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國防科技獎勵制度改革 加速創新成果轉化

很多人都知道,“嫦娥二號工程”和“嫦娥三號工程”曾經分別獲得我國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但可能不知道,他們在獲國家科技獎之前,均獲得另一個獎項:國防科技獎。

國防科技獎作為國家科技獎勵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9年設立以來,歷經多次改革調整,在引導和激勵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鼓勵基礎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探索,助力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列入。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轉化這篇大文章”,是當前國防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國防科技獎優化獎勵結構,提升國防技術發明獎獲獎比例,引導企事業單位聚焦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武器裝備重點工程,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推動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自主知識產權十餘年快速增長,2006年至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平均增長率高達32.4%。同時,通過國防科技獎勵,遴選出水平高、軍民兩用性強的項目,並通過軍用技術推廣等科研計劃和國防科技報告服務等渠道,實現在軍工單位間和軍民雙向交流轉化,促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1999年以來,國防科技獎遴選和獎勵了4105項軍民通用技術項目,佔全部獲獎項目的35.4%,並促進了這些項目的軍轉民用。

同時,國防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還增加民口單位、軍隊專家擔任評審委員的比例;提高軍民兩用技術評價權重;鼓勵發展社會效益高、經濟效益好的軍民兩用技術,單獨設置材料與先進製造專業評審委員會;推動軍民通用的關鍵基礎技術的發展,單獨設立共建高校專業組,調動地方共建高校參與國防建設的積極性。

這些變化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國防科技創新,促進軍民雙向交流轉化,提高全社會軍民融合的積極性。截至2017年,1.2萬餘項國防科技成果獲國防科技進步獎,340餘項獲國防技術發明獎,其中軍民通用技術項目超過三分之一。

從另一方面講,國防科技發明專利申請快速增長,自主創新和軍民融合不斷深入,但國防科技的民用轉化仍顯不足。

2018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聯合印發《國防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方案》。此次改革堅持“服務國防、激勵自主創新、突出導向作用、強化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則,在加大基礎和前沿科技成果獎勵力度,完善評價體系,激勵國防科研工作者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基礎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的同時,繼續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如何促進國防科技成果向民用轉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全社會應該關注的,也是國防科技獎勵制度不斷改革完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的方向。

(作者:張良瑞,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科技與質量司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