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我熱愛上海!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共同獲得上海白玉蘭紀念獎,這種感覺太棒了!


剛從美國返回瑞士的庫爾特·維特里希還處在隔離中,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名瑞士化學家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這是維特里希教授繼2017年獲得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後,再次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北京時間10月5日傍晚起,2020年諾貝爾獎將陸續頒出。儘管因為新冠疫情,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今年的獎項頒佈換成線上的形式,並取消年底的線下頒獎及晚宴,但科學的力量卻不會因此消減。在專訪中,維特里希教授聊了自己的過去,也講述了對於諾貝爾獎的觀點。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01

從足球小將到諾獎大師

1938年,庫爾特·維特里希生於瑞士的阿爾貝格,長於附近的小鎮阿爾堡。這個小鎮位於瑞士首都伯爾尼的西北方約20公里處,周圍有很多森林和河流,大多數居民以農業為生。維特里希教授曾在自己的簡歷中寫道:“當時那種被植物和動物所包圍的環境讓自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7年,維特里希進入伯爾尼大學學習了化學、數學、物理,並在巴塞爾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很喜歡體育,在巴塞爾大學時還專修了體育專業。“我有過當一名足球運動員的夢想。”他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告訴大家。不過,因為右腳負重傷無法參加比賽而不得不放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被從足球‘踢’向了科學的道路上”。


“這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為我設計的。”每當與來訪者交換名片時,這位瑞士老人都不忘特意提醒對方看上面的圖案。2002年,維特里希教授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而共享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要知道,蛋白質的機能由它的三維結構決定,對於生化學家來說,知道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就等於邁出了了解未知蛋白質機能的第一步。而在這項發明誕生前,要想知道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就只能使用“結晶解析”的方法。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來源/東方IC


這種方法是唯一可以確定水溶液狀態下大分子三維結構方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接近生理條件下的動態性質的最佳辦法。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02

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

事實上,早在1984年,維特里希就成功地利用核磁共振光譜描繪出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那是一種從牛的血漿裡提取出來的非常小的蛋白質。可是當維特里希公佈了這個結果的時候,很多研究者並不相信,認為“一定是從已經知道結構的蛋白質的形狀類推得到的”。


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休伯是X射線結晶學的專家,他提議兩人用各自的方法解析蛋白質結構。維特里希的小組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解析,兩者得到的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完全一致。即便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沒有完全消除對維特里希方法的懷疑態度。“讓我來重複一句很多人說過的話:‘當你嘗試一樣新鮮事物,大家會說這一定不可能;一旦你獲得了成功,他們又會轉而說成就微不足道,誰都知道這很有可能。’”維特里希教授告訴記者,“在我的親身經歷中,在重大突破後獲得對實驗成果的認可要經過很長時間。”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2018年,庫爾特·維特里希(左一)獲頒“中國綠卡” 張龍 攝


的確是這樣——維特里希又對從兔子肝臟裡提取的蛋白質金屬硫蛋白進行了結構解析,但被其他研究者否定“這與我們用X射線結晶解析的結果不一樣”。


直到1992年,用X射線結晶衍射再次解析的金屬硫蛋白的結果被髮表了。它和維特里希用核磁共振方法得到的結果一致,就這樣,大家終於開始承認解讀蛋白質三維結構的新技術。


當科學家拓展了新的領域,這些激動人心但出人意料的成果被質疑、被謹慎對待,也是科學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同樣存在!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03

讓實驗室“站在巨人肩膀上”

維特里希對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1983年春天,他和妻子來到上海,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IUPAB)的中國代表進行了會面。當時,他正擔任聯合會的秘書長,在他和妻子的努力下,中國成功加入聯合會,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加入具有極高國際影響力的科學聯合會。


2013年,維特里希受聘擔任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並組建了由他領銜的課題組和核磁共振研究團隊。“選擇在上海工作8年,也有很多原因。”維特里希解釋。首次造訪中國後,他在科研空閒時也不時來到中國。在維特里希看來,上海成為自己科研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水到渠成的。“在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我有幸與研究所創始人雷蒙德·史蒂芬一起開展長期科研合作,他曾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師。”他說,“另外,參與一所年輕大學的創建,這太令我激動了!”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維特里希說,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國際上領先的地位。中國引進核磁共振技術較晚,不過也因此更加大有所為。他推動上海科技大學創建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引入國際先進的核磁19F標記技術、蛋白質膜上標記技術等,讓實驗室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我們開展了國際上極具挑戰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動態特性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維特里希介紹。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04

好奇心重要但不是唯一

每年諾貝爾三大自然科學獎,都是科學界的盛事,今年也不例外。北京時間10月5日至7日,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將在三天先後頒發。


你可能不知道,維特里希的祖國瑞士是一個諾獎大國——已有28名瑞士籍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中,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就是瑞士天文學家。800萬人口的小國成為諾貝爾科學獎大國,是什麼原因?“我不認為瑞士科學家相對多地摘得諾貝爾獎有什麼秘訣。”維特里希說。在他看來,主要原因是瑞士在19世紀開始就佈局了龐大規模的科學研究。歲月更迭,重大科學成就也就不斷湧現。“瑞士也張開懷抱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我的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有些領域的科研隊伍可能80%都由外國人組成。試想與只有瑞士公民才能擔任領導職位的情景相比,這樣的設置更能激發團隊的潛力。”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維特里希也談到,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非常重要。“我們經常提到,基礎科研是‘好奇心驅動’的。”然而,光有好奇心也無法帶來成功。“一個成功的研究者會覺得他不是在簡單的‘工作’,而是一種‘職業’、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科學家有自己的個性,但科研又需要團隊的協作,如何讓一支團隊更好運轉?“整個團隊的合作,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齊心協力。”維特里希說,“團隊之間的整體能力不能過於參差不齊,這樣一方面可以保持他們的個性,同時也可以讓大家在高起點上齊心協力。”這位瑞士科學家還覺得,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專家展開合作,不僅僅是化學方面的,還應包括物理和其他細分領域的專家。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05

希望早日回到上海

因為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維特里希自今年1月起就沒再見過自己的團隊了,但他仍很掛念上海的學生,每天都通過郵件互動交流,瞭解研究進展。他希望疫情能得到更好控制,也讓他能早些回到上海。


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維特里希非常關心WLA上海中心的發展,也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組織和議題籌備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前兩屆在臨港召開的論壇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也在這多領域的研討會中收穫很多。”在這位瑞士老人看來,連續兩屆論壇的召開也讓上海這座“世界城市”變得更有吸引力。“德國小城林道因為‘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而在科學家圈子中聲名鵲起,不過上海已經足夠有名了!”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庫爾特·維特里希參加了此前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徐程 攝


維特里希告訴記者,他感受到中國近年來在科研領域投入頗多,這吸引了包括他在內的諸多外國人士接受了來自中國的邀請。不過,維特里希發現,很多中國科研人員會在完成項目時遇到瓶頸期——他注意到在好幾項重要的科研項目中,在高緊張度地投入長時間後,或許已經距離成功只差20%的努力,隨之就會有難題阻礙成果的產出。


我覺得這種情況和中國尚未建立運行成熟的評價機制有關,既包括項目資助,也缺少獲得足夠國際認可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