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全唐詩卷37第3
【背景大略】
唐初詩人王績,創作題材豐富多樣,今存詩篇達100餘首。其中為大眾樂見樂道的還是要數描寫山水田園、抒發隱逸志向的作品,那種平和之美,符合中庸之道,也與王績廣為人知的隱士身份最為貼合。
【不求甚解】
- 家住箕山下,門枕潁川濱
首聯致敬上古隱士許由。相傳堯帝聽說他的賢德,要將天下讓出,許由不受並逃遁,躬耕於潁水之北、箕山之下,不染天下風塵。堯又徵召他為九州長,許由“惡聞其聲”,連聽都不能聽,竟跑到潁川之濱用河水一遍遍清洗耳朵。這是一位極致清高的隱士。
- 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
此聯致敬偉大的東晉詩人陶淵明。其筆下不朽之作《桃花源記》,不論是為天生不羈的隱逸者,還是對現實灰心失望的仁人君子,都構築了一個堅強的精神家園。桃源人自稱先祖為避秦時亂,入桃源而不復出焉,“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世隔絕若此。而陶淵明真實的隱居,則帶有反抗黑暗現實的象徵性質。
前兩聯其實是借指,向先賢致意,且是在形容自己的隱居環境,如許由所處依山傍水,像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那樣民風淳樸、與世俗隔離。王績實際隱居的地方在河汾老家附近,北山、東皋是作品裡屢屢提及的地名,王績自號“東皋子”,還寫有一篇《遊北山賦》。
- 琴伴前庭月,酒勸後園春
述家居日常,進一步往人物身上寫:前庭後園,對著明月弄琴,品著好酒賞春,自是隱士風流的展示。勸,用義近同勸勉、勸進,助興的意味。
- 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忝,謙辭,有愧於 上皇人,伏羲以前的上古先民,是為隱逸人士理想化的形象,被認為風氣淳樸、無拘無束;又陶潛《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落語是王績對自我的評定:我乃悠遊自在的林中隱士,說是羲皇上人也無愧啊。
《田家·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詩(不計較平仄的話),不尋常處在於通篇成對,展示了王績高超的對仗技巧。比如第二聯,從《桃花源記》原始文本提煉出“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十字,構成具有承接關係的工對,真是利落漂亮。
四聯對仗串連成篇,無阻滯呆板之感,緣以有章法在也:全詩緊扣“隱居”,從地理形勝起筆,次述人文環境,進而表現個性情操,最後以自評作結,兼帶抒懷之意氣。一根合理順暢的筋脈,使篇章牢靠立得住。
主旨來說,本詩又是自成風格的隱逸題材,沒有戾氣,不帶消極,平和而自適,思想非常健康,勾起世人對隱者風範的敬仰。
故,王績此作,堪稱唐初隱逸詩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