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提起國產青春電影,大多人都會想到樸素的場景、清新的畫面,無需花哨的影像,青春風就能吹入我們的心間。作為一部青春情感片,《狗十三》用簡單的故事架構展露小女孩李玩,在殘酷的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心路歷程。

《狗十三》是一部原生態現實題材青春片,隱喻的片名"狗13"是導演對冷漠、殘酷的家庭教育的怒吼,也是對獨裁式教育下孩子遭受重大精神創傷的揭示。

當叛逆的孩子變得順從忍讓,他心中的青春早已蕩然無存。靈魂逝去之時,只剩軀殼在體驗原生家庭,自我早已分崩離析。

不同於《狗十三》的悲愴、淒寒,外國電影《砰然心動》中的小女孩朱莉與李玩的人生完全不同。朱莉勇敢地向心儀的男孩表白,堅定地維護心愛的大樹,上躥下跳,快樂又自由。朱莉美好的童年與她受的家庭教育分不開,和諧幸福的家庭給了她最好的滋養。

把《狗十三》和《怦然心動》放在一起看,

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家庭教育映射了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狗十三》:李玩從純真率直變成世故懦弱

父親時常因為一些小事暴力地對待李玩,李玩與他賭氣,他之後買下一條狗送給女兒,想用來換取女兒的原諒。

李玩喝不了牛奶,一喝就吐,但爺爺奶奶不知道此事,他們給的奶李玩全都給了狗喝。父親給她夾不喜歡的蔬菜,李玩也全為給了狗。狗在李玩需要安慰,需要陪伴的時候一直留在她身邊,代替了家庭的溫暖。

一人一狗關係越來越親密,但是一天狗走丟了。李玩心急如焚,滿大街貼海報尋狗,但是家人卻不著急,還買來一隻同品種的金毛狗搪塞。自從那時開始,李玩的自由和純真就已經像小狗一樣走丟了。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她被父親暴打,辱罵和淚水交織。看著傷痕累累的手臂,李玩低下了頭。

李玩的人生總是活在家庭的陰影下,狗是作為禮物送人的,她的名字"李玩"是隨意取的,補習班也是父親一拍腦袋定下的。她對用另一隻狗欺騙她的行為不買賬,最後也只換來了一句"不是都給你狗了,你還要怎樣?"

每次的反抗都以失敗告終,她漸漸明白了自己的無能為力,性格變得屈從。當她悄無聲息地吃下餐桌上的一塊狗肉時,她學會了偽裝和冷漠,將純真和率直掩埋在了泥土中。

李玩戲劇般的人生是創作者對家庭教育的審視,女孩青春裡的傷痛正反映了家庭的教育的錯處,照向的是暴力、冷漠的教育模式。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怦然心動》:朱莉熱情大方、自尊獨立,能與父母親密地交流

與李玩不同,朱莉有著開心幸福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中,她有一對開明的父母和兩個喜歡音樂的哥哥。

她喜愛校車站旁那顆高大的懸鈴木,一聽到樹要被看到,她就一個人爬上樹不吃不喝,勇敢地守衛樹木。朱莉在樹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鎮裡的人全來了,她仍不肯放棄。直到爸爸出現勸說,她才肯下來。

在外人看來,樹只是一棵樹,但在朱莉眼中樹是有生命的,有了樹,晚霞、雲彩才不會孤單。大家都覺得朱莉護樹的行為很荒謬,但是朱莉的爸爸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心情。當樹最終還是要被砍掉時,朱莉一聲不吭躲在角落裡哭泣,這時候爸爸拿著自己畫的那棵梧桐樹走進來,送給朱莉當作禮物。爸爸對朱莉說:"我知道那不僅僅是一棵樹"

影片中的朱莉生長在並不富裕的家庭,但朱莉卻擁有難能可貴的品質,在精神上十分富裕。

朱莉純真可愛,熱情大方,她會主動地向告訴爸爸自己喜歡布魯斯。當家人受到侮辱,她也能挺直腰板,表達憤怒與拒絕,自尊而獨立。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朱莉和父母的交流如朋友相處一般,爸爸會和女兒耐心地講自己與弟弟的故事,告訴女兒自己承諾了好好照顧弟弟,就要信守諾言。在父親的解釋下,朱莉漸漸明白了為什麼家裡總是經濟困難,再也沒有感到困擾。

兩個孩子之所以有不同的人生,是因為家庭教育不同

看完兩部電影,深深吸引觀眾的是影片中家庭教育和親子之間如何相處的種種細節。

李玩之所以給狗取名為愛因斯坦,是因為她從小就有對理科的敏感力,尤其對數學和物理有過人的天賦。這在大多數人看來,理科思維好是一件大好事。

可是對於父親而言,李玩的偏科讓自己沒有面子,就算數學物理再好也無法掩蓋文科上的不足。而且,父親為了逢迎老師,固執地給女兒簽下英語補習班的報名表。李玩憤憤不平地說自己不想去英語班,父親礙於面子當面拖拽著李玩就是一頓羞辱。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他瘋狂的舉動嚇壞了李玩,老師們看在眼裡也覺得不可思議。在出了辦公室後,父親又企圖用錢來化解他對女兒暴力行為產生的矛盾。

父親明裡背裡有兩套做法,他把社會以陰暗面的霸道強權當作教育女兒的規則。在弟弟昭昭出生後,父親對李玩更加冷漠無情,遇到問題都會先犧牲女兒的利益。當李玩憤怒反抗,他又擺出一副"我這是為你好"的姿態,強行給女兒灌輸自己的想法。

李玩內心世界的轉變非常複雜,從開始的反抗到後來無奈接受,最後知道自己無力抗衡父親的權威,唯有被迫退讓。她當初的純真率直都被清理得一乾二淨,慢慢成為了如父親一把世故的人。

相反,朱莉的父母總能體會到女兒的情緒,看見朱莉作出奇怪的行為,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指責,而是關切地詢問。

朱莉因為布魯斯扔掉她送去的雞蛋而傷心,爸爸見狀立馬做到女兒身邊,問她怎麼回事。朱莉不知道怎麼開口,

媽媽就握住她的手,安慰道:"沒事的,寶貝。"

《狗十三》VS《怦然心動》:不同家庭教育,映射孩子不同人生

面對女兒的喜怒哀樂,父母選擇的永遠都是傾聽和理解。就算在勸執著的朱莉下樹,爸爸也用著溫柔而堅定的語氣,並不是抱著憤怒難堪的心情給孩子下命令。

兩位青春少女的性格、言語和行為,都彰顯著家庭的氣氛還有家長對他們的教育方式。

李玩父親是愛孩子的,但他總是從"都是因為愛你"出發,做出傷害孩子的事。在激烈地爭吵時,父親一邊捂著女兒的眼睛一邊傷心落淚,完全不懂得安慰孩子。親子之間的溝通失語,造成了李玩成長的灰暗和傷痛。

而在朱莉的家裡,吵完架的父母會各自冷靜下來,告訴朱莉自己很愛對方。當朱莉和父母發生爭執,他們也能很快地平靜下來,理智地分析事件,從不讓衝動擊潰親情。

家庭教育應該是愛的教育,比起物質上的寵愛,對孩子情感上的抑制和漠視才是傷害他最深的利器。家長應該要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獨自決定自己的人生。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就能很好地避免"為你好"的誤區。

我是木木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