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一个认真提供优质、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的自媒体。欢迎个人转发,原创不易,走之前点个关注吧。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令人深感无力的无底洞式教育支出,是什么让人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 》中,我曾说过,教育资源是昂贵的,尤其是高效且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也就越昂贵。

可以说,优质的教育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而北京的教育资源则是稀缺中的稀缺。

有一个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等院校有2688所,211/985院校共151所,这其中以少而精的985院校只有39所,这39所院校中北京占据8所院校,而且还基本集中在北京海淀区。

那么北京这8所985都是哪些院校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这8所高校,任意一所都是中国每年数百万高考学子心中的梦想,可以说,无数孩子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些学校。

而身在这些学校周围,位于海淀区的那些学生和家长们呢?

不用看就可以猜到,他们必然是如坐针毡,因为全国无数学子,以及距离他们不远的衡水学校都在盯着那些有限的位置,甚至包括他们身边的人。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一、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是昂贵的

有另外一组数据调查显示,海淀6所公立中学,包揽了海淀区的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华北大的名额。

这个数据再明显不过,那就是进入这6所公立中学,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几率也就大大上升。

所以,孩子小升初的时候必须进入这6所公立中学,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资源。

然而,你以为,学区房在这个时候管用了吗?不,学区房在这个时候真的是作用很小。

——

公立中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其顶级的特性,他们必然会主动出击,去寻找那些优质的学生。

所以,通过选拔方式择优录取成为他们主要的方式。

因此,作为家长和孩子,如果想通过这场关乎命运的考试,那么就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这其中,让孩子保持各学科的优势地位,以及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成长才是父母们所要做的。

所以说,高校的择优选拔录取中,学区房占比很少。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然而,你以为,学区房就真的没有用了吗?学区房意味着户口,意味着孩子可以在这个辖区。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明白,所谓的学区房和户口只是标配,只是代表你拥有一个进场的资格而已。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海淀区的重点学校学区房价格已经达到了10万每平方米左右。然而,我们要知道,中国至今依然有大部分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0万。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稀缺的教育资源也就意味着昂贵。

另外,我们要说一下,在这里的家长,主要构成人群是北京当地人、985/211名校硕博、还有通过努力最终扎根在这里的人。

他们也更早的看到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比任何人明白读书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

所以,他们也必须让孩子通过读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保持自己的阶层,甚至进不到更高阶层。

而这里的名校也就成为了这样一群人竟然的焦点。因为,这里优于全国的教育资源,里面的老师都代表着顶级且稀缺的教育资源。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二、昂贵的资源需要昂贵的代价

学区房只是很多海淀人的标配,家长和孩子依然比其他地区可能还要更加疯狂的去学习以保证自己可以参加这场所谓昂贵的考试并在这场考试中胜出。

对此,家长们必须主动出击,让孩子能够走在无数孩子的前面。

于是,我们会看到之前一直备受争议的北京超前教育

这著名的就是八中少年班,超常教育实验班,他们对小学五六年的孩子进行选拔,并在之后将初高中的课程,压缩到4年完成,一般保证14岁左右参加高考。

对此,想必很多网友又会一阵感叹,对大部分人来说,14岁的时候很多人都还在读初中,而别人家的孩子已经14岁完成了高考,进入大学。

当然,我们或许说这是少数,对此,八中有了一个补充,那就是有所谓的素质班,让孩子至少比正常孩子提前一年参加高考。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当然,昂贵的资源必然需要昂贵的代价,而这就是代价之一,孩子必须花费所有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以保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出。

所以,我们常说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但是,当你给孩子童年的时候,别人家孩子却在努力的学习。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做出疑问,所谓的快乐教育,以及让孩子无压力成长是否真的是对的吗?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最强大脑》这个节目,里面很多孩子可能不过初中年纪,他们也是从无数的学习中度过的童年,难道那些孩子长大后就真的因为没有快乐的童年而有所遗憾吗?

或许,我们有时候说,人们的境界不同,他们所追求的是无尽的科学奥秘,无尽的学术顶端,而我们很多家长则一直在想着让孩子快乐、自由。

不能说谁好谁坏,但是我们必须说。孩子的成长就那么几年,在孩子学习的年级让他玩耍,难道就真的是作为父母们的期望吗?

海淀区的家长自然不会这么认为, 让孩子能够在无数的孩子中竞争获得胜利,那就必须牺牲所有所谓的童年时间,去学习去努力,去煎熬,去拼搏,否则,注定只能和别人差距越来越远,和那些名校擦身而过。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三、成绩好只是是基础

在海淀,你以为很多家长都会坐在等一场高考来决定孩子的一生吗?

答案是,不可能。

在这里,家长们必须要主动出击,以此获得名校的报送资格和青睐。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简章:

申请学生应在国际或全国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最低申请条件应包含以下之一: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省级赛区)一等奖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提高组(省级赛区)一等奖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四等奖

——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当然,北大的也差不多类似。但是请家长注意看,以上是“最低”要求

看到上面的招生简章,你是不是内心咯噔一下。

这上面的奖项,对于全国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以及孩子来说几乎都是难以达成的。

因为,这背后考的可能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

这些孩子的成绩优异、奖项特长、素质全面发展,哪一项不需要去拼父母们的努力。

很多人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数据:家庭父母学历越高,孩子的教育越容易获得成功。

在北京这个满地985/211的硕博的地方,以及到处都是土豪的地方,教育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以及请那些比较好的老师,从而帮助孩子成长,哪一个不是需要高昂的代价。

但是,面对稀缺的资源,每个家长又不得不去拼。

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成绩真的是基础,否则,任何名校的门槛都跨不过去。

但是,如果只是课本上的知识,一切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孩子们必须要扩大知识面。

在这里,补习、私教等成为常态。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四、拼父母、拼学习、拼成绩、拼奖项、拼特长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北京海淀区的父母们都是打了鸡血的。

但是,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越是距离名校越近,父母们越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一个好大学的重要性。

虽然我们都说,大学毕业出来,最后还不是打工,很多985/211年薪也不过8/9万元。

然而,你不上大学,你连这点年薪都没有。而且,好的大学,你所学到的东西,也都意味着你拥有着异于常人的眼界和视野。

清华北大这种名校,远远比那些什么野鸡大学所让一个人获得的成长多百倍千倍。

当然,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却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大学无用”。

所以,有时候我们就更能理解很多父母们,无论是北京的父母还是全国各地的父母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性。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但是,如今的教育就是需要从孩子到家中,都要拼的过程。

从拼父母的教育水平、学历、财富,到拼孩子的成绩、学习、奖项、特长。

每一个都足够优秀才能保证孩子进入好的大学,才能够在大学中获得更好的起点。

有人调查了一个数据,说全国大部分省考状元家庭条件都非常好。

这就很扎心了,这也是这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和现实:寒门难出贵子。

是啊,因为很多寒门没有这个资源。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到,对于大部分普通阶层来说,获取上升的难度越来越大,阶级固化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必经之路。

对此可以比照是美国,美国年轻人阶级固化更为严重。

中国有一句话俗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这句话对照的是马太效应,有钱的人会更有钱,穷人会更穷。

这反应在教育上就是,有钱有能力的上层阶级会获得更多稀缺教育资源,而穷人只能获得一般资源。

这也是我之前文章《令人深感无力的无底洞式教育支出,是什么让人生不起养不起不敢生 》中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以至于让无数家长进入了教育的军备竞赛,以希望孩子能够打破这一“阶级固化”。


北京养孩子有多疯狂?学区房没用,钢琴只能排最后,拼的其实是?

最后的总结

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是昂贵的。这种稀缺和昂贵导致了所有家长和孩子必须铆足了劲去获取这种资源,因此,为了获得这种资源我们也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也需要每个孩子能够承受住这种“煎熬”,能够真正耐得住这种学习的“寂寞”。

苦是苦了一些,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最顶级的资源,只有通过无尽地努力获得,才更显其价值,才能凸显出个人的优秀。”

而这种优秀,也是每个人值得炫耀的东西。

获得顶级教育资源,其实很俗的说,也是获得更高阶层,获得更多财富的机会。

你敢说,你不想要?

当然,获得顶级教育资源,其实也是让我们每个人孩子获得更大成长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站的更高,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看更远的风景。

此时,此刻,仅希望,我们能够陪伴孩子,尽情努力,发挥出孩子的潜力,哪怕无法走到金字塔,对孩子、对家长来说,也是不遗憾的。

正如那句话所说:至少,我曾经努力过。


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再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