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五十)


桀犬吠堯

成語“桀犬吠堯”中的“桀”指夏桀,“堯”指堯帝。字面意思為暴君夏桀的狗向聖王唐堯吠叫。比喻奴才只知道一心為他的主子效勞,而不分賢愚善惡,做出令人難以想象的冤枉好人的事。

這一成語典故出於西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終與之窮達,無愛於士,桀之狗可使吠堯,而蹠之客可使刺由。”意思是:“始終與人同甘苦,待人無所吝惜,那麼夏桀的狗也可叫它衝著堯狂吠,盜蹠的部下也可以叫他去行刺許由。”比喻壞人攻擊好人。

其中說到的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在今天的行唐縣許由村一帶活動,堯帝見到了賢人許由,便想傳位於他。許由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

盜蹠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又名柳下蹠、柳展雄,系春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蹠”和“桀蹠”。

關於這一成語,有一段故事。

西漢景帝時,有一文士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當時諸侯王有養士之風,他和文學家枚乘等人都在吳王劉濞手下做門客,因他們不但有文才,而且有口才,所以很受劉濞器重。後來,劉濞陰謀叛亂,鄒陽認為危險,便上書勸諫劉濞不要這樣做。可是劉濞當時腦子發熱,聽不進這樣的忠言相勸。鄒陽無奈,便和枚乘等人一起離開劉濞,到都於睢陽的梁國,投奔了梁孝王劉武。

劉武和漢景帝是同母兄弟,其母是竇太后,因景帝向他說過“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的話,他在平定劉濞發動的“七國之亂”中戰功很卓著,被授予天子旌旗,權勢“擬於天子”。而後來,景帝卻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劉武繼位無望,在門客羊勝、公孫詭等人的慫恿、策劃下,派人進京刺殺了袁盎及其他與議大臣十餘人。

在梁孝王謀議殺袁盎等大臣時,鄒陽便持反對態度。羊勝、公孫詭本來嫉妒鄒陽之才,於是就乘機向梁孝王進讒言,無中生有,冤枉好人,說鄒陽對梁孝王不忠,吃裡爬外。梁孝王一怒將鄒陽下獄論死。鄒陽“恐死而負累”留下惡名,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為自己辯誣。書中列舉了大量歷史上的名人被疑甚至被迫害至死而實際上都是忠貞之士的事例,提醒梁孝王細察真情,重用賢才,不要聽信讒言,使好人受冤枉。書中說:“今人主(實指梁孝王)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極之意,披心腹,見情素,墮肝膽,施德厚,終與之窮達,無愛於士,則桀之犬可使吠堯,蹠之客可使刺由,何況因萬乘之權,假聖王之資乎!”

當時鄒陽“情至窘迫”,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是梁孝王聽信讒言將其下獄,若直說自己無罪,則等於直斥梁孝王昏聵,怕處境將更為不利。另一方面,若不將梁孝王偏信讒言說明,又無以自白無辜。怎麼辦呢?鄒陽考慮再三,最後採用了高超的表達技巧,首先拈出“忠無不報,信不見疑”,從“忠、信”二字入手,避開正面指斥,廣徵史實,論“讒毀”之禍,表述自己“忠信”的心跡。接著,從知人與不知人處落墨,說明要知人就不能聽信讒言而應該警惕黨人橫恣的道理。最後,用大量古代君臣遇合的事例,勸諫梁孝王真正信用賢才,“不牽乎卑亂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如此天下士人才能真正為其所用。

梁孝王看到後大為感動,馬上釋其出獄,並向他深詞謝罪。當時,袁盎等大臣被刺的事已使景帝極為憤怒。景帝懷疑是梁孝王差人乾的,派人到梁國徹查此事。梁孝王命羊勝、公孫詭自殺。之後仍膽戰心驚,深恐朝廷再追究。在這危急關頭,梁孝王令鄒陽攜帶千金去京城活動,設法不讓朝廷追究自己的責任。鄒陽受命,首先找到以奇計見稱的齊人王先生。受其指點,他趕赴長安,見到景帝王皇后之兄王長君。鄒陽雖為梁孝王說項,卻處處站在王長君的角度以利害告之,危言聳聽,終於說服了王長君。然後王長君出面,說服景帝不再追究此事。事實證明,鄒陽是梁孝王的忠臣。

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是一篇千古名文,後被收入《古文觀止》,其中的“桀犬吠堯”成了成語。

例句:“當初奉獻公之命,去伐蒲城,又奉惠公所差,去刺重耳,這是桀犬吠堯,各為其主。”(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六回)(3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