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美國的“流行病”

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可以說是各種大新聞不斷,當然醜聞也是不斷。特朗普走馬上任時就爆出的性醜聞還沒停歇,白宮又傳出高官家暴的醜聞。擔任總統首席助理的波特因家暴千夫所指,不得不遞交辭呈。據報道,波特曾對前妻實施過家暴,而且還是對兩位前妻都實施過家暴,可見他的惡習難改。

家暴,是美國的一種“流行病”。白宮高官家暴是美國社會家暴這一“流行病”的一個縮影。

觸目驚心的美國家暴

家暴:美國的“流行病”

雖然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美國曆來有“女士優先”的傳統,尤其是在好萊塢的電影中,乘車總是男士給女士開車門,吃飯總是男士替女士拉椅子……但這些好萊塢電影不乏虛構和美化。實際上美國大男子主義以及由此導致的家庭暴力由來已久、比比皆是。

所謂家暴,並不僅指肢體上的暴力,精神、語言方面的虐待,被強迫、監視、威脅、恐嚇、限制人身自由和性暴力等都屬於家暴。美國的家庭暴力發生於社會各個階層,有窮人也有富人,有的家庭甚至非常有錢;有白人,也有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

美國第43任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在美國全國反對家庭暴力宣傳月活動開始時,曾坦陳家庭暴力在美國是一個“緊迫而且非常嚴重的問題”。他在任時,美國一年發生的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事件近50萬起。另據美國全國犯罪受害者中心提供的數字,在18歲至65歲的美國婦女中,幾乎每4人當中就有1人正在或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每年由家庭暴力造成的醫療支出達6100萬美元,直接和間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15億美元。

丈夫打妻子的現象在美國司空見慣。例如,著名導演張藝謀的女兒張末在美國求學期間,不顧父親的勸阻非要嫁給美國人托維,婚後不到兩年,托維就原形畢露,吃喝嫖賭樣樣俱全,還在外面搞婚外戀,常常夜不歸宿,甚至還對張末拳打腳踢,無奈之下張末離了婚,回到了國內。

“美國父女協防中心”的特里薩女士告訴記者:全美國每9秒鐘就有一個婦女被丈夫或同居者毆打,每年全國受家庭暴力傷害的婦女有400萬,被家庭暴力摧殘致死的婦女有6000多人。由此導致65%以上11至20歲的男孩因母親捱打而氣不過向施暴者行兇玩命。美國的家暴實在是形形色色,觸目驚心。

子女傷害甚至殺死父母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例如,2016年5月,加州聖荷西市發生了一件家庭兇殺案。令人震驚的是,這件兇殺案不是丈夫殺妻子,也不是父母殺孩子,而是一個兒子殘殺自己的父親。21歲的嫌犯託雷茲·卡斯楚嫌因房屋髒亂,與44歲的父親發生爭吵,一怒之下,竟用棍子將父親活活打死,然後將父親屍體塞入回收垃圾桶裡。死者女兒因為聯繫不上父親前來查看,這宗駭人聽聞的弒父案才得以曝光。警方接到報警後,在活動屋附近的垃圾桶內發現了死者屍體。

多因素致美國家暴嚴重

美國犯罪受害者中心犯罪受害者服務部副主任蒂默曼斯·格雷厄姆女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導致家庭暴力的原因很複雜,涉及社會、心理、經濟等多個方面。美國家庭暴力日益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歷史方面的原因。美國主流社會的男女不平等現象是從英國等歐洲國家帶來的,現在這種現象依然嚴重。在美國,許多家庭主婦在家裡什麼都幹,許多男人卻表裡不一,在外面很紳士,回到家中就原形畢露,他們常把自己在外面所受的氣發洩到妻子身上。另外,美國亞裔群體是家暴案件的高發群體,這裡面同樣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無論是印度裔、韓國裔、日本裔的美國人,還是美籍華人,男尊女卑、歧視婦女是他們祖籍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嚴格的社會等級差異使侵犯人權、扭曲人性、漠視生命等現象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有家庭方面的原因。造成美國社會家庭暴力日益嚴重的因素很多,原生家庭的影響無疑是其中之一。施暴者多生長於暴力充斥的家庭,他們從小目睹父親毆打母親,長大後效法。近年來,美國接連發生多起由單人策劃實施的大規模襲擊案件,兇手大都當場自殺或被警察擊斃,犯罪動機難以明確。但梳理這些兇手的背景發現,他們都有家庭暴力記錄。例如,2004年11月5日,美國德州一所教堂發生該州歷史上最嚴重的槍擊案,造成27人死亡25人受傷。據警方確認,持槍兇徒是26歲的戴文·凱利,曾在美國空軍服役,2010年因品行不良被空軍開除。他曾多次毆打妻子和孩子,並導致孩子顱骨碎裂,被軍事法庭以家暴罪判監禁12個月。

有社會方面的原因。男人酗酒、吸毒、賭博是產生家庭暴力的溫床,槍支氾濫成為美國家庭暴力的隱患。2001年至2012年間,被男友或丈夫殺害的美國女性人數是同期死於阿富汗、伊拉克戰場的美國士兵人數的兩倍。數據顯示,在2005年至2015年10年時間裡,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有約300名女性被男友或丈夫殺害,平均每12天就有一名女性因此死亡,該州女性被謀殺率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另據美國暴力政策中心的報告顯示,美國女性人口在25個高收入國家女性總人口中佔32%,但因槍支致死的女性人數卻佔到84%。哈佛大學傷害控制中心研究發現,槍支越多,女性被殺害的概率越大。在美國,槍支數量越多的州,婦女死於家暴的人數也越多。

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一味獵奇、尋求感官刺激、以取得更多收入為目的的美國電影和小說,對催生家庭暴力也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此外,還有經濟方面的原因。家庭生活拮据,尤其是在整個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家庭暴力自然會更多。

政府對家暴“零容忍”


家暴:美國的“流行病”

在被兩任前妻接連爆出有家暴習慣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親密的助手之一,白宮秘書波特(中)已正式提出辭職

雖然美國的家庭暴力日益嚴重,但實際上美國政府對家庭暴力保持的是一種“零容忍”的態度。美國當前實施的事前預防、事後救助的法律和政策,正在成為應對家庭暴力問題的有效手段。

一是發揮好立法在反對家暴方面的基礎作用。為了消除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美國國會於1994年通過了《針對婦女暴力法案》,司法部1995年根據該法案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指揮與協調有關停止包括家庭暴力等在內的針對婦女的犯罪行為。美國大多數州都制定了針對家庭暴力的法律,至少有23個州的法律規定,施暴方必須給予受害方賠償。此外,美國政府從2002年開始,每年撥款3.9億美元用於司法部的反對家庭暴力項目,為地方政府和非官方機構提供指導和資金上的支持。

二是發揮好政府在反對家暴方面的主導作用。例如,美國政府組織開展反家暴宣傳月活動。從1987年起,“全國反對家暴同盟”將每年10月定為“家暴認知月”。1989年,美國國會將其確定為官方活動,美國總統出席活動,就反家暴發表專題演講。1996年,美國司法部撥款建立“全國家庭暴力求助熱線”。該熱線提供全天24小時170多種語言的免費保密電話服務,幫助受害者同其所在地的家暴信息提供、法律援助、庇護所等服務提供機構建立聯繫。

三是發揮好司法部門在反家暴方面的保護作用。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美國對於家暴的處罰程度比偷竊還要嚴重。在美國最多家暴的報警電話都是來自第三方,如鄰居、行人或醫護人員。施暴者一旦被逮捕或者遭起訴,後果非常嚴重。施暴者會被關上1至3天后,上庭聽候法官的發落,再交上萬美金的押金才能釋放。此外,法官還可能給女方受害者一紙保護令,這種保護令分有條件的和無條件的兩種:有條件的保護令允許丈夫回家,但不能再對妻子發出威脅,否則會再度被抓。無條件的保護令則禁止丈夫回家,甚至禁止丈夫給妻子打電話、發傳真或者寫電子郵件,還不能通過第三者與妻子接觸。這種保護令可能是一個月,幾個月,甚至一年。而且如果對方沒收入,施暴者還得給對方付撫養費。

美國對家暴中的犯罪嫌疑人量刑之重,往往出人意料。2019年2月,美國俄亥俄州一名男子大衛·齊思頓因家暴入獄,在法庭得知自己將被判入獄47年後,怒不可遏,當庭拳擊了他的辯護律師面部。他的辯護律師亞倫·布羅克勒當時站在佩戴手銬的被告身旁,聆聽法官的裁決。此次法庭襲擊案後,他將面臨更多的指控。已判47年,一拳又換來加刑,這輩子十之八九要把牢底坐穿,家暴的代價,在美國確實很大。

此外,美國警方還通過運用“親密關係風險評估工具系統(APRAIS)”,來幫助受理家暴案件的警官判斷受害者受到威脅的程度,同時評估受害者再受傷害的可能性。

亞利桑那州警察部門是第一個運用該系統的機構,該項目關注的是受害者及其將來還會遭遇什麼。評估工具系統包含16個問題,譬如“你相信他/她有能力殺了你嗎”“你曾經被他打過嗎”,等等。警察部門收到評估報告並確定受害者處於高風險時,會審查這些信息,併為受害者提供設置在秘密地點的避難所。避難所的首要任務是保護最近受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那些即將面臨家庭暴力的人。避難所組織也提供病例管理、個別諮詢以及一系列社區服務協調、法律宣傳、安全規劃和求職援助。

名人效應呼籲反家暴

除政府牽頭的運動外,許多基於非政府組織的公眾運動和公眾人物也走向美國社會反家暴的前線。

與政府措施比較起來,美國民間在反對家庭暴力、為受害者提供幫助方面開展活動的時間要早得多。據美國全國犯罪受害者中心提供的資料,家庭暴力引起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4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個專門為被毆打婦女而成立的庇護站。自那以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庇護所和援助中心,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供情感、經濟、就業培訓和法律等方面的援助。

為了拯救越來越多的被虐待婦女,婦女們自發組織起家庭暴力協防中心,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成千上萬個“婦女庇護所”。受到虐待的婦女只要撥打家庭暴力協防中心的24小時熱線急救電話,中心就會立即派車將她接送至附近的庇護所。考慮到有些婦女逃出來時連外衣和鞋子都沒來得及穿,並且大部分帶著小孩,這些庇護所會免費為她們提供吃住和生活用具。庇護所的經費主要靠募捐、贊助,部分來自政府補貼。緊急庇護所最多隻允許住45天。在這期間,家庭暴力協防中心會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迅速進行個案處理,幫助她們設計下一步生活。如果在這45天內仍解決不了的,就要轉移到次緊急庇護所,在那裡她們最長可以住一年到一年半。

通過明星效應呼籲社會提高反對家庭暴力的意識,是美國營造社會對家暴“零容忍”態度氛圍的重要方式。美國最大限度地利用名人的號召力來宣傳家庭和睦,反對家暴。由20多個反家暴組織共同組織的“No More”反家暴運動,聯合了考特尼·考克斯、伊萊·曼寧等文體明星進行反對家庭暴力和性侵犯的公益活動。

美國政府對待家暴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人物,在政府的鼓勵與推動下,許多美國演藝明星自發地投入到反對家暴運動中,運用自身的名人效應向民眾宣傳反家暴知識。

傑米莉婭是流行歌手兼作曲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她的《謝謝你》在單曲排行榜上名列榜首。這首歌記錄了她在前伴侶手中所忍受遭受的暴力,但歌詞並沒有過多的憤怒和報復,而是反映了自己遭遇不幸之後的涅槃重生,以及從生活中獲得成功的內在力量。脫離暴力生活的她成了反對家暴的代言人。無獨有偶,歌手兼作曲家霍澤爾創作的《櫻桃酒》也是一首關於家暴的歌曲,他還將這首歌的全部收益捐給了家庭慈善機構。美國演員莫妮是一位熱心慈善事業的社會活動家,經常在媒體上發表觀點呼籲停止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成為年輕女性堅強有力的榜樣。

作者:袁南生

來源:《清風》雜誌2020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