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黄河入海,再启征程

薄文军 撰


“览百川之弘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与曲阿。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穹苍。贯中夏之畿甸兮,经朔狄之遐荒……”

——晋·成公绥


央视配音薄文军散文《黄河入海,再启征程》选段.m4a1:48

来自津乐文化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由东营市奔流入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六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亿万斯年的黄河,一路绕高山、穿峡谷、走戈壁、越平原、汇溪涧、纳百川,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兼收并蓄的胸怀、慈养万物的挚爱,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哺育了中华民族,开启了中华文明,见证了中华崛起,铸就了中华精神,成为中华文化深邃的象征、永恒的图腾。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黄河文明,发源于古代黄河流域,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根源,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远古延续至今的人类文明。黄河文明,以其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开拓性,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延展性,兼收并蓄、汇纳百川的包容性,凤凰涅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明的优良基因,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

走过千山万水,最终在山东东营奔流入海。这是母亲河经过上万年思考之后的最终抉择。历史上的黄河曾经长时间经由这里汇入浩瀚的渤海,又曾经长时间揖别这里,北走津冀、南走徐淮,让这片热土以另外的方式休养生息。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清朝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穿越大运河,夺大清河道,再次由当时的山东省利津县东北部入海。此后的近百年间,黄河在今东营市境内经历了多少次的决溢、改道、迁徙、摆尾。当然,这期间还包括了1938年花园口掘堤之后一度重走徐淮流路。1947年黄河归故后,经过数十年的人民治黄,通过数次裁弯取直、人工改道,最终形成现在的基本流路。

黄河宁,天下平。大河安澜对东营、对沿黄地区、对整个中国北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更加令人慨叹的是,昔日“善淤、善徙、善决”的黄河,如今正以“世界造陆冠军”的姿态夜以继日地营造这片人间息壤,使美丽的黄河口成为世界上土地自然增长最快的地方。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在迷人的黄河口,感受黄蓝交汇的壮美与神奇,是人生一大惬意。尤其河水丰足时,看黄河入海,场面壮观,气势雄伟,让人陶醉,让人振奋。河岸上是茫茫的荒原,河床里是茫茫的河水,再往前看则是茫茫的大海、茫茫的苍穹,世间辽阔的景致于此交汇融合,气势磅礴,横无际涯。黄色的河,蓝色的海,看起来泾渭分明,实际上却是一种斗争与妥协,一种矜持与交融。

母亲河走来了,她雷霆万钧,她通天掣地。母亲河离去了,她脚步从容,她义无反顾。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到浩瀚的渤海湾,由一脉涓涓细流,到汇成滔滔大河,她走过了许多,奉献了许多,成就了许多,思索了许多。

黄河入海不是一种归宿,不是一种终结,而是再一次的庄严誓师,再一次的隆重起航。而这里——黄河口,正是她精心选择的新起点。请相信,奔流入海的黄河依旧是最稳健、最青春,最活跃的力量。她正以最执著、最诚挚、最温馨的情怀,化作一股暖流,化作千顷波涛,化作万里春风,继续伴随中华文明的大船扬帆寰宇,走向世界。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一篇受到央视《直播黄河》特别青睐的散文

作者简介薄文军,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理事、东营市史志学会理事,黄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著有地域文化书《穿越黄河口》《黄河口旅游文化》《东营进士全传》《黄河口抗日战争史》,新闻写作理论书《解构地域新闻》,时评文集《与专家对白》(教育卷),长篇报告文学《印象科达》。出版电子书《大河之洲》《黄河入海流》《东营民间传说》《诗情画意,导航东营》《南国逐鹿——春秋版“三国演义” 解读》等。与人合著地域文化书《垦区——山东战略区的稳固后方》《印象垦利》《沧海桑田黄河口》《垦利文化通览》等,参编书籍《东营市志(1996-2013)》《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卷》《东营图志》《利津文化丛书》《黄河口特色旅游文化》《教师口才学》《教师口语艺术》《回眸与展望》等;参撰书籍《中国状元全传》《中国宰相全传》《三农之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