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本文乃作者琪琪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漢高祖平定三秦,統一中國。巴蜀地區成為供應糧草,兵源的後方基地。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十三州刺史部,其中益州包括今四川、雲南,貴州及陝南、甘南和湖北西部地區,西漢治所無定,東漢益州治廣漢郡雒縣。西漢末年爆發農民起義,益州發生戰亂,公孫述自立“天子”,號稱“白帝”。割據益州12年(25~36 年),東漢重新統一四川后, 繼續實行西漢時期的政策,巴蜀經濟、社會、文化得到穩定發展。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漢高祖劇照

兩漢時期,四川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後漢書·公孫述傳》稱:“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諸葛亮《隆中對》雲:“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漢武帝時,四川人口已達到76.6萬餘戶,人口數萬餘口。鐵器的廣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大大促進了農業發展。

水稻精耕細作,產量不斷提高,巴獨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中國飲茶起於漢代,巴蜀是最早的產茶區之一。與此同時,巴蜀地區手工業高度發展在全國名列前茅,尤以鹽業、礦治業、紡織業、漆器和金銀器製造最為著名,“蜀布”“蜀錦”遠銷印度和中亞等地。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都江堰

兩漢時期,巴蜀成為漢朝開發少數民族以及與國外交往的樞紐和要道。漢武帝時,開發“西南夷”,使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附漢朝政府直接統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得到開發,漢民族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繫更為緊密。漢武帝時,唐蒙出使越南,發現了經夜郎至廣州的商道運往番禺(今廣州)的蜀構醬;其後張寒出使大夏(今何富汗),發現了經身毒(今印度)運往大夏的蜀布和邛竹杖。

兩漢時期,巴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在教育、文學、藝術,經學和哲學,語言文字學、科學技術,建築、宗教以及喪弊習俗等方面,形成了既能夠代表漢朝文化水平,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巴蜀文化。在許多領域湧現出著名學者和專業人才,出現歷史上巴蜀文化繁榮發展的又一次高峰,成為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漢武帝劇照

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1.巴蜀文化史上出現了偉大的教育家文翁。文翁辦學,使巴蜀脫離“有蠻夷風”的舊俗,逐步進入“蜀學比於齊魯”的先進行列。

2.巴蜀文學承楚辭餘緒,盛行辭賦,西漢四個辭賦大家,三人處蜀中,司馬相如,王褒,揚雄被班固稱為“文章冠天下”

3.漢武帝“罷鸚百家,獨尊儒術”,經學發達。以揚雄為代表的巴萄今文經學,在漢代儒學中產生重要影響,“道書之宗”嚴君平開研究道家思想之先。為了彌補秦始皇焚書坑儒之禍,興起研究語言文字學的風氣。巴蜀犍為舍人最早為作注;揚雄著《方言》,促進了漢代語言文字學的發展。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司馬相如劇照

4.巴蜀建築在城鎮和道路建設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碑刻和石闕體現了巴蜀建築的藝術追求。

5.巴蜀科學技術長足發展,著名的天文歷學家落下困提出並制定新法《太初曆》,製造“渾天儀”,還出現了水利專家王延世、醫學家涪翁等。

6.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東漢時期,中國本土宗教一道教在四川發源;巴蜀地區成為中國宗教的發源地之一。

7.巴蜀藝術的繁榮發展。反映了漢代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絢麗多姿,巴蜀地區成為漢代西南地區文化藝術中心。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渾天儀

漢代巴蜀文化的繁榮發展,首先得益於文翁辦學,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養,培養了一批人才,改變了社會風氣。文翁, 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人,少好學,通《春秋》。曾經做過那縣吏,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3年)任蜀郡守。他治理蜀那,首先從教育人手,改變蜀地“承秦之後。學校凌夷”,文化落後,“有蠻夷風”的社會狀況。

文翁採取兩項措施

一方面,選派聰明有才氣的小吏18人到京師進太學,學習儒家經典和法律。學成歸來後,文翁委任他們擔任那中高級職務,或者任教師,同時按照順序推存他們到中央任職。其中有人做了刺史、太守。

另一方面,文翁在成都城南修建學校,招收屬縣子弟為學生,免除他們的徭役。學習期間,他讓學生到衙門,在別座上學習處理公務,帶他們到屬縣視察,讓他們傳達教令等,培養和銀煉學生們辦理公務的能力。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安徽省廬江縣

文翁倡導讀書,給予獎勘,激勵了蜀人的學習熱情,人人爭著把子弟送進學堂,有錢人甚至出錢請求入學。蜀地讀書之風改變了當地落後的風俗,巴郡、廣漢郡先後效仿開辦學校。漢武帝時,推廣文防辦學的經驗,下令各那都建立文學(即政府開辦的學校)。文翁辦學,使巴陽地區的文化得以快速發展。過去落後的蠻夷之地。此時甚至可以與孔子、孟子的家鄉比同《漢書·文翁傳》雲:“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華陽國志·蜀志》雲:“蜀學比於齊魯。”

文翁在蜀地從事的教育事業改變了巴蜀地區的文化狀況,為巴蜀文化的繁榮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蜀地人民敬重他,愛戴他。他死在蜀地,蜀中人民為他修建祠堂,每年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文翁創辦的學校取名“石室”。因古代圖書庫以石助築,可以防火。學校乃書學重地,故為名“石室”《漢書》

雲:“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漢武帝劇照

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都在文翁辦學舊址設立學校,直到文翁之後,蜀中辦學風氣大盛,名郡有學校,州縣也開辦學校。學校的規模也比較大,傳世漢碑《蜀學師宋思等題名》記載的學校師職人員有30多人。《華陽田志·蜀志》

記載,東漢順帝(126~144 年)、相帝(147~167 年)年間,成都縣令“立文學,學徒八百人。”“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裡橋南岸東邊起文學”,人數更多。

除了官學外,私人授徒講學和遊學風氣也很盛行。《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載,漢成帝(公元前32-公元前8年)時,什邡楊宜“能暢鳥言,長於災異,教授弟子以百數“。東漢初,資中人杜撫“治五經,教授門生千人”,順帝時,新都楊厚“授門徒三千人”。還有其他人則“家居教授。弟子自遠而至”。遊學者如雛入段恭“少周流七十餘郡。求師受學”,梓潼景彎、蜀郡任末“遊學七州,理明經術”

秦朝滅亡後漢承秦制,巴蜀地區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彭州

德陽、彭州等地出土或徵集的漢代畫像磚上,留下了兩千年前“講學”“考績”等生動畫面。“考績”又稱“考課”,一般是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是漢代對官更的考核制度。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中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