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子開始打爸爸和媽媽,這樣的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繁星閃爍的天空


這孩子脾氣暴躁,本質就是焦慮。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導, 將來就很有可能發展為心理疾病: 焦慮症。

那麼人為什麼會焦慮呢? 焦慮是對外應戰,耗費精力,這是人類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科學家稱之為“應戰”, 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具備閃電般的速度、鋒利的牙齒,甚至都沒有保護色。在大自然裡,人類是一個非常弱小的物種,得以活到今天,甚至爬到了食物鏈的頂端,主要得益於我們的基因裡有應戰和逃避的本能。在遇到危險時,人類可以通過釋放荷爾蒙和其他化學物質,調動身體的能量,更好地應對或躲避危險,免遭滅絕。這就是為什麼人在絕境時激發的很多本能反應可以救命。

然而,這種刻在基因裡的生存本能,如果被一些臆想的、誇大的危險頻繁調動,就會反過來損害人的身體及心理。“應戰”模式如果頻繁被錯誤地啟動,就會變成焦慮症。啟動它本來是為了緩解壓力,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緩解壓力的習慣。

兒童時期對創傷、誤解、失敗等情況的應對能力又差,而且也不太清楚是怎麼回事,所以,當兒童感覺到失控和受傷時,就會用發脾氣、嘶叫、哭泣、悶悶不樂來緩解情緒,這都是一些最原始的緩壓策略,可以讓人覺得自己不那麼脆弱。

如果總用發脾氣來應對的小孩,如果放任自由不加以控制,本能中的“應戰”模式就很容易被強化成習慣性的焦慮。很多患有焦慮和抑鬱的成人,其實都是從未長大的孩子。他們在情緒失控時,其實是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跑出來了,所以這些人在失控時,表現得往往充滿了孩子氣。

而“應戰或逃避”的危機策略,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被認為是可以重新找回控制感的。於是,焦慮的人會不斷激發自己的應戰模式,通過加大精力的消耗來提前應對未知的苦難,以求掌控生活。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適時的調整,就可能在未來發展成一種破壞性的思維定勢,也就是壞習慣:焦慮和抑鬱的壞習慣。

那怎麼引導孩子克服這些壞習慣呢?

1,訂立規則。

5 歲的男孩需要和身邊親人中的至少一位形成非常親密的關係,這樣他的內心才能建立起安全感。這個人通常是媽媽,不過我看這個爸爸的表現,建議爸爸主動和孩子活動。

規定一天中什麼時候看電視, 看多久, 比如放學後看半個小時。 時間到了就要關電視, 爸爸媽媽有權利不打招呼就直接把電視關掉。 如果超過時間還看, 就要承擔後果,比如飯後不給吃甜點。 如果孩子生氣,甚至打你, 你千萬不要跟著生氣,相反你要和氣地安撫他,等他平靜下來後該承擔什麼後果還是要承擔, 不要心軟。

5歲的幼兒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 你要讓他知道, 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 成長是他自己的事。

2, 培養他的語言能力,教他學會表達情緒的語言。

男孩的語言能力相對女孩子來說比較弱。男孩大腦中負責語言能力的區域,比女孩要少20%-30%左右,加上在青春期之前,男孩的大腦發育會比女孩慢上半拍,於是造成了這麼一種現象:當父母滿懷期望地把家裡的男孩送到小學,結果卻發現班裡那些學習最好的孩子絕大部分都是女生。所以男孩的父母一定要花足夠多的精力幫助男孩培養他的語言能力,

為此,父母可以儘可能早地給他們朗讀、講故事。 這些孩子一歲就可以進行的了。還有,父母要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機會,給孩子解釋他們看到的、聽到的一切事物。如果他提出自己的問題,你就要保護好他的那種好奇心,耐心地給出回答。這麼做不僅是為了讓孩子瞭解一些常識,而且對他們的語言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父母要通過這些方式來刺激他們大腦中語言區域的發育。

男孩的情緒能力經常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制。如果你想讓家裡的男孩有比較高的情商,在社交上有更好的表現,那麼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他壓抑情緒。

首先你教他儘可能多地掌握描述情緒的詞彙,這是情緒覺察和表達的基礎。總體來說,人有8種基本情緒,包括高興和悲傷、信任和討厭、害怕和生氣、期待和驚訝。當孩子學會了這8種基本情緒之後,你還可以進一步地找到不同強弱程度的詞。比如,生氣這種情緒,輕一點叫做煩惱,重一點叫做憤怒。

其次,

是教他如何通過面部表情來判斷別人的內心感受,這是共情和同理心的基礎。具體做法是,在你給他講故事、看動畫片或者逛街的時候,經常性地提幾個問題就可以了。比如,你覺得小豬佩奇現在是什麼心情,她為什麼微笑著瞪大了眼睛,眉毛挑得高高的?沒錯,她在期待著豬爸爸送給它的禮物。看,做起來一點都不復雜,關鍵是父母要有這個意識。

3, 多運動

首先,睪丸激素讓男孩充滿了能量,他們需要運動來消耗精力,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在其他的時候安靜下來;二是,男孩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好勇鬥狠的勝負心,運動給了他們一個較量的場合,他們從中可以學習如何看待勝負,以及如何一邊競爭一邊合作,成為團隊中的一員;三是他們可以在運動中接觸更多的成年人,從中觀察成年男性如何相處,他們在遵守什麼樣的社會規則。

看電視是靜, 運動是動。一靜一動, 才能平衡生活。

總結: 一個五歲男孩因為被關電視而動手打父母,表面上看是脾氣暴躁,本質上是焦慮。 根據兒童生理發展規律來看,五歲的兒童需要立規矩來規範生活, 同時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再進一步, 根據男孩的生理發展規律, 家長要加強對其語言上學習,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情緒和培養同理心。 還要通過運動來消耗身體的能量, 以達到動態平衡。

我是秋楓, 二寶媽,持續分享育兒心得,歡迎關注


秋楓聊育兒


爸爸突然關掉電視孩子會哭鬧,這是爸爸不對;孩子因為爸爸關電視打爸爸和媽媽,這是父母沒有做好。

我女兒四歲三個月,每次看電視都是我們說好的,看上兩集或者看上半個小時,開電視之前就和她溝通好,每次要關電視也會和她溝通,比如看完這集就關;或者等上5分鐘就關,雖然她也很不情願,但是關了也就關了,不會大哭大鬧。

而這個孩子的反應這麼激烈,可以看出家人對孩子平時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

第一,平日裡家長給了孩子過多的自主權,所以導致家長在關電視時沒有和孩子商量,孩子會大哭大鬧。家長給孩子的自主權,應該是建立在家長允許的基礎上,孩子可以有自己做主的機會,但是不能任何事情都是孩子說了算。

第二,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的權威沒有建立起來,也就是說家長和孩子的界限感模糊,因為家長沒有引導,所以孩子不知道如何來尊重家長。所以會出現孩子去打爸爸和媽媽的臉。

第三點,在教育中,家長不會和孩子溝通,不會去尊重孩子。孩子看電視太長時間,家長需要去提醒孩子,需要告訴她最後的期限,而不是突然的關掉電視,這樣會讓孩子的心裡毫無準備,就像一個成人不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心裡是憤怒的,只是成人會隱忍,孩子會發洩,大哭大鬧就是孩子的表達方式。

我們常說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一切孩子的問題在父母的身上都能夠找到根源,作為父母學會正確的育兒方法,真的是很重要。


豌豆媽媽育兒


問題在平時的教育者那裡啊!我個人覺得問題主要有這幾個方面:首先,家裡人太嬌慣,導致孩子在家裡無法無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沒有敬畏之心,也不懂得基本的尊重之道。

其次,父母教育方法也有點問題。不管做什麼事情,哪怕是對孩子好的事情,都應該提前告訴孩子的。就拿看電視來說,可以和孩子提前約定,每次只看二十分鐘或者兩節動畫片,看完自己關。一天看幾次等等,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讓孩子參與,這樣他才能遵守。

第三,旁邊的人為在縱容。你不敢和他對視,不然就會惹來他的責罵,說明他周圍的人都在縱容他。你讓他到一個陌生環境試一試,不被人打才怪。你們現在不教育他,以後自然有人教育他,只是那個時候,代價可能會比較大了。

最後,這孩子本質應該不壞,只是沒有教好,而且年齡不大,糾正起來還來得及。所以,為了孩子好,還是多狠狠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