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債研發中心:流行病債券能否成為“金融疫苗”

中央結算公司中債研發中心近日撰文介紹了世界銀行發行的流行病債券,結合國際經驗及客觀國情,對我國發行流行病債券提出了建議。

世界銀行的流行病債券是全球唯一一隻關注流行病的巨災債券。世界銀行在2017年7月首次發行用於抗擊傳染病的債券——流行病債券(Pandemic Bond),旨在向流行病應急基金(PEF)提供財務支持,募集資金的最終用途,是向面臨流行病風險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

因此,流行病債券也被部分人稱作“金融疫苗”。

根據artemis網站發佈的消息,自2月15日起,該債券價格隨著疫情的不斷升級開始出現下滑趨勢。

中債研發中心吳茜認為,作為首隻關注流行病災害的債券,世界銀行的流行病債券通過資本市場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當災害發生時,該債撥付的資金能夠幫助受災國家更早、更快地應對危機和降低損失,這是金融市場服務公共衛生事業的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嘗試。

同時,對於流行病債券也有一些批評的聲音。對世界銀行的流行病債券,有學者認為,流行病債券讓投資者獲利,但對於公共衛生的改善沒有發揮應盡的作用。同時,債券的條款設計存在道德風險,受災國家為獲得資金資助可能會消極對待疫情。

在債券設計上,吳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還暴露出世界銀行的流行病債券疫情期參數時間過長的問題。與其它類型的巨災債券不同,流行病病毒傳播快,可預防,越早干預越能夠避免疾病的蔓延和惡化,資金越早介入也就能夠發揮就越大的效果。

因此,世界銀行計劃在2020年5月第一期債券到期前發行第二期流行病債券。世界銀行正在諮詢風險模型公司,考慮在2.0版本的債券設計上調整地域條款,設置單一轄區內的觸發條件和本金損失比例,以使救助資金髮揮更有效的作用。

就我國而言,吳茜認為,我國若發行流行病債券,當疫情發生時,債券募集資金可以用於疫情防治,不需要未來償還,這是發行該類債券的優點及價值。

吳茜建議,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需結合國情對以下幾點進行細緻考慮:

第一,發行成本和收益。流行病債券發行的重點和難點在於債券定價,由於債券風險溢價較高,利息支出的負擔較大,而定價過低又無法吸引投資者,因而尋找平衡點既需要專業能力,也需要操作經驗。如在觸發參數設計上需要慎重考慮地域條款。從新冠肺炎疫情能夠看出,我國面對問題時有擔當、有決心、有速度,採取多種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如果要設置地域條款,那麼就需要相應調低發行利率,減輕利息支出的負擔。

第二,發行主體的選擇。目前國際上巨災債券的發行主體包括三類:企業、政府、國際組織。其中,企業發行人以保險公司為主,而政府發行人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注意的是,與自然災害不同,流行病災害沒有規律,也無法預測。當政府作為發行主體時,由於地方和全國的流行病風險發生概率不同,參數設置上也應有所區別。從本次疫情的影響來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人流聚集行業所受衝擊最大,製造業、房地產等行業也受到一定的衝擊。受衝擊較大行業的企業可考慮探索發行流行病債券,以幫助自身在風險發生時渡過難關。

第三,債券的上市和轉讓。世界銀行的流行病債券面向合格機構投資者發行,在盧森堡交易所上市,並在合格機構投資者之間轉讓,由國際中央託管機構完成債券的登記、託管、結算。如果發行流行病債券,對於選擇境內發行還是境外發行,選擇人民幣定價還是美元定價,以及投資者基礎問題等,都是需要慎重思考的。(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