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學習的》-自由搗鼓

最近又讀了本育兒類的書籍《孩子是如何學習的》,老母親的學習之心還是值得表揚的。

這本書,書名看來很應試和無趣,實際,卻是很不錯的一本教育類書籍,此裡的學習當然是廣義的。作者約翰·霍特是教育領域的作家,寫了不少孩子教育類的書籍,可以說他對孩子思維的見解還是較為深刻的。

全文了,大量的作者的日記類文章,很樸實,完全不談什麼文采,也沒有過多的理論,看這些觀察手記像在讀自己的育兒日記一樣,親切有認同感。當然,你也會不得不佩服作者對孩子的耐心和觀察敏銳度,就是從這些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中,作者能發現孩子的思維世界,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也是讓人佩服的。畢竟,對於我們普羅大眾,一樣擁有這些平凡生活小瑣事,缺少的,就是那點看本質的能力。


《孩子是如何學習的》-自由搗鼓


依照這種實例再引申出理論的模式,作者介紹了孩子如何學說話、學閱讀、學運動、學繪畫、學數學,孩子的幻想,孩子的大腦運作方式等幾方面內容,都和家裡的娃娃成長息息相關。作者的觀察手記很生動具體,讓人對其的思考總結較易認同。那作者的理念簡而言之:我們要給孩子自由,孩子天生是在積極向上學習的,他們用他們的方式來理解和學習這個世界,作為大人,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給與他們探索和成長的時間,而不是一味教條的生硬地灌輸知識,知識一定是要和現實聯繫起來,否則知識就成了無用的符號而已。

都說靜待花開,作者也是提倡大人要有這個耐心和自信度的,只是靜就不能是純粹在旁邊乾等著發發呆了,這個靜,是要足夠胸有成竹的靜,所謂胸有成竹,是心中有對孩子的深入瞭解,有對其指引的能力,有對各種情況的預見性和包容度,如此,才能在旁邊不疾不徐的靜待,否則,一有風吹草動,就要一驚一乍了。靜,是要有自信的。

全文有幾個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給孩子自由搗鼓的時間。

有一個例子,很有意思。一個教美術的老師做了個試驗。試驗大致是這樣的:在教室書桌上,老師放了很多彩色美術紙。然後老師走進教室,拿起一把紙摺疊成的扇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知道!”“你們能做一個嗎?”“能。”然後孩子們就自由地去折,孩子們都很快的摺好了一把小扇子。

另外一種,老師直接給孩子們讀一本書上關於如何摺紙扇的說明,她讀得很慢,說明也寫得複雜細緻。讀完後,老師讓學生做一次扇子,結果,大多孩子都做不出來。

這就是自由和教條下的結果呈現,很醒目。當然也許不是每一個實驗都會如此明顯,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孩子沒有充分無壓力的去接觸一個東西,就直接讓其學相關知識,孩子一定是學不好的,這無現實支撐的學習就如空中樓閣。試想,一個沒有摸過看過鐘擺的人,去直接學鐘擺原理,是啥感受,除了死死記住一些理論,其他無幾了。

所以,想要孩子學習某樣東西,就先把這個東西扔給他,不要問他,不去考他,隨他折騰。他自然會折騰出一些感覺來,有時候,他還能折騰出驚喜,你沒有想到的他都發現了。此時,再去引導相關知識,就能水到渠成了。這有點像學游泳,孩子總要先去水裡自己瞎折騰下,磨出一點水性來,再談什麼泳姿,才能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