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再出發

2021,再出發

上週,接到了民政局的電話,關於上報打疫苗人員名單的事情。瞬間覺得,有組織的感覺真好!哈哈!


為什麼說咱也是有組織的人了?因為,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就在前幾天,終於拿到了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證書,這意味著從2021年開始,正式成為社會公益組織中的一員。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切都是新的,需要去學習。


想來,這麼多年的職業轉變,從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到媒體人再到企業人到如今再度迴歸教育,成為公益人,感慨萬千。


這是如何發生的呢?


其實,和許多媽媽一樣,生完孩子後的我,歷經了母乳餵養的困惑、看書養孩子的嘲諷、隔代養育觀念的衝擊,夫妻間大大小小的爭吵,尤其,我和老公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說心裡話,以上哪個話題如果任意展開,都是一部血淚史、後宮劇。


後來,當懷裡的小小人,漸漸從只能單純躺在床上吃、睡,逐漸會走路、會說話,當他開始會說“不”,達不到目的就哇哇大哭不止,當他開始學會胡攪蠻纏,我意識到,面對他,我常常束手無策,實在無計可施之下,就靠“吼”。


尤其,自己情緒很差的時候,孩子就成了發洩不滿的對象。


那段時間,我陷入了深深地焦慮和痛苦中,無力感淹沒了我。很多媽媽可能深有體會。


當然,改變,也在一剎那。


我拿出了攻克工作難題的方法論,哈哈哈。。。


其實,職場上游刃有餘的掌控感,大多來自我們對自身工作的熟悉度。而媽媽這個職業,是沒有實習期的,都是零培訓基礎上崗。我們對工作對象毫無所知,不瞭解他的生理特點,不瞭解他的需求(尤其當他還不會表達時),他還在動態變化中(笑)。


解決問題的核心,當然是先全面瞭解他,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於是,我邁出了自我成長的第一步,開始兒童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進修。幾年期間,我還先後考取了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健康指導師。(當然,在很多年前,便對心理學感興趣,邊工作便自學考取了心理諮詢師證書)之後,就開始了心理學與家庭教育之旅,並因為心理學,逐漸促進了親子關係。


可能很多人會問,學習心理學後真的有那麼多好處?


其實,最大的好處就是不自我焦慮,不被外界的焦慮裹挾。比如,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報早教班?幾歲給孩子報美術班?幾歲學英語?別人家孩子上了樂高班,我要不要也送去?幾歲孩子需要藝術啟蒙?有的說不上學前班,小學跟不上,可是,國家不是不允許超前學習嗎?我到底該怎麼辦啊?。。。。。。


就在前兩天,孩子班裡同學的媽媽還在微信上問我:你們給孩子報英語班了嗎?班裡很多小朋友都在學了,不報是不是就被落下了!焦慮之情隔著手機都能感覺得到。


我是這樣做的:

6歲前,不報美術班,因為,6歲前孩子畫畫只是遊戲的一種,而已。

6歲前,不教孩子提前寫字,因為,孩子的精細動作未達到,手部肌肉力量不夠;

讓孩子多運動,因為,運動改變孩子大腦;

讓孩子學習游泳,因為,游泳既鍛鍊體能又刺激大腦發育;

不再焦慮孩子叛逆,因為,那是孩子自我意識確立的關鍵期;

當孩子想獨立做事時,我不拒絕,因為,要給他鍛鍊的機會;

。。。。。。


這樣做法的背後,都是因為我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可以靜待花開,讓孩子自然成長。也就是,自己不焦慮,也不被焦慮裹挾。


當然,最大的收穫,便在於我多了一份覺察的心態,重新開啟了一份事業,迴歸了教育,找到了初心。


2021,真的要再出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