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近日,人造肉“风势”渐大,备受关注。

肯德基、星巴克试水人造肉市场

肯德基4月20日在国内部分门店试点开卖植物人造肉产品“植培黄金鸡块”,据肯德基介绍,此款新产品主要成分为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豌豆蛋白,不含胆固醇,但口感媲美真肉。

4月21日星巴克紧跟着宣布将在中国门店推出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新菜单。分别是:青酱牛肉意面、经典千层面、美式酸辣酱大卷、新善肉越式风味沙拉和新善肉蘑菇谷物碗。前三款含有植物牛肉,后两款含有植物猪肉,其中的肉也正是“人造肉”。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KFC和星巴克人造肉新品官方海报

关于人造肉,你了解多少?

事实上“人造肉”概念早已有之,第一个提出此概念的是科幻作家拉斯维兹。在他的小说《双星记》中曾出现过“合成肉”,是火星人引入地球的一种合成食品。上世纪30年代,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河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对人造肉的构想:“再过50年, 我们就不用再做‘为了吃个鸡胸、鸡翅就把整只鸡养起来’这种荒唐事了。我们可以在合适的媒介里分别培养它们。”

但直到2013年,荷兰科学家马克·波斯特才培养出世界首例人造肉,而这一成功案例前期经历了长达6年的研究实验。随后波斯特将它做成世界首个人造肉汉堡,单个汉堡在当时造价高达25万元英镑(折合人民币217万元)。因其创造性、稀有性、以及生产技术的困难性,人造肉在当时价格极高。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马克·波斯特和他的细胞培养肉

因为人造肉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并且胆固醇含量低,被认为比真肉更健康,所以人造肉是以一种健康食品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2019年人造肉汉堡甚至入选了《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100项最佳发明。


随着技术的成熟,人造肉产品日益增加,价格也相对有所下降。此次星巴克推出的人造肉套菜低至59元,肯德基推出的植培黄金鸡块的尝鲜价为1.99元/5块,相比第一块人造肉汉堡,价格着实低了不少。但是肯德基和星巴克的新品和第一块人造肉汉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要从人造肉的生产原料和技术说起。


人造肉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实际是一种对肉类形色和味道进行模仿的豆制品。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符合丘吉尔的设想,研究人员从动物身上提取干细胞,用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喂养"干细胞,让它不断"长大"。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从牛身上提取干细胞放入含有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中培养


说完国外的人造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的人造肉。“人造肉”一词在我国并不陌生,其实早在植物蛋白肉推出市面之前,咱中国老百姓就已经尝试利用豆类蛋白制作素鸡、腐竹等食品,不过都属于相对粗制的大豆制品。


零食厂商们更是别出心裁,利用各种调味剂、香精模拟出不同“肉味”的素牛肚、辣子鸡等小零食,深受消费者喜爱。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国内辣条类素肉,这种人造肉你吃过吗?


但如果将这类食品归类于植物蛋白肉还是有点勉强。人们将植物蛋白肉定位为肉类的替代品,就意味着植物蛋白肉不仅外观、口感上要做到类似于肉,同时还需要在营养上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这几点上,中国版的豆制品“人造肉”都难以与植物蛋白肉媲美。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蓝图甚好,

外资迫不及待进入中国


瑞银发布的报告预计,全球植物性蛋白质制成的人造肉销售额将以每年28%的速度持续成长,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8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96亿元。


中国消耗了全世界28%的肉类,是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国,星巴克、肯德基等外资企业在中国投入人造肉食品,正是基于我国国民这一庞大的肉类需求,中国成为人造肉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Beyond Meat是一家以素食汉堡闻名的公司,吸引了比尔·盖茨投资,它于2019年5月上市,被称全球“人造肉第一股”。今年1月14日,Beyond Meat执行董事长Seth Goldman对外表示,希望今年打入中国内地市场。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Beyond Meat的人造肉产品


人造肉进入中国,国人买账吗?


中国“人造肉”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外资企业,国内一些公司也瞄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但是人造肉真能如众多企业预想的那样,在中国一往无前吗?

2019年,国内市场研究公司艾媒咨询曾对1500多名中国消费者进行调查显示,5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愿意尝试人造肉,只有低于三成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在不愿尝试的消费者中,49.5%称是出于心理因素,技术不成熟和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


餐饮分析师林岳表示,“目前国内植物肉产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也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企业想要从中获取利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植物蛋白不含有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并且能提供更多营养,但消费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是植物肉推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人造肉一定会成为肉制品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但在没有相关标准出台的情况下,出于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人造肉的市场化节奏应该放慢一点。”朱丹蓬说,

“人造肉仍然属于新兴的小众品类市场,现在谈论推广还为时尚早。”


此外,价格也成为部分消费者将植物肉拒之门外的原因之一。目前,植物肉的价格普遍比真肉贵,一公斤最少也要100元左右,普通消费者实在是支持不起来。以星巴克为例,在其App中可以看见,星善食分类下的人造肉产品价格多在59元,意面则为69元,与其三明治简餐分类下的28—39元定价,几乎相差30元。

高达6000亿的人造肉市场,食品厂商该不该出手?!

▲星巴克APP页面截图

当然,无论是肯德基还是星巴克,此次人造肉产品均为限定款,并没有大肆在市场投放,消费者的态度也褒贬不一。对于企业来说,人造肉的消费习惯尚待养成,如何说服消费者为人造肉买单,依然为企业所困扰,贸然推出植物肉产品也会对企业成本造成压力。


由此来看,人造肉在国内的发展任重道远,食品厂商在决定研发此类产品前,还是要做好充足的市场调研,不可冒然入手。

来自纳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