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 題/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 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文章摘要:

淝水之戰後,北方地區先後出現十多個割據政權,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角逐,最後勝出的是拓跋鮮卑。拓跋鮮卑統一北方的進程深刻地啟示我們:後進者只有敢於創新,睜眼看世界,銳意進取,不斷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後進轉為前進,同時也要善於主動,學會靈活,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鮮卑各支示意圖)

隨著淝水之戰的失敗,前秦政權瞬間土崩瓦解,樹倒猢猻散,前秦統治下的各族權貴紛紛建立起割據政權,我國北方地區再次處於分裂局面。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角逐,最後勝出的是拓跋鮮卑。

386年,拓跋珪即位代王,不久改稱魏王,398年在平城正式稱帝,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在“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至骨肉相殘。”的混亂動盪時代,拓跋鮮卑為什麼能夠戰勝中原地區各個割據政權,統一北方,結束十六國時期的長期紛爭局面呢?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北魏疆域圖)

順者以德服

進入中原後,拓跋珪清醒地認識到要想逐鹿中原必須要汲取漢族的先進文化。在建立北魏後,拓跋珪“順者以德服”,更是大膽爭取漢族士大夫的認可和幫助,以張袞為左長史,許謙為右司馬,“常參大謀,決策帷幄”。

在漢族士大夫的精心謀劃下,北魏拓跋族在中原地區的軍事行動節節勝利,到397年,北魏已經盡取黃河北岸的山西、河北等地。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

拓跋鮮卑進入封建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地區後,也開始被中原的漢文化所“征服”,拓跋族權貴也按照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制定了適應中原狀況的統治制度和政策,設官職、定律法:

“臣下不敢欺瞞,民情皆得上達。”、“欺詐不生”、“拾物不匿,必歸其主。”、“縱牲畜于山野,莫有敢竊害者。”

這雖然有“美化”成分,但至少也反映了拓跋族內部的治理得當,管理有序,這都為拓跋族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北魏墓葬壁畫)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無論哪個民族,哪個政權如果只是依靠屠殺和掠奪都是無法贏得最後的勝利。要想贏得最後的勝利必須要先贏得民心,所謂“順民者昌,逆民者亡。”

拓跋族的君王接受漢族謀士的建議,採用中原王朝統治者慣用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對世家豪族採取籠絡政策,保障他們的既得利益;

另一方面對廣大農民實行安民政策,“安撫初附”、“勸課農桑”、“賑饑救災”、“軍之所行,不得傷民桑棗。”

在中原地區拓跋鮮卑更是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接納漢文化,拓跋權貴與漢族豪門之間“相往不絕”,拓跋族人更是“喜耕種,善緝紡”,拓跋鮮卑和漢人打成了”一團”。由於北魏拓跋族推行了得民心的懷柔政策,從而減少了前進途中的阻力,“其志不在小”,有力的政策措施最終給拓跋鮮卑人統一北方的戰爭按下了“加速鍵”。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拓跋珪雕像)

經略為先,以食為本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拓跋族以遊牧為生,擁有大量的牛、馬、羊等牲畜。牲畜既是拓跋族的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更是戰爭工具,拓跋族擁有豐富的牲畜資源,自然也就佔有了豐富的生活物資和軍事物資,“控弦者”更無後顧之憂,為拓跋族統一北方準備了條件。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北魏墓葬壁畫中關於戰爭的“描繪”)

自古以來,唯有強兵足食者方能兼併天下,要想強兵足食必先發展經濟。北魏拓跋族君王都懂得“經略為先,以食為本”的道理,認識到要想深入中原必需大力發展經濟。拓跋珪復國後,立刻在漠南代北一帶開墾,經過努力,拓跋族治理轄區內的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和補充兵力,拓跋珪特別重視對對手的有生力量的掠奪。在統一戰爭中,拓跋族不再肆意屠殺戰俘和平民,而是把大量的戰俘成批量地驅使到荒地墾荒。

“兩岸大野,皆耕墾。”“至於山上,亦多開墾。”

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拓跋族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針對北方戰亂造成人口流失、土地荒廢的情況,拓跋族通過安置流民,遷徙百姓的途徑加以解決,從中原和塞外草原遷來被征服的各族百姓“使之農耕”。

拓跋族立國後,經過歷代君王的苦心經營,農牧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歲數豐穰,畜牧滋息。”“農人馬市,佈散於野。”

一派繁華景象,農牧經濟的發展也為拓跋族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北魏與齊對峙圖)

拓跋族人尚武善戰

拓跋鮮卑世居塞外,是一個以畜牧、射獵為生的遊牧民族。趁著西晉末期,中原大亂之際,拓跋鮮卑開始進入中原地區。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拓跋鮮卑首領拓跋珪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生聚力量”,“陰有併吞諸部之志”。

作為草原民族,拓跋族人下馬為牧,上馬為兵,具有質樸純厚、勇武彪悍的民族性格和以戰死為榮的民族精神。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產方式給拓跋族造就了一支亦兵亦民的騎兵隊伍。

“無事耕獵,有事徵調。”“御眾百萬,號令若一。”

可謂是兵強馬壯。在作戰時,拓跋族將士來去自如,神速靈活,善於野戰。

“北上馬持三仗,驅馳若飛······軍無輜重之苦,輕行速捷。”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北魏遷都洛陽)

拓跋珪以嚴格的紀律管理自己的部隊。

“以賞示信,以罰立威。”、“有罪者即至親不貰,必以法治。”

如若有臨陣脫逃者則一律格殺勿論,決不輕饒。如拓跋族人丘堆將軍屢立戰功,但是在對夏國的戰爭中因為擅自棄安定城逃跑,結果被太武帝拓跋燾下令斬首。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拓跋燾劇照)

對於各級將領,拓跋族首領特別注重量才而用,“任用皆隨其才”,同時,還用賜婚、授職、獎賞等手段籠絡部屬,這樣,在拓跋鮮卑形成了以拓跋珪為首的文武兼備、勇悍善戰的拓跋鮮卑“戰鬥集團”。

大敵當前勇者勝。拓跋族各級首領在戰爭中往往都能親臨前線,靠前指揮:

“與士卒同在矢石之間”、“攻城臨敵皆親貫甲冑”

上下一心,敢於拼殺,以上率下,不畏生死,視死如歸,因此北魏軍隊的戰鬥力相當強悍。

此外,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拓跋族人更是表現出其英勇善戰的“民族本色”,堅持主動、靈活、機智的戰術,抓住任何有利戰機,主動出擊消滅對手。

如對弱敵則“一舉取之”;對強敵則“蠶食之”;對寡敵則“誘殲之”;對眾敵則“襲擾之”。因此,拓跋鮮卑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變被動為主動,一次又一次地戰勝對手,進而統一北方,“始合為一”。

漢文化決定了為何是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而不是其他民族

(西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分佈圖)

王者治天下以安民為主

王者治天下以安民為主。這與“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屬於漢文化的治國安邦理論。在中原大亂後,拓跋鮮卑能夠在眾多割據政權中脫穎而出,進而統一北方,這與其統治上的開明,戰術上的靈活,策略上的成功是分不開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

拓跋鮮卑統一北方的進程深刻地啟示我們:後進者只有敢於創新,睜眼看世界,銳意進取,不斷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後進轉為前進,同時也要善於主動,學會靈活,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最後的勝利。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黎明前的黑暗:魏晉南北朝,孕育隋唐新秩序的中國版“中世紀”

“大佬中的大佬”:揭秘魏晉易代時期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制度

淝水之戰:東晉是怎麼做到用8萬北府兵完虐前秦80萬大軍的?

“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如何成為東晉第一望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