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穿過歷史的風雲,來到了三千年前的春秋時期。

青銅器《秦公簋》自1917年出土後,百餘年來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為何呢?

循著前行者的足跡,我認真學習研究秦公簋的有關資料,索隱求真,去理解藏品背後的先人思想軌跡及其文化現象。


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秦公簋自1917年在甘肅禮縣紅河鎮王家東臺一處窖藏出土後,持續性的引發了“研究熱”。從大學者、古文字學家柯昌濟、王國維開始,先後有馮敘倫、羅振玉、郭沫若、商承祚、吳其昌、馮國瑞等專家學者,都對秦公簋銘文進行了研究。但由於銘文自身交待不清,加上先秦史料太過缺乏,因而給研究帶來一定的困惑,各家所下結論不一,延續到今天,仍是一筆“糊塗帳”。


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一是製作年代上的分歧。王國維認為此器作於秦徏雍後,用於供奉西垂神廟。而郭沫若等人認為是秦景公時器。李學勤等人則認為是秦穆公時器。而名不見經傳的當地學人陳澤老先生引經據典,認定是秦襄王時期。諸種說法,終未有定論。

二是銘文內容上理解不同。由於字有印模斑印,損傷殘泐痕跡明顯,拓本不夠清晰,加之古字難識,異體字多(金文有的字多達六十幾種),因而大家辨讀起來,各持其據,譯文不能一致。

三是對銘文內容解讀上的分歧。因銘文上未標明年代器主,尤其對關鍵銘句“十有二公”的說法存有較大疑義。具體指的哪十二公,眾說紛紜。我對當地學者陳澤的看法較為贊同。他經過大量研究、實地考察,對大家之論剖析研勘,尤其從歷史文獻,銘文字體的辨析,與同期出土的秦公鍾、鎛銘文的比對等等,言之鑿鑿,證明“十有二公”,實自中潏(秦襄公)始,莊公止。秦公簋為襄公(名中潏)在公元前77O年所制,應是秦開國紀元之器。這種說法直接否定了諸多學者之論,膽識卓見非凡。我覺得,幾千年前的事,考證起來頗難,非要有陳澤的勇氣、智慧、堅韌不可。


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但大家較為認可的意見也不少。一個共同的看法是,此銘文使用的陶泥活字板,是中國活字板之祖。在商周金文中,至今未見有字模或印模的使用。此種陶泥活字鑄銘工藝,應比北宋畢昇的陶泥活字板印刷術早1500多年,比德國人谷登堡銅刻活字印刷早2000多年。 考古學家馬衡認為:秦公簋是用戳字印字在土範之上,這真是活字的創作了。學者郭寶鈞說,春秋而後出現秦公敦(同簋)者,銘文系用塊塊印模字連續印成,這或是受了圖案印模的影響,推廣到文字方面的嘗試,應推為中國活字板之祖。

歸納一下說,秦公簋鑄銘工藝應開宋代活字印刷字模之先例,是秦人發明創造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是春秋戰國秦人創新精神的體現,反映出那個時代先人的文化創意特點。


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意料之中的是,

專家學者對秦公簋銘文書法藝術大都進行了肯定。普遍認為其銘字體規整嚴謹,疏密有致,靜穆大方,遒勁爽利,清雅瀟灑,是春秋時期西戎秦國使用的一種標準化文字。

在對簋銘研究文獻初步學習後,著重對銘文書法進行了研究性臨習,感到與商周前期金文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說,走出了成熟金文之規範,是處在正規金文與秦小篆的一種“過渡體”,展現出獨特的“另一面”。

秦公簋出現的年代,是秦立國之初。因周平王東遷,秦護佑有功,開始受到周王賞識,成為一方“諸侯”,並接管了西土。文化上承繼周朝,逐步拉開了爭霸天下的序幕,為若干年後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這是一個新生的政權,國力不斷上升,《秦公簋》作為開國紀年的器物,其銘文內容自然氣魄宏大,歷數秦先公創業偉績,述天時地利之優,發豪邁壯闊誓言,自信心滿滿。且不說陶製字符活體印銘,工藝上一絕佔了先機,書藝也是高人寫就,與書寫內容相得益彰,珠壁雙合。


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書體金文寬博大氣,勁健雄渾,棄捨周金文的莊嚴肅穆、雍容典麗之風,代之而來的是一股強悍雄風,筆法靈動,圓轉剛狠,蒼勁有力,籠蓋四野,似乎挾帶著大西北的空曠淒涼和粗獷威勢而來,撥動著人的心絃。

字勢靈動,汪洋恣肆,自由率意,透著一種自矜自信,比周金文顯得更加開放,更加雄強,字裡行間,似有勃勃生機。

章法參差錯落,不衫不整,如亂石鋪街,甚至還有點漫散零亂的感覺。但這種散漫之中不也蘊含變革的意味嗎!從藝術的角度看,照樣呈現出一種獨到之美,一種韻律之美。


那麼多學者專家研究《秦公簋》,熱點是什麼?銘文藝術價值如何?

學習金文大篆,搞懂弄清大篆、小篆轉折時的書法形態,確實必要。


本文由侯和平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責任編輯:梁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