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新華社記者 王丁 雙瑞 孫清清

春光正好,位於大別山腹地的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近30名工人揮動鐵鍬和鋤頭,在一片已荒廢了幾十年的農田裡忙碌。預計半個月內,這裡將平整完畢並栽上300畝陽荷姜種苗。

“去年我們賣了70萬瓶陽荷姜鹽漬菜,很受遊客歡迎。”返鄉3年來,37歲的匡建新陸續開發了“大別山陽荷姜”“貳兩毛尖”等多款特色農產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越來越多沉睡的資源被喚醒,這個一度只剩下39人的“空心村”正變成“網紅”旅遊地,並吸引400多名村民回鄉。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3月26日拍攝的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高起點規劃 古村換新顏

“山青水碧的自然環境,古色古香的人文底蘊,還有現代化的休閒配套設施,成就了西河村30萬人次的年遊客接待量和‘網紅村’地位。”周河鄉黨委書記易新生說。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記者猶記初次到訪西河村的情景。2014年春天,國家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不久,作為試點項目,西河村著手編制規劃。這個有800年曆史的古村落,當時被荒草和垃圾包圍,一座座傳統民居殘破倒塌,低矮髒亂的牛棚散佈街邊,一派凋敝之象。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綠樹掩映下的民居(3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西河村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這裡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村子四面環山,閉塞落後,不少村民舉家外遷。到2013年,原有數百人的村莊僅剩下39名老人,因為難捨故土,他們只能在貧窮中捱日子。

“我們邀請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的專家對古民居修復、基礎設施和村落景觀進行整體設計,從起點保證了高質量。”從西河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到西河古村落景區管委會主任,職務變遷中,張一謀見證了小村的脫胎換骨。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貳兩毛尖”茶葉店(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很快,古民居恢復了青磚黛瓦,河裡的淤泥、雜草清理了,地下管網鋪上了,遍佈牛糞的主街道變成整潔的石板路,古村老宅盡顯豫南靈秀之氣。

人才迴流助力產業興旺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3月26日拍攝的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48歲的致富帶頭人張思恩是最早返鄉的青壯年,今年是他回到西河村的第七年。

“以前回老家探親,路邊瘋長的灌木叢把車漆劃得不成樣子,街上臭氣熏天,我就想什麼時候能變個樣?”張思恩十幾歲外出務工,在北京打拼多年,名下擁有2家公司。當家鄉動員能人返鄉時,他幾乎沒猶豫就答應了。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一景(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2014年初,他成立西河農耕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大別山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帶領村民發展油茶、板栗等原生態精品農業,還建設了溼地公園、竹海等多處旅遊景點以及星空帳篷酒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在張思恩帶動下,陸續有400多名村民返鄉。按照“合作社帶動、運營公司管理、貧困戶參與”模式,昔日的“空心村”發展成詩意田園與創意時尚融合的鄉村“慢生活”度假區,27家民宿可同時接待400名遊客。去年,西河村年旅遊收入達3000多萬元。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一景(3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目前,全村人全部加入了合作社。依靠勞務工資、合作社分紅和自主經營,每個家庭的年收入從10萬元到30萬元不等,徹底摘下了貧困帽子。

文化創意開掘鄉村資源

隨著新縣退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蝶變”後的西河村仍在尋求突破。憑藉文化創意,看似尋常的鄉村資源不斷被開掘和盤活,讓早已熟悉西河村之美的人們時時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3月26日拍攝的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因為現場演示古法榨油,不少遊客成了我的忠實顧客,離開以後還會在網上買。”疫情期間,48歲的西河油茶博物館館長張澤成也沒閒著,通過網絡銷售了價值3萬多元的茶油。

大別山區盛產油茶。西河村專門建了博物館,並以低價租給從事油茶種植、加工的鄰村村民張澤成,通過現場演示古法榨油普及油茶文化。在豐富遊客旅遊體驗的同時,也給張澤成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2019年7月入駐西河村至今,他共賣掉12000斤茶油,銷售額逾百萬元。

活力充盈的西河村也吸引著外來創業者。他們以新鮮、前沿的目光打量這片土地,從當地司空見慣的鄉村資源中發掘出更多價值。

“空心”變“網紅”小村故事多丨大別山區鄉村振興樣板觀察

這是3月26日拍攝的河南省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2016年底,在深圳從事IT行業10年的匡建新來到西河村,從山間遍植卻無人問津的野茶入手,成功打造出小眾化的“貳兩毛尖”茶葉品牌。之後,他又瞄準大別山區常見的植物陽荷姜,創制了線上線下都受追捧的下飯菜。

“來西河村發展的人越來越多,不能都去做餐飲民宿,還是要用創意挖掘本地特色。”匡建新說,為確保陽荷姜原料充足,今年計劃自己搞種植,村裡棄耕多年的300畝農田由此有了用武之地。像他這樣的外來創業者,西河灣已有20多人。

“村裡很多人跟我一樣,當年拼命逃離,現在身心俱歸。”張思恩說,這些年來,他眼看著西河村一點點變成理想中鄉村的模樣。隨著脫貧攻堅進入尾聲和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這種改變,還正在更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