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深夜暴斃的原因是什麼?現代醫學如何通過史料記載解密死因?

菜蟲~


根據《翁同龢日記》 慈安太后曾3次發病 病症基本相同 最後一次致命 應為中風或腦溢血而死 並非毒殺

1、慈安太后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8月12日出生,生母侍妾姜佳氏,嫡母是克勤良郡王慶恆孫女愛新覺羅氏,父親是廣西右江道穆楊阿,鈕祜祿氏,滿州鑲黃旗人。

2、慈安太后是在咸豐二年1852年2月通過八旗選秀入宮,和慈禧太后是同時參加八旗選秀入的宮;3月15日被封貞嬪;5月25日被封貞貴妃;10月17日被封皇后。

當年進宮,當年被封皇后,慈安太后不簡單!

相比之下,慈禧太后:1852年2月11日,通過八旗選秀被封蘭貴人;1854年2月26日被封懿嬪;1856年,因為生下同治帝被封懿妃;1857年被封懿貴妃。

3、1861年7月,咸豐帝去世,同治帝即位,慈安太后為母后皇太后,慈禧太后為聖母皇太后。8月兩宮太后發動政變,廢除祺祥年號,改元同治——兩宮與天子同治之意。

4、1869年,慈安太后下令誅殺私自出宮的慈禧太后親信太監安德海。

5、1873年,兩宮太后撤銷垂簾聽政,還政同治帝。

6、1874年,同治帝去世,光緒帝即位,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7、1881年3月10日,慈安太后突然病死。


慈安太后之死

1、慈安太后是1837年出生,慈禧太后是35年出生,慈禧太后比慈安太后年紀大2年;

2、1880年慈禧太后大病一場、1881年1月慈禧太后又大病一場。慈禧太后大病期間,慈安太后不得不親自處理政務。

3、3月9日早晨,慈安太后還召集軍機處理政務,但“兩頰微赤”。

"初九日偶染微痾"——《清德宗實錄》

10月10日:

“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疾大漸,上詣鍾粹宮侍奉湯藥,戌刻,慈馭升遐。”

當天惡化、當天去世。

4、《翁同龢日記》記錄慈安太后3次發病。在同治2年1863年2月9日慈安太后就病了差不多20天:

“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躬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

也就是說,1863年的這場大病,有可能是中風。

1870年1月5日慈安太后再次生病:

“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

1881年3月10日早上:

“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晚上即去世。

翁同龢記錄了慈安脈案、要發和病情進展:

“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根據慈安太后的三次發病記錄,哈爾濱師範大學的隋麗娟教授判定慈安太后為中風或腦溢血而死,並非毒殺。第一次發病“有類肝厥”、第二次發病“厥逆半時許”、第三次發病“類風癇甚重”“神識不清、牙緊”“已有遺尿情形”“六脈將脫”(心臟衰弱、血液循環緩慢)。

4、當時英國使館G·道格拉斯·格雷醫生在其所著的《龍夫人 慈禧故事》中分析慈安太后死因:

毒藥分三種:

腐蝕性,具有難以掩飾的死亡標誌;

麻醉性,陷入昏迷或突然死亡;

刺激性,會出現嘔吐現象。

慈安太后在9日已經出現生病預兆,因此排除腐蝕性、麻醉性毒藥毒殺可能;10日慈安太后死前牙關緊閉、沒有嘔吐,排除刺激性毒藥毒殺可能。因此說明慈安太后並非死於毒殺。

慈安太后朝服像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關係 如同歷史上唐高宗和武則天關係

慈安太后和唐高宗一樣,都是長期的病體,因此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處置政務,只能委託給低於他們一級的慈禧太后和武則天進行處理,而自己把握重大事務的最後決策。

慈安太后是皇后,慈禧太后只是貴妃,二人地位本來就不平等,即便慈禧太后成為了聖母皇太后,依然不能和作為嫡母的慈安太后相比。慈安太后的權力比慈禧太后大多了:

1、日常奏摺都是先送給慈安太后,再送給慈禧太后;

2、日常朝政時兩宮太后的表現:

“時國人稱孝貞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孝欽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臣工,諮訪利弊,悉中款會”

即:重大決策,慈安太后親自抓,一般性日常性政務交給女漢子慈禧太后做。

3、薛福成的《庸盦筆記》記錄:誅殺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下獄賜死驕奢的勝保、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等,都是慈安太后的決定。

4、1880年祭祀咸豐帝祭禮上慈禧太后被迫站著行禮。當時原本是準備了兩個跪墊,但慈安太后想起咸豐帝還有沒有皇后命的嫡福晉薩克達氏,於是就空著左邊的跪墊,自己跪了讓本來讓慈禧太后跪的右跪墊,慈禧太后不得不跟隨宦官、王公大臣們站著行禮。即所謂的:

"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總的來說,慈安太后將一般性政務交給慈禧太后處置,只掌控重大決策。於是就出現了這種說法:

“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

綜述

慈安太后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期和辛酉政變的關鍵決策人,慈禧太后只是日常政務決策人。慈安太后是勞心者,慈禧太后是勞力者。

慈安太后死於慈禧太后毒殺的可能性非常小。慈安太后的三次發病記錄都基本類似,只是前兩次病情不重,都具有中風的跡象,因此慈安太后是死於中風或腦溢血。引發因素是慈禧太后兩場大病迫使慈安太后不得不親自處理大量繁瑣的政務導致身體勞損過甚。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角色關係,和唐高宗、武則天基本一樣。而慈安太后的突發病死,和唐中宗的突發病死也一樣,都讓次一級的慈禧太后和韋后成為了最大的犯罪嫌疑人。

至於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誰的治理能力高,非常難說。但慈安太后的遠見和魄力,相對慈禧太后高一些。慈禧太后沒有在臨死前做好自己死後的大清國預案,算是一種失策。慈禧太后,肯定知道裕隆太后和溥儀肯定無法控制大清朝局,但沒有為她們二人設立防火牆,是無能為力,還是其他原因都難說。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慈安太后於1881年去世,享年45歲。關於她的死因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急病而亡,第二種是被慈禧太后毒殺。

我認為慈安太后的死因是第一種,原因如下:

一、用現代醫學的手段通過史料記載來分析判斷

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了慈安兩次生重病的情況。

1、慈安26歲時生過一次重病,發病時“有類肝厥,不能言語”,按現代醫學來判斷,這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2、慈安33歲時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腦中風,根據記錄判斷,這是腦血管疾病;

如果身患腦血管疾病,那麼突然發作導致死亡是正常的事。這種例子很多,我們身邊都有,明明一個人看起來很健康,突然倒下就死了。

二、慈安的政治手段不下於慈禧,有自保的能力

現代很多人都有一種印象,慈安寬厚懦弱、慈禧強勢精明,其實這是錯誤的。慈安很聰明,政治手腕不下於慈禧。

她是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從嬪到皇后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光憑美貌可沒法做到這一點,還得有內在。

反觀慈禧,進宮4年一直是嬪,直到生了兒子才封為妃,能成為皇太后也是母憑子貴。

慈安唯一比慈禧差的就是不會生育,但就算如此也一直穩坐皇后、皇太后之位,她的聲望、資歷、影響力都遠勝於慈禧。

慈安、慈禧兩宮共同垂簾聽政的時候,雖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重要事情上還是慈安說了算,她在宮中朝中都有勢力。

這樣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保能力,慈禧想害她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三、慈禧當時沒有殺害慈安的理由

咸豐帝活著的時候,慈禧肯定是妒忌慈安的;咸豐帝去世之後,慈禧對慈安也有諸多不滿。但不滿歸不滿,慈禧真要下手的話不會等到1881年,早在幾年前就動手了,因為那時候她更有動機。

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讓晚清煥發了短暫的生命力。那麼洋務運動是由誰主導的呢?史書上的記載是恭親王奕訢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慈禧重用洋務派。可實際上當時真正主政的是慈安,奕訢是她那一派的人。

而且很多史料中都提及慈禧是個守舊派,厭惡洋玩意是出了名的。又怎麼會贊同洋務運動呢?做出決定的只能是慈安。

1869年,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下江南置辦龍衣時胡作非為,途經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抓了,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然後安德海就被誅殺了,朝野拍手稱快,慈禧大失面子。

1872年,同治該選皇后了,慈安看中的是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慈禧看中的是鳳秀之女富察氏,結果同治採納慈安的意見,選擇了阿魯特氏。

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不如慈禧的意。如果她要下殺手,那幾年最有動機。

而1881年並沒有發生讓兩宮分歧過大的事情,這個時候下手不太合理,說白了就是犯不著。

如果說慈禧是懷恨在心,忍了這麼多年才動手的話,那未免太高看她的忍耐力了。

綜上所述,慈安深夜暴斃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病而亡。

咸豐帝活著的時候,慈禧和慈安是情敵,是對立的;但咸豐帝去世後,同治在禮法上也是慈安的兒子,她們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內憂外患之下,抱團取暖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所謂的慈安暴斃疑案根本沒什麼疑點,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當時的慈禧並不敢在慈安身上動手腳。弱慈安,強慈禧這都是影視劇給人們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假歷史而已。

慈安太后,鈕鈷祿氏,上三旗鑲黃旗,正宮娘娘,咸豐二年以秀女入選並封貞嬪,進而五月份貞貴妃,六月就直接晉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晉升速度就已經足夠驚人,對比之下無非小巫見大巫。

時值盛年,45歲慈安太后的死過於突兀,她的病由來已久,但卻遠未到威脅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時間流言蜚語傳至全國上下。至於傳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幾億人瘋傳也能輕鬆短期達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個莫須有的黑鍋。

慈禧受寵?難比慈安!

16歲入宮當即被封為嬪,短短4個月的時間就直接躥到了皇后寶座母儀天下,有清一代,實屬罕見。要知道,咸豐初期這個嬪妃,那個貴人的,太多了,能從眾多後宮女子中脫穎而出,慈安必有過人之處,無論姿色還是修養都是遠超旁人的。

皇后統理六宮,這是個普通人很難想象的任務,皇后可不是見天哼哼唧唧養尊處優的主兒,如果她敢這麼幹,那麼皇帝樂不樂意先不講,她自己會大權旁落,或說被分權,這是幾乎所有皇后都不願見到的狀況,而後宮的管理需要面對至少幾十個女人,這還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還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災發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線錢糧吃緊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飾捐些錢,節省開支等等。

宮裡嬪妃之間有了爭執,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來調停,俗稱和稀泥。

宮裡嬪妃被皇帝斥責懲罰,都是慈安出來勸慰皇帝,小懲大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後宮也講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別人,至少我們從慈安身上看不到一絲妒婦的影子。

咸豐帝脾氣挺硬,腰桿忒軟。面對英法聯軍,自己逃到了避暑山莊,讓奕訢去和洋人談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談,估計當時奕訢的心理陰影面積大過天。而咸豐帝躲在避暑山莊也並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喪家之犬,天下人怎麼看,避暑山莊避不了心署,太監宮女們都倒了大黴,無辜充當了出氣筒的角色。

別人都說不上話,也不敢規勸,只有慈安·安撫好了下人,還要軟言慰喻咸豐帝,與其說咸豐帝當時是在自娛自樂,不如說他純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種時候但凡是人都無法平復心情,更何況吃喝玩樂了,慈安在他身上費勁了心機,才使他趨於正常。

御賞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資料上都會寫成諸如“咸豐彌留之際賜下御賞,同道堂二印給慈安、慈禧,贊襄政務大臣或八輔政大臣······”其實這麼敘述是不嚴謹的,尤為重要的是變相提高了慈禧的地位,其實咸豐帝彌留之際,只召見了慈安皇后,並御賜“御賞”璽,至於“同道堂”璽,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沒有資格領璽的,同道堂是載淳專璽,只不過年紀太小,所以沒有辦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璽是璽,印是印,級別不同,不好統稱。

引:

“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當今皇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講清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賢明,慈禧機敏,相得益彰,當然,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過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無論咸豐帝在與不在,也無論咸豐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讓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種姿勢,所以說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實實,地位高是因為兒子,但太出圈慈安會跳過她直接辦事,慈禧也不敢說什麼,怨望?嚇死她······“慈禧攝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所以,亂政自慈安辭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過慈禧授意法辦的,這裡面也有同治的功勞,丁寶楨善莫大焉,但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宮內,丁寶楨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門接旨後門殺人那是以訛傳訛,丁寶楨想這麼幹,被勸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對於滿清政權來說是致命的,慈禧終於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綱獨斷,一切都順著自己脾氣來,一切都按自己利益來,雖然也頗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沒有顧忌,太沒有規矩,太過自我,滿清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不能把大清亡國的罪責全部推給慈禧,但是她對國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發病到殞命

我們從帝師翁同龢日記裡可以基本還原當時的狀況,因為他參與了包括葬儀等幾乎所有過程。

第一點,首先確認,慈安的離世非常突然,頗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爾違和”,為何當日連軍機大臣都不見,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聽到叫門聲,將人讓進來的時候,得到的消息卻是慈安已經辭世,這說明搶救時間極短。

第二點,既然搶救時間極短,是否存在施治不當或者有所貽誤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驗一番,他見到了御醫所開的五張藥方,卻原來自早上犯病對於病情輕重就有所隱瞞,由於擔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亂,雖然只說“偶爾違和”,但其實“類風癇甚重”,到了中午已經神志不清牙關緊咬了,後續的搶救顯然是盡力而不得力,兩副方劑下去未見好轉,反倒小便失禁。

人雖然沒救回來,但是可以看出,視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幾位太醫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應,也就是診斷,開方,進藥都跟進及時,不過藥石之力終難迴天罷了,非人力所能為。

第三點,為了避嫌,慈禧特地讓王公大臣們瞻仰慈安儀容,如果是中毒之類,面色,唇色都會有所不同,證明慈禧心裡沒鬼。

在瞻仰人名單裡,就有毓慶宮行走的記錄,也就是帝師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記裡所言不虛,除了救治以外,他幾乎參與了全部過程,對箇中內情比較瞭解。

第四點,不存在提前入殮的問題,當天死亡轉天入殮符合滿清正常葬儀,並無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憑此推斷慈禧害命了。

第五點,在政務上,慈安、慈禧並無明顯衝突,如果有過節也只會因為安德海。

慈安病症能嚴重到致命的程度麼

慈安應該是死於突發疾病,所謂的慈禧陰謀論或者篡權論都是沒有根據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沒有絲毫證據。

厥症:指胸腹劇痛,兩足暴冷,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的病症,“輕則漸蘇,重則即死”。

輕度:暈倒後自然轉醒,諸事無礙。

重度:暈倒後無法轉醒,撒手歸西。

①慈安太后在28歲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肝厥,疼得說不出話來,病勢沉重,共計24天見緩。

②時隔六年再次發作,症狀相同,但是嚴重程度更甚,突然暈厥長達一個多小時才復甦醒。

③翁同龢所見藥方可以推斷出來(翁同龢本身懂醫術),比如描述詞風癇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氣閉等等,這都是“經典”症狀,一般嚴重到這種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總結,立刻死亡→三天,0-72小時。

按現代醫學理論分析,慈安死於腦出血,至少能歸為腦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現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術檯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來。

總結一下,相同的症狀,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終造成顱內大量出血,無法醫治,慈安的病症有發病先例,最終的症狀也與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為因素,慈禧有本事殺人,但是沒本事造病致人死地。


古今通史


光緒七年三月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早晨,是兩宮太后正常臨朝處理政務的時間,由於慈禧太后患病沒有臨朝;只有東宮慈安太后一人,臨朝召見了軍機大臣們,此時的慈安太后依然如以前一樣,和顏悅色,也沒有看出有任何生重病的跡象,不料,到傍晚時分,宮內傳出了東宮慈安太后死了的消息,令朝中大臣非常愕然。慈安太后的突然死亡,讓人們對神秘的皇宮後院的“陰謀論”更是深信不疑,紛紛猜測慈安是被人暗害的,懷疑的對象就是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但慈安之死究竟是不是慈禧下的毒手呢?實際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也無法洗脫慈禧的嫌疑。

一、兩宮聯手發動“辛酉政變”

1861年8月22日,咸豐病死於熱河,終年31歲,咸豐臨終前,立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新帝;另外,咸豐授慈安“御賞”印章,授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同時規定,“御賞”、“同道堂”兩印章為以後下達詔諭的符信,“御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訖。因載淳年幼,“同道堂”印章實際上歸慈禧掌管。從咸豐的安排來看,他對慈安的信任是遠高於慈禧的。咸豐死後不久,慈禧與八位顧命大臣的矛盾日漸難以調和,於是就起了除掉顧命大臣的念頭,但沒有慈安的支持,慈禧是無法行動的,因為慈安在朝中的威信是遠遠高於慈禧的,慈禧在取得了慈安的支持後,又聯繫了恭親王奕訢配合行動,一舉將八位大臣拿下,並宣佈了幾位大臣的三大罪狀,將肅順斬首,賜載垣、端華自盡,其餘五位大臣革職充軍,慈禧策劃的政變成功了。隨後,制定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章法,並舉行垂簾聽政儀式,兩宮太后正式開始垂簾聽政。

二、慈禧和慈安二人之間的關係

從地位上講,慈安是咸豐的皇后,而慈禧只是貴妃,所以慈安是高於慈禧的,從咸豐在授印章上也可以體現出他的用意,慈禧只是因為是皇帝的生母才被尊為太后,所以兩宮臨朝時,是以慈安為主的,只不過,慈安太后不喜政事,很多時候都交給慈禧處理,但重大問題還是必須得慈安點頭,所以此時的慈禧,對慈安是不敢不尊敬的,因為她們二人畢竟是在“抱團取暖”。有一個故事說:“咸豐臨死前交給慈安一道密諭,擔心慈禧將來一旦禍亂朝綱,慈安可以拿出密諭治罪於她,慈禧獲知此事後,總是向慈安獻殷勤,討她歡心,有一次,慈安生病了,慈禧竟然割下手臂上的肉,煮湯給慈安吃,慈安得以痊癒,這也感動了慈安,她當著慈禧的面把密諭燒掉了。”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從政變能夠成功來看,兩人配合默契,關係應該是不錯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已經穩穩的將朝中大權握在手中,並在朝中任用了一大批親信。這時的慈安對慈禧已經不具備威脅了,慈禧對慈安的尊重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了。兩宮太后已不可能再有前期那種“親密的合作期”了,慈安看不慣慈禧的霸道與專橫,而慈禧也討厭慈安對她的掣肘。從慈安聯合恭親王殺掉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一事,就可以看出兩宮之間早有嫌隙。大太監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寵愛,橫行霸道,公然違背清朝太監不得出京的“祖制”,借置辦龍衣為由,離京南下,沿途大肆招搖,胡作非為。恭親王將此事告訴了慈安太后,慈安讓恭親王以皇帝的名義,下令山東巡撫丁寶楨,在安德海路過山東時,將其就地正法,接到命令的丁寶楨將剛抵達山東的安德海抓了起來,獲知消息的慈禧,派人星夜兼程趕往山東,下達赦免安德海的旨意,但人還未到山東,丁寶楨已將安德海斬首了。這件事也讓慈禧對慈安有了更多的敵意。另外,有史料記載,慈安太后生性仁愛隨和,而慈禧嚴厲、苛責,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幼時,都願意與慈安親近,而與慈禧卻有隔閡。自己的兒子和外甥跟別人比和自己親,慈禧的心裡肯定是不好受的,難免會對慈安有所嫉恨。

三、慈安之死

身體一向很好,且比慈禧還年輕的慈安太后,突然死亡,難免令人生疑。宮中傳言,慈安在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粔籹”(饊子)後,感到身體不適,但並不是很嚴重,但到了晚上六點多鐘,慈安太后就突然死了。最令人生疑的是慈安死後,慈禧讓慈安的親屬和朝中重臣瞻仰了遺容後,就匆匆入殮了,這一行為也有些反常。但也並不能就此說慈安就是慈禧害死的。再看慈安太后在彌留之際留下的遺書:

一向體氣素稱強健,克享遐齡,得資養。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

從慈安太后在彌留之際留下的遺書中來看,她本人對自己生病雖然也有疑惑,但與前述記載是有出入的,慈安並非突然死亡的,前一天慈安已經不舒服了,而且光緒皇帝還去探望了她。

結束語:根據相關記載分析,慈安之死並非是慈禧所害,因為,兩人雖有些許矛盾,但慈安也並沒有妨礙到慈禧獨掌大權,就算是慈禧要害死慈安,也不會愚蠢到明目張膽地在自己送給慈安的饊子裡下毒,給人留下口實,她完全可以採取更隱秘的方式去做,因為慈安畢竟不同於一般的人,慈禧還是要考慮影響的。通過慈安從生病到去世時間較短分析,不排除其患心腦血管等方面疾病的可能,只不過限於當時醫療條件落後,並不清楚她患了什麼病,才有了慈安被慈禧害死的猜疑而己,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連醫學發達的現代社會,身體健康的人突然猝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劍南閒書


對於慈安太后的死,向來眾說紛紜。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說法,一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二是因病去世。那麼,慈安太后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01

事件經過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晚,慈安太后突然暴斃,隨即清政府發出訃告:

初九日,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治,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湧氣塞,遂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升遐。呼救哀號,曷其有極。

大致意思就是慈安在初十前一感覺身體不舒服,喝了湯藥稍微好了點。不料,第二天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在戌時(晚上7點至9點)暴斃。

從官方文件上來看,慈安太后應該是正常病死的。不過,許多人卻提出質疑,慈安太后死的太蹊蹺了,怎麼會這麼突然就死了呢?加之西佛爺(慈禧)與東佛爺(慈安)素有矛盾,讓人不得不懷疑是慈禧下的毒手。



02

野史記載的“真相”

諸如《清代野史大觀》以及《十葉野聞》這樣的野史中都有記載道:

慈安特別喜歡吃小食,慈禧投其所好,經常給她送各地的小食吃。在慈安去世前幾天,慈禧像往常一樣去給慈安送小食。慈安吃了一口,覺得還不錯,不過馬上反應過來這不是御膳房中的食物。慈溪立馬解釋道,“這是我的弟媳給我的,這種餅餌(餃子)還不錯吧?”慈安滿意地回答道,“確實還不錯,替我謝謝你弟媳了。”慈禧一臉阿諛奉承地說道,“哪有這種話,我們倆還分什麼彼此,過兩天再給你捎上幾盒。”幾天後,慈禧的餅餌果然被送過來,而且看起來還特好吃。恰好此時慈安也特別餓,立馬打開盒子享受“美食”。嚐了兩口後,她突然感覺不舒服,不過她也沒產生懷疑,畢竟這餅餌確實好吃。貪吃的慈安沒想到,她的大限之日就是今天。幾個時辰後,慈安暴斃。

由此看來,慈安是被慈禧下藥毒死了。而慈安暴斃,慈禧確實也有作案動機。慈安和慈禧併為兩宮太后,但是慈安太后更具正統性,因為她出身高貴,咸豐在世時就被冊立為皇后。而慈禧僅僅是母憑子貴,她的兒子當上皇帝以後,她才“晉升”為皇太后。



慈禧野心大,一直想扳倒慈安,下此毒手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結合她以後的政治手段)。

如果說這還不足以作為證據的話,《清代野史大觀》裡的記載似乎會更讓人信服。書中這樣說道:

慈安看到慈禧越來越不安分了,就去找她談話。慈安先是講到先帝對她們的恩情,把慈禧聽得一愣一愣的。突然,她從袖子裡取出一張密詔,話鋒一轉說道,“先帝曾囑咐我,如果葉赫那拉氏實在是不守規矩的話,就將她處死,以這份遺詔為證。”還沒等慈安耍完威風,慈禧就把遺詔搶過來,當著慈安的面焚燬了它。

慈禧看到慈安已經動了殺心,認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毒死了慈安。

不過我們要知道,以上內容僅僅為清代的野史,杜撰的可能性極大,要是能找到較為官方的記載就好了。恰巧,《翁同酥日記》就符合條件。



03

慈安確實不是慈禧毒死的,而是病死的

翁同酥是光緒帝的老師,可以隨意進出宮廷,因此他留下的日記有較高的可信度。《翁同酥日記》有言:

慈安太后在初十日突然感到很冷,水也不喝,“偶爾違和”。此時慈安也沒覺得有什麼大問題,所以也沒有召見軍機大臣,不過護衛都向他請過安。這天晚上我也睡不著覺,子時初(大約23:00)有人來送信,說東太后(慈安)賓天(去世)了。於是,我們幾個(醇親王、惠親王、御史大臣等)立馬趕到東太后的寢宮。雖然三位御醫奮力搶救,無奈太后已經回天乏術,我們見到了東太后的遺容,無不惋惜哀嘆。

從中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確實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只是沒能被救回。而且,在慈安死後,有這麼多人“瞻仰”了她的遺容,這說明慈禧並沒有做賊心虛。而且在慈安死後,慈禧可一點沒怠慢她的葬禮,全是按照皇太后的最高規格走的。

而且,慈安在生前也並沒有加害慈安的理由。因為慈安基本不管政治,慈禧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她基本也不過問。總的來說,她對政治沒有任何興趣。在兩宮垂簾聽政期間,慈安太后召見大臣,一般都只是問問家事,政治方面幾乎不涉及,全都是慈禧在“摻和”。



如此一個沒有競爭力,甚至稱不上“對手”的“對手”,慈禧何必要痛下殺手呢?豈不是自討罵名?

04

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

慈安太后雖然性情溫和,但是身體一直不大好,在死之前還發過類似的病。這說明慈安太后的病其實不是突然產生,而是“舊病復發”。

我們回顧一下慈安暴斃當天的症狀:

早上御醫開出藥方,上面寫道:慈安太后疑似“類風閒”;中午時她已經神志不清一直咬緊牙關,說不出話,此時的病情已經加重。宮中的御醫無不想著對策,開出各種藥方,就是沒用。喉嚨裡積痰無數,以至於堵塞了氣管。小便已經不受控制,以至於有“遺尿”。很顯然,太后已經生命垂危。午後6時,慈安的脈搏已經很微弱,兩小時以後就去世了。

而慈安分別在26歲和33歲都有過類似的症狀,病發都是很突然,而且不省人事長達1個小時。

翁同酥就曾分析過慈安的病。慈安在之前病發後,服用了調養氣息、安神凝肝的藥。翁同酥對醫術有研究,於是他分析道,慈安可能是肝出了毛病。

《慈禧大傳》的作者專門去請教了著名的中醫專家,專家分析慈安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厥症突發,這個病的症狀就是突然暈倒。

再進一步分析,慈安三次發病,每次幾乎都是突然暈倒之後口中積痰,而後呼吸困難,很有可能是腦血管疾病,準確地說就是腦出血。



筆者查過資料,若是該病突發未被即使發現者,50%會在數日內死亡,而活下來的人也大多有後遺症。慈安是太后,發病後肯定會得到及時治療。不過即使得到及時治療,死亡率也會有13%-38%,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腦出血也很難痊癒。據資料顯示,腦出血死亡人數目前佔我國總死亡人數的20%。

慈安太后是“被迫”垂簾聽政的,她本是沒有治國的才能。面對如此多的奏摺,一個只願待在深宮裡的“傳統皇太后”怎麼應付得過來呢?因此,慈安太后積勞成疾,加上她對這個病也不是很重視,在四十五歲突然“暴斃”也實屬正常。








小豪說歷史


公元1881年(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暴斃於鍾粹宮,從此兩宮垂簾聽政變為慈禧的一宮獨裁,對於慈安太后的死因,成為138年來的疑案,種種懷疑與猜測,流傳最廣的說法,當屬慈安被慈禧毒殺。



慈安太后受咸豐帝寵愛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她雍容華貴,容貌俊美,溫柔善良,對人比較隨和,一生無子女。她比慈禧年輕兩歲,無論長相還是人品都勝慈禧一籌,史書記載,“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在咸豐帝對嬪妃發脾氣時,慈安總能以溫柔通情達理化解。咸豐帝對她非常信任和寵愛,她16歲進宮,被咸豐帝直接封為貞嬪,短短几天后就封為貴妃,一個月後被擬為皇后,四個月後被隆重立為皇后母儀天下。晉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咸豐帝對她恩愛有加,未曾冷淡過。



慈禧母憑子貴登上聖母皇太后之位

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時進宮,慈禧只是被封為貴人,比慈安初封時低一級。慈禧當時長啥樣,大家可參考她近70歲時的真人照片。


從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談不上美,這長相在眾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據照片猜測的話,她年輕時也美不哪去。那麼她怎麼會受寵呢?根據史書記載慈禧擅長魅惑,會勾引咸豐,嗓子好會唱小曲,她勾引咸豐成功後,生了咸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母憑子貴,逐步高升,後來被咸豐封為貴妃。無論權勢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豐帝病死,慈禧的親兒子6歲的載淳繼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因嫡庶有別,簡單來說她倆一個是正室一個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聖母皇太后,慈禧無論身份還是權勢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對於年紀比自己小兩歲的慈安輕聲稱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慈安對慈禧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衝突,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

慈禧對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從懷孕就一來就多次挑釁慈安,二人衝突不斷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東陵祭拜咸豐,因為次序禮節的事二人撕破臉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豐活著時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貴妃!你慈禧全靠兒子爬到太后之位。這戳到慈禧痛處,犯了慈禧忌諱。


二,特別是最厲害的一次衝突,慈安誅殺慈禧的心肝寶貝大紅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歡”,並贏得慈禧的器重,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的特別內侍。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培植黨羽,干政擅權,勢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裡。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監出都門處死”的規定。1869年無法無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請去江南購買龍衣,獲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搖,禍害地方,當他來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地牌被捉,丁寶楨上報朝廷,慈禧屢屢袒護請求慈安,慈安“立命誅之”。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對慈安的決斷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惱羞成怒,顏面盡失,卻無計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後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魯特氏,慈禧看中俏麗聰明富察氏。二人爭執不下讓同治決定,同治卻選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親生兒子竟然和對手聯合,作為母親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親王是一個團體,慈禧要想獨攬朝政必須走打壓恭親王這個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壓恭親王也就是個笑話。所以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而且很大。

五,慈禧爭奪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後她都沒有放手,在慈安喪事上她下令減殺禮儀,不以正宮之禮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雖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歷代皇后相比相差甚遠。慈禧命人用厚度不過一寸七八的多塊木頭拼成,這與慈安的正宮地位根本不符。她還違背祖制亂改降低慈安的諡號,否認慈安的正宮之位,在遭到大臣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慈禧只好作罷。

對於慈安的死有幾種說法

1,第一個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權利,《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力慾極大,慈安基本不怎麼處理朝政,不和慈禧爭權,二人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睜睜看慈安獨攬朝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慈安老實,言語笨拙,氣不過就“吞鼻菸壺自盡”。“鼻菸壺”一般有玉石、琺琅、水晶、瑪瑙、瓷、等製造,裡面放一些磨碎的菸草,樟腦、冰片等有的配兌上香料和名貴的麝香等藥材。慈安被逼“吞鼻菸壺”自盡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不認可。



2,第二個版本病死及現代醫學解密死因

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發病情況,包括脈案、藥方。在《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歲時發病,病症“有類肝厥,不能言語”。醫學醫學判斷,慈安此時有輕微中風先兆,恢復快。

第二次發病是1870年,慈安33歲時,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腦中風,及時醫治病好。醫學上根據記錄判斷,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據史載,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慈安身體異常,只是“兩頰微赤”。次日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晚間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

從以上記載現代醫學專家診斷出,慈安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臨床表現:“神識不清”慈安有意識障礙;“牙緊”、“有遺尿情形”醫學上的牙關緊閉和尿失禁。

在《宮女談往錄》中,描述慈禧精通養生之術懂藥理,對於食物之間的相剋,慈禧瞭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誘慈安吃肝陽上亢的食物或者將慢性毒藥放進食物,天長日久“自然病死”這也很有可能。

3,第三個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據《崇陵傳信錄》載,在咸豐帝死前,他深知嗜權如命的慈禧會對與世無爭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詔保護慈安,密詔中給慈安隨時處死慈禧的權利。慈安看到慈禧驕橫跋扈時,忍無可忍就把密詔拿給慈禧看,以示警告。從此密詔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緊箍咒,讓她日夜難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實施“苦肉計”,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給慈安當藥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毀掉了密詔,慈禧的催命符被毀,慈禧可以任意妄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點心裡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後,慈禧召集大臣入宮,翁同龢的住處到皇宮至少得3個小時左右,這個時間段老謀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準備,給慈安化妝整理遺容,清理現場。

慈安暴斃時,軍機大臣左宗棠剛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見,他聽到慈安病逝的消息直跺腳,公開宣稱:“昨天太后召見我時,她還好好的,和往常沒有什麼不同,言語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壽終天年的。”這一句話已經明說,慈安應該是被害死的!這讓大家更加認為慈安死的蹊蹺。

對於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據多方面的史料記載推測出來的,也有部分人認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爭論,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開棺驗屍也許是最準確的方法。

參考《清史稿·孝貞顯皇后傳》《清宮遺聞·安德海》等


小姐姐講史


慈安太后被稱為東宮太后與當時西宮太后慈禧相比,等級還要更高一些,她是1837年初生,為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在咸豐皇帝繼位之前就已經嫁給咸豐皇帝,在1852年被封為嬪,後又晉封為貴妃。當時年僅16歲的慈安就已經成為整個帝國的皇后。慈安太后為人謙和,沒有野心,在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之後,與慈禧曾聯手消滅八大臣並共同垂簾聽政。而也正是慈安性格謙和沒有權利野心,對於朝政的關注度遠遠不如慈禧太后。



但是由於慈安太后的等級較高,因此慈禧不論做什麼決定都要通報慈安太后。而慈安太后大部分時間也都聽從慈禧太后的建議,兩者暫時相安無事。但是在光緒七年,1881年,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突然去世。而史書中對於慈安太后因何而死,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死因只在野史當中零星出現。慈安太后的死也非常詭異,在當日還召見軍機大臣並無任何異樣,然而從染病到死亡,只有十個時辰時間非常之短。也正是重重疑點,使得慈安太后的死引發了各界的熱議。而對於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成為歷代史家研究的對象,很多人認為慈安和慈禧曾有多次衝突,慈禧有多次案的動機,因為兩者面和心不和。



而對於慈安的死目前有幾種說法,第一種是被慈禧逼死。當時慈禧生了一場大病,兩宮太后共同主政,成為慈安一人掌握全部權力,慈禧大為惱火,在病床上的慈禧眼睜睜的看著朝中權力被慈安所掌握,大為不滿。而慈知道慈安性格懦弱,有隱疾。便用話語和各種行為激怒慈安,導致詞慈安鼻菸壺自盡。當然,這一說法更多的是小說家的附會可信度不高而且與接下來的這一原因有直接的聯繫。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慈安病死。在資料的記載中,慈安26歲時曾發了一場重病,按照現在的解釋在26歲時的慈安便有中風的先兆,雖然恢復的快。但是對於身體的傷害是不容忽視的。



在33歲時慈安再一次病倒,原因是供血不足,而導致的中風。第三次是1881年45歲的慈安在召見軍機大臣處理國政時,出現的臉色變化。從以上這三次表現中我們可以確切得知慈安太后,在年輕時就有較為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得出的結論是慈安多半因為腦血管疾病急性而引發的死亡。而在第一種說法當中慈禧知道慈安的隱疾應該就是心腦血管疾病。這一說法的,可信度最高,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清王朝為了保證繼承人血統的純正,多次進行近親結婚,無論是愛新覺羅氏鈕祜祿氏,都存在世代聯姻的情況。歷代清朝皇帝貴妃和皇后都存在隱疾。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連續多個皇帝不僅體弱多病,而且生育能力不強。體現在歷史中就會出現多人死因不明,並懷疑被人毒死和害死的可能。



第三種說法是慈安慈禧下毒而死。也是民間傳播最廣的一種說法。在咸豐帝死前他深知是權力如命的慈禧會對慈安不立,於是留下密詔。給慈安留下了,可以隨時處死慈禧的權利,在看到慈禧交橫跋扈忍無可忍時慈安將密詔拿給慈禧以示警告,這成了慈安的催命符。慈禧之後設計感動慈安毀掉蜜詔,之後往慈安點心裡下毒毒死慈安。雖然老百姓願意相信這種觀點,但我想說的是慈安雖然性格有問題,但是並不傻,對於慈禧的小伎倆慈安如果能夠輕易上當的話,也不會與慈禧共主朝政這麼長時間,還參與打擊顧命八大臣的政治風暴。更不會同意慈禧發動清末歷史上的著名改革洋務運動。


世界史圖鑑


慈安死於疾病,絕非被慈禧毒害致死。

慈安太后病逝之時,年僅四十五歲,正值春秋鼎盛之際,所以坊間有對慈安死於非命的猜疑,實屬正常。

慈安在同治、光緒兩朝,貴為正宮皇太后,是大清帝國實質上掌舵者,所以其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嚴格的檢驗標準,不可能遭人暗害。

再說了,加害皇太后,罪同謀反,是要誅滅九族的,任誰也沒有這個膽量,包括慈禧太后。


慈安因病而逝,有兩點可以充分佐證:

一、慈安病逝之後,皇室核心成員、軍機大臣等清廷的重要成員,都瞻仰過慈安的儀容,他們個個可都是人精,其中不乏精通醫術者,若慈安的死有異樣,他們不可能毫無察覺。

二、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也有關於慈安太后病逝的記錄,以及慈安兩次的發病史,分別是同治二年和同治八年,只是兩次均轉危為安,慈安的所犯之病,屬於腦中風,屬於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是極難根治的。


對於慈安的暴斃,我們通常都會懷疑是慈禧所為,其實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吧了,因為慈禧根本不可能也沒有膽量去加害慈安的。

其一、慈安並非影視劇中所演義的那樣軟弱無能,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政治才能與個人魅力,從其由嬪升至皇后,僅用了六個月,就可以充分的說明了其絕非泛泛之輩。

其二、嫡庶之分,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禮制等級極其深嚴的,慈禧無論是在咸豐時期,還是後來的同治和光緒時期,她的政治地位都是遠低於慈安的。

慈安是正兒八經的皇太后,她能夠晉升為皇太后,完全是因為她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否則的話,慈禧算哪根蔥,慈禧見了慈安都是要行禮的。


其三、慈安活著的時候,凡軍國大事的最終決策權都是掌握在慈安手中的,慈禧則只是管理日常的軍國瑣事吧了,這也是為何慈安活著的時候,清廷能夠剿滅太平天國、捻軍、回亂等等。

即使洋人也沒有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可慈安崩逝之後的晚清呢,先是甲午戰爭,撮爾小國的日本把清政府給打的一敗塗地,緊接著沒幾年八國聯軍又來了,把慈禧和光緒都給打跑了。

總而言之,慈安的死屬於正常的病亡,絕非傳聞中所說的死於非命,雖然紫禁城內明爭暗鬥極其嚴重,但貴為皇太后之尊的慈安,不可能有人敢打她的主意的。


清史宴




慈安一生賢惠善良,美豔高雅,一身華貴氣質是大清有史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天生麗質。比慈禧小兩歲的慈安,和慈禧同時入宮,咸豐皇帝一見鍾情,後宮佳麗之中,慈安的大氣厚重,宛如鳳舞九天,很快被咸豐冊封為皇后,是咸豐一生尊重和寵愛的皇后,慈安成為咸豐的最愛。



慈禧與慈安比較大,也只是土雞與鳳凰的距離。咸豐皇帝一生唯愛慈安,也許天意弄人,咸豐一生無i子。1861年,咸豐帝駕崩之前,通過朝中大園,寫下聖旨,【大清朝廷與後宮,凡不敬慈安者,格殺勿論。慈安母儀天下,重如大清江山】。



咸豐帝之死 ,讓慈安心灰意冷,痛哭七夜,欲殉情咸豐,朝中大員,長跪不起,願皇后安康。慈安看到大臣如此執著,為了大清江山,慈安以淚洗面,強忍悲痛,支撐著大清山河。



在咸豐帝的執政過程中,每當咸豐情緒不穩,施罰大臣,慈安總是好言勸阻。根據【清宮秘史】記載,慈安曾在刀下救出19名朝中重臣,為大清的發展,可謂盡心盡力。當咸豐聽到大臣齊贊慈安是史上最賢德的皇后時,咸豐為有這樣的妻子而幸福。



慈禧早年的宮中生活,並沒有她的後半生風生水起。慈禧貌不驚人,心計惡毒,雖然挖空心思,咸豐仍然視若無睹。為能見到咸豐,對慈安極盡巴結。慈安看到可憐的慈禧,常常勸咸豐接受她。咸豐實在無法改變對慈禧的惡感。



慈禧人宮十年,始終沒能與咸豐上手。慈禧覺得自己再無出頭之日,咬牙心生一計,背水一戰。慈禧通過心腹太監李蓮英的牽線,把當時京城第一美男孫殿傑引進宮內,孫殿傑是京城名角,代表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飾演白骨精。根據清宮記載,孫殿傑乃孫殿英的親爺爺。



孫殿傑身高180cm,美如楚留香,溫情儒雅,慈禧一見,牡丹花開,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初夜,3小時23分鐘內,直接從初夜給到十八夜。李蓮英把孫殿傑偷偷帶出宮時,孫殿傑說【慈禧猛於虎也】。



也許天助慈禧,慈禧懷孕了。慈禧完成了第一步計劃,每天去慈安宮中,終於慈禧有了機會,咸豐醉眠於慈安宮中。慈禧瞬間裸身咸豐身邊,慈安走進來,看到如此情景,以為是咸豐旨意,轉身離開。



酒醉醒來的咸豐,並不知道做過什麼,就這樣慈禧移花接木,讓咸豐百口莫辯。一個月後,慈禧宣佈了自己的懷孕,居然生下一子。後來成了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



慈禧讓李蓮英秘密派人殺了孫殿傑,那年,孫殿傑的兒子剛剛兩歲。長大後,生子孫殿英。孫殿英盜慈禧墓,也是為了報仇。載淳作為咸豐唯一的兒子,六歲上位 。咸豐對載淳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明明沒有碰慈禧,卻被慈禧碰瓷,只能啞巴吃黃連,知道有可能被綠了。



剛開始慈安反對垂簾聽政 ,朝中大臣一定讓慈安聽政,慈安覺得載淳是慈禧所生,給了慈禧面子,讓慈禧也參與垂簾聽政。野心勃勃的慈禧,在1882年3月10日夜,慈禧在李蓮英配合下,買通慈安身邊宮女,在慈安的茶中投下鶴頂紅劇毒,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被慈禧害死。



慈禧害死慈安的第七天夜裡,天降暴雨,慈禧如鬼使神差,自脫衣裙,自批其頰,裸跪雨中,自言自語【我乃娼婦,不守婦道,私孕皇子,綠死咸豐,天將降雷於斯人也,必先作惡,然後禍國。蒼天諸神,公平無私,天若有雷雷應劈,別留慈禧禍害人……】。慈禧至此,夜夜在宮中披髮奔跑,鬼哭狼嚎,御醫無藥可救,確診為【良心被狗吃子夜瘋】。不過現在神經科專家看了史料記載,認為慈禧是【神經衰弱】,屬於喪盡天良害人害己。


白這個顏色


慈安太后的死,死得突然,導致了各種野史秘聞都把矛頭指向慈禧太后。

據《清史稿》記載:光緒七年三月辛未(1881年三月初九),慈安太后不豫,壬申(初十日),崩與鍾粹宮。

野史秘聞

傳說咸豐帝臨死之時,留下了一道手諭給慈安太后,寫著“如果慈禧跋扈,就用賜諭諸之”。後面心地善良的慈安把手諭拿給了慈禧看,並當著她的面把手諭燒了。

數日之後,慈禧請慈安到長春宮,並用點心招待,結果慈安吃了點心之後,腹痛惡心,當晚即在鍾粹宮暴斃。也有說法是慈安被慈禧欺辱,一氣之下,“吞鼻菸壺而死”。

但這些就如民間傳說一樣,不可全信,畢竟深宮秘聞,平常人如何得知?而且還能惟妙惟肖地把當事人的表情、語言全部記錄下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正史記載

現在研究慈安太后死因的人員,多半是從光緒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研究的。裡面寫道:“雲神識不清、牙緊。有遺尿情形”等等。

現代研究人員諮詢了一些中醫專家之後,從“牙緊,遺尿”兩方面,初步估計慈安太后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而且是傾向於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當然啦!翁同龢的日記也未必就是正確,畢竟他也不是醫生,不能只看一眼就全部描述出來。特別是翁同龢也記載過同治皇帝的病情,但卻有點自相矛盾。

據翁同龢日記所記,同治皇帝有“發疹、治疹、氣色皆盛”等疑似天花的病情,可同樣出自於他的日記裡,也有“脈息無力、流膿、流腥水、色白氣腥”等接近梅毒的說法。導致同治皇帝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死於梅毒都無法說清。

值得注意的是,翁同龢日記還有一句“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也就是說他自己也不敢肯定。至於同治和慈安究竟因何而死,大概也是一個難解之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