果慈安不是慈禧毒死的,慈禧心懷坦蕩,則理所當然要準備符合祖制的金匱。如果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那麼慈禧的目的是要慈安死去,既然目的已經達到了別的善後事宜一切都好說。慈禧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如果她準備的金匱不合祖制,大臣們一定會有很多人出來質疑和反對,她不可能沒事找麻煩。所以金匱大小不足以作為慈安不是被慈禧毒死的證據。

第四點,慈安死於心腦血管疾病,這種病一般是鹽類食用過多或者是高血糖、高血脂所造成的,說白了就是中醫所說的肝陽上亢。慈禧精通食物相剋以及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在葉赫那拉·根正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一書中記載:“光緒小時候,很多東西不能吃,吃了就會生病,慈禧曾經多次告訴慈安光緒不能吃什麼食物,但是慈安仍舊給光緒吃那些他不能吃的東西,最後的結果就是光緒大病一場。”[4] 慈禧很會養生,知道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這是得到普遍承認的。無論是在《宮女談往錄》還是任何一本描寫慈禧生活的書中,對慈禧精通的養生之術,無不讚嘆。可以說慈禧精通食物相剋,以及少量的醫理藥理。如果慈禧想要對慈安運用某些導致肝陽上亢的食物,像油炸食物一類,或想造成長期的隱伏病症亦無不可,或者將慢性毒藥放入食物之中,使得慈安慢性中毒,我想這對慈禧來說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五點,金梁先生對毒死說問“顯廟手敕焚燬,敕語何而知?食盒外進,食盒誰見?”[5]以此來否定毒死的說法。但是金梁先生似乎忽略了一點,歷來宮廷鬥爭中,為什麼有很多人可以提前知悉對手的招數,答案就在宮女太監身上。誰能保證當時沒有人在旁邊偷聽偷看,或者是有慈禧的心腹宮女和太監在場?只是,這些宮女太監在大清朝尚存之時沒說出來,大清亡國了才將事情說出來。這也是可能的啊!許多宮女太監知道很多的宮廷秘聞,但是,有些人會一輩子保守秘密,有的人就會在臨死前將事情講出來,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啊!更何況惲毓鼎為當時皇室的起居注官,《樂齋漫筆·崇陵傳言錄》中關於慈安這一段宮廷記錄(包括慈安被慈禧毒死的事)就很有可能是真的。

第六點,在《翁同龢日記》中對慈安的死記載了“嗚呼奇哉”[1]這一句,它第一種解釋是:慈安太后前幾天還好好的,今天突然病逝,其中必有蹊蹺。

正是由於以上的種種疑點,慈安自然病死的說法才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由此人們提出了另外一種“慈安被慈禧毒死”的說法,因為從當時的狀況來看,慈禧有毒死慈安的充分動機,下面就對於動機方面進行分析:

動機一:慈禧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她知道祖制太監不可出宮,但是偏偏派了安德海出宮,這裡面我們要深思一下,安德海在宮內惹得天怒人怨,難道慈禧真的不知道嗎?丁寶楨在殺了安德海後,不斷升官,一種可能是慈禧為了故弄玄虛,特意這麼做的。另一種可能就是慈禧知道安德海在宮內惹得天怒人怨,想讓他違背祖制最後將其剷除。而丁寶楨有意或者無意地成為執行者,正合了慈禧的心意,隨後升職。然後慈安太后有意或者無意的參與了這件事,畢竟安德海是慈安心腹,那麼慈禧會不會把這怨氣算到慈安頭上呢?慈禧這一生很多時候都會意氣用事,例如最開始的支持義和團運動等等,所以在這一事件中也意氣用事也是有可能的。慈禧太后對太監可以說一直就是一種想法:奴才。據《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孫口述實錄》記載:慈禧不讓小太監們陪光緒玩,說太監們內心扭曲,一肚子壞心腸。會教壞小皇帝。[4]由此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對太監的態度只能說是寵你歸寵你,一旦有大過失,就地正法。並且我們也知道,安德海弄得滿朝文武不滿(安德海死後,曾國藩對幕僚薛福成說:“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稚璜(丁寶楨字),豪傑士也),慈禧會不會用他來撫平眾怒呢?

動機二:東陵事件,1880年慈禧與慈安共同拜謁咸豐陵寢,途中因為次序禮節問題發生爭吵。慈安提醒慈禧自己在咸豐帝生時是皇后,慈禧是貴妃,同治帝即位,慈禧才母由子貴,升為皇太后(《慈禧外紀》82頁,《慈禧外紀》101頁)。[7]慈禧是很忌諱別人提這個的,當年同治皇后阿魯特氏提到這一點,慈禧憤怒的不得了,慈禧有可能因此而對慈安記恨在心。

動機三:慈安雖不過問政事,但慈安與恭親王畢竟是一體,慈禧想要打擊恭親王,慈安一定會幫助恭親王來反對自己。然而慈禧想要大權獨攬,恭親王是一定要打壓住的,所以慈安成為了他打壓恭親王時遇到障礙,再加上以上幾點原因,殺慈安太后動機已成。

由此可見,慈安“正常病死說”並不是堅不可摧的,其中的疑點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第二類:毒死說

根據《樂齋漫筆·崇陵傳言錄》第52頁[6]以及《清朝野史大觀》中都有記載,咸豐帝臨終前,曾秘密留下一份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後來,慈安將此事告知慈禧,慈禧使用計策感動慈安,慈安將遺詔燒燬。最後,慈禧給慈安送點心,慈安食用後中毒而死。

這一種說法有很多人支持,因為在當時的情況,慈安手中握有咸豐皇帝臨終前留下的制約慈禧的遺詔,這對於慈禧在宮中的地位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慈禧完全有可能使用某種手段將慈安毒死,以剷除這個隱患。但是這種毒死說也引來了很多人提出質疑。接下來討論一下這種說法的疑點。

首先,就是金梁先生的問題,既然是秘密焚燬,那麼這件事又怎麼被人知道的呢?就算是慈禧下毒,她剛剛送過食物,慈安吃過後就被毒死。慈禧難道會笨到讓自己罪行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嗎?她好像還不至於這麼肆無忌憚吧。

第二,假設她真的下毒,我想以當時的醫學技術,要做出一種毒藥死後毫無特殊症狀的毒藥,好像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中國古代的一些毒藥一般都是來自於砒霜,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如果一旦用這樣的毒藥,一定會有不尋常的症狀,太醫們以及眾大臣是看得出來的。

第三,有人提到《翁同龢日記》記載“嗚呼奇哉”[1]第二種解釋,有人認為慈安太后死得不尋常。《翁同龢日記》這句“嗚呼奇哉”[1]是認為慈安死的很蹊蹺由感而發,那麼能不能解釋為是對自然病死的慈安太后去世得太快由感而發呢?這也是可以的!所以單憑這一句話也不能成為慈禧毒死慈安的有力證據。

第四,《清稗類鈔》中記載了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的一段話,他聽說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身亡,便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9]有人就這句話分析後覺得左宗棠說得不太正常,首先這段話出自野史,而且這是不是左宗棠說過的話還不一定。民間詆譭慈禧的內容很多,這就很有可能是其中一個。

第五,都說發病突然,但根據徐徹教授、隋麗娟教授等人的研究,慈安已經有過兩次中風現象,發生第三次也很正常。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1]這就證明了前一天已經有先兆了,不能說是發病突然,所以慈安完全有可能是病發致死而不是被毒死的。

第六,當時英國使館G·道格拉斯·格雷醫生(《龍夫人·慈禧故事》376頁)分析慈禧死因時說,毒藥分三類:腐蝕性的,具有很難掩蓋的死亡標誌;麻醉性的,陷入昏迷,或者突然死亡。鑑於前一天已有徵兆,所以這兩種可排除。剩下的就是,刺激性的,但慈安牙關禁閉,沒有嘔吐等跡象。那就說明不是中毒而死。[10]

以上的論證說明慈禧要想使用某種手段毒死慈安無論在技術層面上還是在當時的個人立場上都有許多阻礙因素,要成功毒死慈安而又不被世人發現和懷疑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只要稍有不慎,罪狀被揭發則有可能使自己萬劫不復,慈禧真的有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剷除一個本來就患有心腦血管病,身體狀況不佳,而且又不會過多涉政的人嗎?再加上證明“毒死說”的證據遠沒有“自然病死說”的證據充分,所以慈禧毒死慈安的說法也有些站不住腳。

再者從動機上進行分析:雖然有東陵事件,安德海被殺等事件,或者說生活中一些其他事件導致她二人之間不快,但是,作為一個一同走過風雨的姐妹,而且是對自己沒什麼威脅的戰友,那麼這一點小摩擦還是可以容得下的,更何況慈安太后是一個不過問政事的人。在那個男權至上,宮中鬥爭不斷,內憂外患的社會中,每天在封建禮教壓制下度過的慈禧,真的就不需要一個能與她相濡以沫的人,陪她一齊走下去嗎?再強勢的女人,也有心軟的時候,慈禧也不例外。毒殺慈安,最多就是可以狠狠地打壓恭親王,但是,以慈禧當時的實力,想要打壓奕也不難,如果因為慈安死亡這一事件中引起懷疑,她要承受的反而會更多。弊大於利,動機上也不是很成立。

終上所述,比較自然死亡和毒死這兩種觀點,各有其合理與不可取之處,無論是史料證明還是分析推理都難以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種,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利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開棺驗屍,這就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我們今天所做的只是根據各方面的史料記載,作出無限貼近真相的推測與解釋,想了解慈安之死的真相,可能開棺驗屍是最準確的。最後還是引用辜鴻銘評論慈禧的一句話:“無論她有什麼缺點,至少她維持了中國的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