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為文章而活

博士,為文章而活

在國外讀博期間,paper會跟French fries, burger, coke等一樣會成為你生活中的高頻詞彙,早上起來用讀newspaper, 上廁所要用toilet paper, 去到辦公室要讀scientific paper, 打印要用A3 paper, 處理文件時還偶爾會有paper cut, 有了實驗數據就要開始寫paper, 為畢業遙遙無期感到焦慮,連夢囈裡也是”我要發paper”。

雖然說國外博士畢業不會像國內研究生那樣有明碼標價的文章數量要求,也就是說如果導師覺得你的工作量達到要求了,即使沒有文章按道理也能順利畢業,但是一般來說,畢業時手上一兩篇文章還是有的,起到“遮羞布”的作用。我自己五年的博士期間,文章不多僅比遮羞布級別稍微好一點點,3篇一作1篇二作。

對於博士學位和科研,我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不抱有太多夢想與激情,只求按時畢業。第一篇發表的文章是一篇二作,是剛去第一年做的一個小項目,當然主要抱的是師兄的大腿,半年一篇二作的開局,讓我對科研還是有了不少憧憬,但是開始做自己的項目之後,才發現到處都是坑,彷彿站在釘子戶的高臺上,往哪裡邁腳都是一個結果。

博士,為文章而活

全都是坑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里,天天都在與失敗且沒有太多價值的實驗結果搏鬥,陷入希望帶來失望的無限循環。我從這堆失敗數據裡扒拉了一些出來寫了個報告,混過了資格考試,但是內心的著急卻沒有絲毫緩解。實在沉不住氣了,我就直接跟老闆聊天,說兩年多了文章還八字沒一點,這可咋辦啊?老頭來了一句把我打發了“focus on the science and everything will come along”。

死撐到了第三年的下學期,終於等來我人生的第一篇一作(影響因子為14)。我還清楚記得,收到接收通知郵件時,我剛好走進一家pizza自助餐廳,逐字逐句地將郵件看了三遍然後放下手機,跟同伴們說了句,文章終於發出來了,大家一番道賀拍拍的肩膀,牛逼啊。在這之前的六百多個日日夜夜,我都在奢想這一刻到來時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慶祝,來發洩我的興奮和鬱悶,可當這個瞬間真的到來時,我卻出乎意料的平靜,摻雜著點憂愁,甚至還喪失了本已準備好開懷大吃的胃口。

在接來的一年多里,我又陸續發表了另外兩篇文章,整個過程比較順利,可能是把前面踩過的坑都被踏平了。在發第二篇文章時還有個小插曲,我的科研熱情一度有所反彈,我帶著激動與期許,把第二篇follow-up文章的稿子交到導師手裡時,我默認了可可以嘗試再投一次影響因子為14的雜誌,而且非常有信心大概率會被接受的,畢竟日後回國發展的話,文章的數量和質量都非常重要的。

結果,導師不緊不慢地說,"這次我們提交到JPCC(影響因子4.5左右,他眼裡沒有影響因子這個概念)", 我這暴脾氣,實在是控制不住我自己,直接問道”why, ACS-Nano is apparently more influential“, 老頭嘴角上揚,奸詐地說道”during the progress of a project, we hope the results accessible to different communities." 聽完這個回答,我心已經徹底涼透了,走出辦公室後,我就釣魚去了,還做個雞毛實驗。

博士,為文章而活

做完手上的項目,總共發了三篇一作,課題也順利申請到了能源部的基金,能夠資助課題的後續開展。讀博讀到了這個節骨眼上,我身上也沒有太多剩餘價值可以被榨取了,然後就愉快地按時畢業了,這五年也不失為一段不錯的人生體驗,即使不走上科研的事業,但終究會對我後續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