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餘杭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澱極其深厚。地名文化與餘杭文化中的良渚文化、運河文化、徑山禪茶文化等相融於一體,是歷史留給餘杭的重要文化財富。今天,我們來說說倉前的歷史。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倉前老街,改名自靈源。靈源或出於一座古寺“龍泉”,又叫靈源院。龍泉寺中泉井眾多,而且水質甘冽。相傳寺中有井十八囗,夏天打上井水直接喝,涼得沁人心脾。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龍泉寺建於何年,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唐·鹹通七年(866年)僧人善本在(餘杭)縣東南十二里建龍泉寺。”又據唐代文學家李華《杭州餘杭縣龍泉寺故大律師碑》載,法侖大師17歲剃度龍泉寺,天寶十三年(754年)二月圓寂,時年76歲。這說明,龍泉寺在唐武則天時代就已存在,鹹通七年(866年)應是經歷會昌滅佛之劫後的重建。

龍泉地名因寺院之名而名,靈源又與龍泉的含義一脈相承。龍泉正式改名靈源則是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事情,史載“靈源港在(餘杭)縣東一十八里。其港脈絡貫通靈源二三等保,故名。” 明清時,靈源與古城、縣前、丁橋、橫瀆、邵墓、麻車、招兒等是餘杭縣8個鋪司之一。直到今天,老街地域及農戶仍屬靈源村。不過老街百姓一直叫它龍泉寺,古代史書也大多使用“龍泉”之稱,知道靈源院之名的人並不多。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到了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年官家在靈源北建臨安便民倉,靈源遂稱倉前。倉前之名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關於餘杭便民倉的記載,最早見於明萬曆《餘杭縣誌》卷三《建置》載:“便民倉在靈源二三保城署橋之東。”清光緒《餘杭縣誌稿》中將倉前置於市鎮補遺之列:“倉前市在縣治東十五里,建有臨安倉,故名。”倉前的市鎮經濟是在清代逐漸發展起來的,大概在清代中後期成為餘杭東鄉最大的集鎮,而“倉前”之名也主要是指倉前的街市。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倉前老街沿餘杭塘河北岸而建,東西向綿延3裡有餘,東西兩頭是民居,中間一段是街市店面。“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的愛仁堂藥店,只是倉前四、五家藥店中的一家。老街油坊、染坊、米店、點心店、醬酒店、南貨店、雜貨店一家連一家,從泰豐油坊到東邊的民居,大概300多米,光是茶館就有8家。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倉前老街的建築與大多數江南水鄉臨河的集鎮一樣,一邊是河岸,一邊是店鋪住宅,粉牆青磚黛瓦,一式磚木結構,且平房居多。所不同的,倉前是“一面街”,即都在餘杭塘河的北岸,對岸是田疇村舍,因此,倉前老街的建築也有與別處不同的地方。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餘杭塘河於隋大業年間(605—618年)為連通大運河漕運而疏浚,是古代餘杭縣主要航道之一,“闊三十步深一丈許,連南渠河,自安樂橋四十五里至杭州之運河”。其時,餘杭塘河“通舟楫,水盈可勝三百斛以上舟,遇旱水涸亦可勝百斛舟”。臨安、於潛等地竹木山貨經木竹河至餘杭縣城集散運抵杭嘉湖,倉前老街則是途中一個重要的港口。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作為港口集鎮,倉前老街沿河便有許多埠頭,也就是碼頭,河埠頭的岸上則建有簷廊。我說“簷廊”,是為了與塘棲的“廊簷”相區別。塘棲的廊簷一邊臨河,一邊與店家的房屋相連,且是連體走廊,是街市主體建築的一部分和延伸,而倉前的簷廊卻是獨立的,有點像半路涼亭,是臨河無牆無門窗的廊屋,既有連在一起十幾間的,也有單體的,主要看河埠頭的間隔。這些簷廊既可為上下碼頭的人遮風擋雨,還是竹筍、桑葉等倉前土特產的交易場所。這也許是倉前老街建築的一個特別之處。

倉前臨河,橋樑也就成了老街建築的一部分。南北向跨越餘杭塘河的就有城西橋、聖堂橋、靈源橋,東西向跨越支港的有茶亭橋、道勝橋、唐家橋、祿耕橋、福嚴橋等等,還有就是過河的自拉木排。倉前人心目中,餘杭塘河上最有名的當屬老街西七里的文昌閣橋,一橋兩孔,中間建有文昌閣。南橋洞稱“登瀛”,供東行船隻通過,北橋洞稱“攀桂”,供西行船隻通過。這是約定俗成,因為餘杭塘河本就不寬,上下船隻必須分橋洞行駛,才能避免磕磕碰碰。據說當年楊乃武坐船回餘杭,與行錯路線的餘杭知縣劉錫彤座船相碰,知縣以勢凌人,楊乃武據理力爭,從而結下了樑子,成了後來冤案發生的因素之一。這只是坊間傳說,並無正史記載。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倉前老街最有名的當然非章太炎莫屬!魯迅說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周恩來評價他為“學問與革命業績赫然,是浙江人民的驕傲”。倉前章氏是老街大戶,有熱心公益的傳統。章太炎先生的曾祖章均,清道光年間捐錢三萬緡(一緡為一千文),創建餘杭苕南書院,還設立義莊賑濟撫卹貧困族人。章均在倉前老街東首設立章氏義塾,供族人子弟上學,經費由義莊承擔。直至民國25年(1936年)創辦倉前國民小學,章氏義塾才停辦。此前的1929年,民國政府在餘杭塘河南岸紫竹庵舊址興辦民眾教育館,章氏族人解囊相助,章彭壽的泰豐油坊還無償供給照明用電。現在章太炎故居最後一進的房子當時竣工不久,章太炎長兄章椿伯(炳森)將餘料也捐給了民眾教育館。民眾教育館既招收兒童少年,也開設成人識字夜校,它的創辦,為倉前章氏以外的平民子弟和成人文盲提供了學習場所。1937年餘杭淪陷,倉前民眾教育館停辦,館舍後被偽軍拆毀,材料修了炮臺。

古代的港口集鎮,章太炎土生土長的故鄉~

來源:餘杭區民政局

編輯:黃穎斐、胡黎卉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