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了你都不一定了解新基建是什麼

都2020年了你都不一定了解新基建是什麼

隨著中央多次強調新基建建設,全國開啟了一片新基建熱潮。現如今一個產業如果不能跟新基建掛上鉤,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在一群魚目混珠的假基建裡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新基建


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


國家支持的在短期內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基建,才是新基建


閒話不多說直接上案例 ——京東劉強東的智能化全球物流基建

都2020年了你都不一定了解新基建是什麼

這輪武漢的疫情,全國人民第一時間就知道了武漢人民的困難,從廣東的口罩到山東的蔬菜,各項援助紛至沓來,但是九省通衢的武漢,卻也承受不住全國的飽和式救援,供應鏈需求暴增,到最後是由京東來負責搭建應急物資供應鏈管理平臺。


在平臺介入之後,快速與68個省市級政府和國家級協會聯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分別從數萬個供應商手中,將1.5億的口罩,4億盒應急藥品,超過6.6億件的物資,突破重重阻礙火線送入了圍城的武漢。


看著近期無數因為疫情滯銷的農產品,在京東智能供應鏈的幫助下得以度過危機,就會明白,在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巨大沖擊下,我們在供應鏈智能化向前邁進的一小步,是幫助中國企業逆勢中生存的關鍵,是以數字化邁向海外市場的一大步


新基建的邏輯是將割裂的人群聯合在一起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同發展。

就是創建一個更快捷的體系,降低距離成本,聚集人口優勢。


高 鐵 :降低遠距離客運成本;

特高壓:降低遠距離輸電成本;

5G:降低遠距離通訊成本;

大數據:降低遠距離運算成本。


將更多的人口和商品納入體系,任何的發明和商品都可以迅速銷售,工商業和經濟自然就會取得蓬勃的發展。而創造的體系過程卻得忍受百般寂寞。


就像早年噹噹的李國慶和阿里的馬雲都不去搞不賺錢的自營基建,而劉強東卻一步一步靠著自建物流開始慢慢打通供應鏈上下游,找到了逆襲的機會,成為了馬雲的心頭大患。事後阿里巴巴才不得不開始大規模收購四通一達,組建菜鳥。

從現代遙望歷史


當年秦漢投入巨資建直道、修長城,這些歷史長河裡的梟雄們算的可都是大賬。


《漢書》中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

長城上負責傳遞信息的烽火,彷彿5G般第一時間把入侵的信息傳遞給中樞長安大數據中心進行處理,而物流運載的秦直道上,則用最短的時間,將大漢羽林的鐵蹄送至漠北。

幾個月的調兵時間縮減為幾天,節約的可是日費千金的軍事開拔費用,而正是憑藉著基建上的強大優勢,我們才有了卻匈奴七百餘里和封狼居胥的資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基建


中國自大一統以來,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盛世的背後,不是重複去搞舊基建,而是不斷的開創新基建(兩漢興盛是因為秦皇漢武修路將東西連接、唐宋興盛是因為隋煬帝唐太宗修運河將南北連接、明清繁榮是因為明朝修驛路到內陸偏遠地區將全國連接)。


中國不斷大規模推動“新基建”,加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族群就越來越多


資本市場的狂熱,使得很多人都把新基建聚焦於線上基建,而忽視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現代供應鏈和物流基建。如果我們把新基建比作一個人的話,5G是我們新的眼睛和耳朵,芯片與大數據處理是新的大腦,特高壓是新的血液系統,高鐵和貨運機場是新的骨骼,現代化的智能物流則是四肢上的肌肉。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數字新基建只是一部分,建立更加強大的智能化物流與供應鏈的新基建網絡,才能打通中國的任督二脈,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疫情和經濟危機的衝擊中,保持供應鏈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