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吊鐘臺明代大銅鐘銘文考校——來自一個民間人士的研究

武當山金頂太和宮西側的吊鐘臺上,有大銅鐘一口。本頭條號在“

武當山"飛來鍾"(吊鐘臺銅鐘)之謎——來自民間的考證與分析 ” 一文中曾有介紹,也對清微宮的大鐘是怎麼來到吊鐘臺的、什麼時間來到吊鐘臺的進行過“考證和分析”。2019年12月18日筆者陪朋友雪遊武當山時再次光顧吊鐘臺,詳細觀察了銅鐘的銘文,並查閱了相關資料,進行了一番考校、探究。今天就向各位說說自己的考校成果。

一、銅鐘的結構特點

銅鐘高1.28米,口徑1.1米,鐘體上下飾有蒲牢、金箍、縱帶、方格和如意紋。蒲牢為兩龍四爪樣式,位於鐘頂,鐘頂有破損洞口一個。鐘身被多道金箍分割成上帶、中帶、下帶。上帶位於鍾肩,由兩道金箍(分別為蓮花瓣如意紋金箍和雲紋金箍)以及金箍之間的八卦圖案(凸紋)組成。中帶位於鐘體中下部,由線性金箍組成,為縱帶所分隔。下帶位於鐘身下部,金箍內鑄有団狀雲紋,在縱帶下方為撞座(表面鑄有蓮花紋)。鐘口由八耳淺波形鍾唇組成,外擴成喇叭形,屬明清時期大鐘的典型形狀。

鐘身縱帶、方格內有銘文分佈。

武當山吊鐘臺明代大銅鐘銘文考校——來自一個民間人士的研究

吊鐘臺清微宮大鐘結構

二、鐘體銘文辨識

  • 縱帶內銘文

鐘身均勻分佈縱帶四個,離宮(即離卦下方,下同)、坎宮兩個縱帶鑄滿蓮花纏枝如意紋(淺浮雕),各自兩兩相對、對稱分佈。乾宮、坤宮縱帶內刻有銘文大字:

1、乾宮縱帶內銘文為:“大明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三月吉日鑄造”(見下圖)

武當山吊鐘臺明代大銅鐘銘文考校——來自一個民間人士的研究

縱帶銘文:大明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三月吉日鑄造

2、坤宮縱帶內銘文為:“敕建大嶽太和山清微宮”(見下圖)

武當山吊鐘臺明代大銅鐘銘文考校——來自一個民間人士的研究

縱帶銘文:敕建大嶽太和山清微宮

這兩處銘文均採用陰刻包陽(即陰包陽)技法雕刻,臺閣體,字體流暢圓轉,瀟灑秀逸,字體華美,雍容有度。這兩處銘文字體大小一致、風格一致,顯然為同一次所刻。雕刻時間應該為大明永樂十四年丙申年三月某一日,可以理解為大鐘鑄造的時間。

  • 方格內銘文

鐘身一週被四個縱帶分隔為四個平均分佈的方格,其中三個方格中可以辨認出銘文。

1、"大明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三月吉日鑄造"右側方格內銘文(從右向左):

提督湖北全省軍門羅思舉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懸

均光營把總躬必勝督工

武當山吊鐘臺明代大銅鐘銘文考校——來自一個民間人士的研究

羅思舉重懸記銘

2、"敕建大嶽太和山清微宮"左側方格內銘文較多,分別為一首詩和一副對聯(帶橫批),從右向左分別為:

詩一首:

慮心重樹古洪鐘

國泰民安慰聖懷

大叩大鳴霄漢褈(即"裡")

萬聲萬佛白雲中

西蜀羅思舉題

對聯一副:

鳧氏功高兩樂葉和平之奏

蒲牢力鉅九間開蕩佚之音

共仰元音(橫批)

西蜀羅思舉題

以上方格內刻銘,從內容看均屬羅思舉題刻。雕刻手法為陰(線)刻,正書,字體有大小不一現象,筆畫生硬,刻工較差,缺乏美感。

武當山吊鐘臺明代大銅鐘銘文考校——來自一個民間人士的研究

銘文:羅思舉刻詩與對聯

3、"敕建大嶽太和山清微宮"右側方格內銘文:

"大清咸豐"

“大清咸豐”四字字形很小,僅有其他方格中"羅思舉"刻字的四分之一大。字跡為陰(線)刻,字跡美感較差。

本方格內除"大清咸豐"四個字外沒有其他字,似乎是刻了四字後終止了刻銘,至於原因不得而知。本方格和其他方格內均有磨擦痕跡,也有多條疑似"筆畫"痕跡,但無法辨認,是否有字被磨掉,不得而知。

"豐"字左側有槍眼一個,據《武當山志》(1994年出版)記載,該槍眼為文革時某幹部槍擊留下的痕跡。


三、銘文釋義

龍集:百度百科解釋為"猶言歲次"。龍,指歲星。集,次於。漢王莽 《銅權銘》:"歲在太梁,龍集戊辰。"唐張說 《故洛陽尉贈朝散大夫馬府君碑》:"今龍集戊申,將返葬故國。"清錢謙益《張昭子墓誌銘》:"有明崇禎,龍集癸未,葬張昭子於梁水之原。"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的意思是,永樂十四年這年的歲次(天干地支排序)為丙申,即丙申年。

提督、軍門:提督,全稱為提督軍務總兵官,也稱軍門,為清朝武職官名,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朝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官階從一品,稱得上封疆大吏。清朝共在中國各地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及長江水師提督)。其中湖北提督是全國十二路陸路提督之一,駐谷城。根據兵志記載:湖北提督,節制二鎮,統轄提標五營,兼轄黃州、漢陽二協,荊州城守等九營。

均光營:湖北提督節制的九城守營之一。這九營包括:蘄州營、荊州城守營、武昌城守營、德安營、興國營、均光營、襄陽城守營、荊門營、安陸營。

把總:清朝低級武官名稱,為管理一營的官員,正七品。

鳧[ fú] 氏:《周禮》官名,職掌作鍾之事。

兩樂:指鍾、鼓。《詩經·關睢》中有"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溫柔美麗的好姑娘,我將敲鐘打鼓迎娶她,使她快樂)。

葉 [xié]:〈動〉和洽,同"協";協助,幫助 。

和平:即平和,有和樂平靜之意。如《小雅·伐木》"終和且平"。

蒲牢: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蒲牢為龍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鐘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鉅:巨大;或為“鉤”,指懸掛鍾、磬的架子的立柱。

蕩佚:放縱,不受約束。出處:《後漢書·馮衍傳下》:"常務道德之實,而不求當世之名;闊略杪小之禮,蕩佚人間之事。"

元音:古人認為"萬鈞洪鐘",其聲鏗鏘有力,渾厚綿長,以彰顯天地之"元音"。

羅思舉(1764-1840年):四川東鄉(今四川宣漢)人,清朝將領。出身農家,少貧困,為盜秦、豫、川、楚間。教匪起,充鄉勇,殺賊立功名。獲封"一等輕車都尉"、"振威將軍"。道光五年調任湖北提督,駐谷城。道光二十年卒,賜太子太保,諡壯勇。

羅思舉對聯大意:鑄鐘的鳧氏勞苦功高,鍾、鼓相協奏出平和的樂聲;掛鐘的蒲牢力大無窮,居於九間的懸架之上,發出悠遠的天地元音。


四、歷史文獻對比研究

  • 關於銘文"大明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三月吉日鑄造"

1、《武當山志》(1994年出版)在"飛來鍾"詞條中記載為:"大明永樂十年吉日造",顯然記載並不準確。一則將"大明永樂十四年"記載為"大明永樂十年"。二則漏記了"龍集丙申三月"和"鑄"幾個字。

2、《武當山金石錄》(張華鵬等編著,1990年印刷)第一冊第三卷中記載為:"大明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三月吉日鑄",顯然缺少"造"字。

  • 關於銘文"敕建大嶽太和山清微宮"

1、《武當山志》(1994年出版)關於"飛來鍾"銘文記載為"敕建大嶽清微宮",缺少"太和山"三字。

2、《武當山金石錄》(張華鵬等編著,1990年印刷)第一冊第三卷中的記載與鐘體銘文一致。

  • 關於羅思舉題刻對聯

《武當一絕》(趙本新著,2003年出版)一書收錄了羅思舉題刻於吊鐘臺銅鐘上的對聯,上下聯為"鳧氏功高雨幕葉和平之奏;蒲牢力鉅九間開蕩佚之音"。

經對鐘體銘文仔細辨認,筆者認為《武當一絕》記載的這副對聯中個別字存在辨識錯誤,"雨幕"二字實為“兩樂”,即"兩樂"的繁體字。一則鐘體銘文上"兩"字半包圍結構內筆畫有轉折,而非平行兩點,鐘體銘文為“兩”字(即"兩"的繁體字),而非"雨"字。二則"樂"字雖有損毀,但下部的"木"字底尚可以辨認,整個字形與"幕"差異很大。三則若為"雨幕",則與下聯"九間"無法對仗,若為"兩樂"則對仗工整。兩樂,即鐘鼓之意。

  • 鐘體的其他羅思舉題刻內容,目前筆者尚沒有查到文獻記載。


五、銘文的歷史意義

  • 明確了吊鐘臺大鐘的鑄造者、鑄造時間、歸屬關係

鐘體縱帶內的大字銘文筆畫流暢圓轉,字體雍容華美,銘文內容、時間與歷史事件(永樂皇帝敕建武當山)基本一致,可以確認大鐘為敕建清微宮鑄造,"敕建大嶽太和山清微宮"、"大明永樂十四年龍集丙申三月吉日鑄造"銘文為銅鐘鑄造時雕刻,時間為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

  • 提供了大鐘存續過程中的一些歷史信息

1、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湖北提督羅思舉重懸大鐘,並由其下屬均光營把總躬必勝作督工。至於"重懸大鐘"的地點,筆者在羅思舉自傳《羅壯勇公年譜》中查到:該年羅思舉"重樹古鐘于山頂天池樓左,並修鍾臺"。將銅鐘重新懸掛在"天池樓左"、在鐘體方格內刻銘並修建吊鐘臺,為同一時期的事,時間都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九月前後。

2、咸豐年間,又有人在鐘體方格內刻銘,字體較小(可能計劃刻字較多),但刻下"大清咸豐"四字後終止刻銘。刻銘人、刻銘事由、終止原因均沒有相關記載,也不得而知。

六、關於清微宮銅鐘放置到吊鐘臺時間的更正

本頭條號2019年12月10日在“武當山"飛來鍾"(吊鐘臺銅鐘)之謎——來自民間的考證與分析 ” 一文中曾分析、推斷清微宮的銅鐘放置於吊鐘臺的時間,當時根據《武當山志》(1994年出版)有吊鐘臺的記載、《續修大嶽太和山志》(公元1922年出版)沒有關於吊鐘臺的記載這一事實,得出的結論是:“清微宮的銅鐘放置在吊鐘臺的時間上限應該在民國11年即公元1922年之後”。目前來看,這一結論顯然是錯誤的。

根據鐘體上羅思舉題刻銘文“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懸”,清微宮的銅鐘放置到吊鐘臺的時間應該不晚於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這距清微宮銅鐘鑄造已過去了410年。也同時說明,大鐘和吊鐘臺已在金頂太和宮西側靜靜度過了近200個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