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本文乃作者明明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和歌和鼓吹樂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相和歌是在繼承先秦“楚聲”的基礎上,“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最高的綜合表演形式。相和歌是土生土長的本地音樂,它最初的形式只是響亮於民間阡陌的“徒歌”而已,也就是“清唱”,有時候也可能有極為簡單的伴奏。

之後,“徒歌”形式被加上了管絃樂器的伴奏,表演也比以前複雜了,有的還有了多人的“和聲”,後來又加上了伴舞,於是形成了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綜合表演形式,它也就相應地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相和歌”“相和大麴”

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相和歌發展到後來又漸漸擺脫了樂和舞的形式,成為了純粹的樂器合奏形式,稱為“但曲”“相和大麴”“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級形式,也是最能體現漢代音樂水平的表演形式。相和歌表演必需的樂器有笙、箏、笛、琴、瑟、琵琶、節鼓等。演出的時候,不僅場面宏大,而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表演節奏和程序。

一般來說,“相和大麴”的演奏曲式結構主要包括“豔一曲一亂(趨)”三部分。

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琵琶

“豔”是委婉而抒情的序曲或引奏,在正式曲目的前面,一般是器樂演奏,也可以伴唱;“曲”是樂舞的核心即主體部分,可以由數量不同的“段”組成,而且“段”“段”之間還有稱為“解”的過門,通常一個唱段稱為“一解”,不同的樂曲可以解數不同;“亂(趨)”是相和歌的結尾,也是高潮部分。“亂” 實際體現了最後眾聲齊奏的浩浩蕩蕩的宏大場面,而“趨”則是形容激切奔放的舞蹈場面。

在具體的創作和演奏過程中,“豔”“曲”“亂(趨)”三部分不是必須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如傳統相和歌

《白頭吟》就沒有“豔”,而《東門行》則只有漢代相和歌的曲目有一部分來自傳統的戰國楚聲,如《陽阿》《採菱》《結風》《激楚》等,但是大部分還是漢代自己創作的作品。

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樂器

《宋書·樂志》

記載,到南宋時還存有漢魏時代的相和大麴共十五首,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江南》《東門行》 《陌上桑》《廣陵散》等,其中《江南》是一首漢代清新的民歌,其歌詞是: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歌曲被認為是相和歌的正聲,和聲的運用體現了漢代勞動人民對休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江南水鄉的恬靜和生趣在各種悠揚的樂聲中更令人神住,蓮花競相盛開、魚兒歡快戲水,這是漢代也是整個古代社會共同嚮往的恬淡生活。

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蓮葉

秦漢是民族融合的時代,這種融合大氣的風格也體現在樂舞上。邊疆民族的樂器和舞蹈隨著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和交流傳入了中原,在張騫出使西城之後,這一趨勢得到了明顯的加強。由於這些音樂形式活潑、真情流露,為傳統的音樂空間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也為秦漢藝術情趣由雅轉俗的潮流和轉變增加了一個難以抗拒的理由。

於是,異域之音和邊疆胡舞順著時代的節拍踏歌而來,並且欣然為中原人民接納和吸收。秦漢時期,在音樂領城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鼓吹樂了。鼓吹樂與相和歌都是漢代樂舞的最高形式,所不同的是鼓吹樂是吸收外來音樂的傑作。它是綜合運用鼓、笳、鉦、簫、角等樂器進行演奏的樂曲,有時也伴有歌唱。鼓吹樂最初是在秦漢之際受北方遊牧民族一北狄鼓吹的影響而創立的,其主要樂器笳、角、橫笛等都來自少數民族。

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橫笛

角即胡角,最初是用牛角做的,後來改用竹子、木頭等;笳,也稱“吹鞭”,是匈奴族喜愛的樂器,蔡文姬寫有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橫笛是由西域羌族傳入的。這些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樂器與漢族傳統樂器鼓、簫以及漢族民歌相結合,逐漸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鼓吹樂。

鼓吹樂在傳入中原以後最初是用於軍樂,它那磅礴富有穿透力的氣勢著實起到了振奮軍心的作用,漢武常曾經特別思準前線將帥和邊疆郡首使用鼓吹樂,而內地貴族則不能隨便使用鼓吹,只有達到相當資格的將軍才可以用做儀仗,以示不同。

大型歌舞劇相和歌和鼓吹樂,它們是漢代樂舞的兩種最高形式

竹子

後來鼓吹樂的應用範圍才漸漸擴展開來,根據編制和演奏場合的不同,可以分為“黃門鼓吹”“騎吹”“橫吹”等不同種類。“黃門鼓吹”一般在皇帝宴飲群臣時才使用,肇始於漢武帝,東漢的時候也運用於郊祭和喪葬;“騎吹”一般用於皇常和貴族的儀仗音樂,因在馬上演奏而得名,而一般的鼓吹樂人是乘車的;“橫吹”是軍營中在馬上用以橫笛、角、鼓為主的樂器演奏的,並且一直被嚴格地用做軍樂,曲目多與邊塞有關。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