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糕饼里的文化,礼尚往来“手信”

汕尾糕饼里的文化,礼尚往来“手信”


汕尾地处中国东南一隅,北回归线横贯其中,属亚热带气候。居民的主体是古代不同时期从中原来的移民,以福佬人与客家人为主,改革开放后也有不少从北方大陆文化区来的新移民和海外归侨。正由于民众的多元化,多元饮食习惯交流融合,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早茶与小吃系列,其中的糕饼也独具特色。
汕尾糕饼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多元性,一个是其承载着的文化传承。

  其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制作糕饼的原料多元。有麦面粉、粳米粉、糯米粉、薯粉等。其次是口味的多元。有的热吃,有的凉吃;有软有硬;有甜有咸。再有就是功用的多元。有的敬神用,有的日常食用,有的馈赠亲友用。
  多元性的形成由于历史悠久,来源多元,所承载的文化意念不同。与其他地方糕饼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几乎每种食品都寄寓和传承了一些民族文化信息。换句话说,汕尾的糕饼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饮食需要外,还要满足精神寄托的需要。
  现在,人们几乎随时吃到各式各样的糕饼。但在古代,它们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因为每一种食品除了要符合饮食科学外,还要根据“时年八节”的文化背景,如同中国人的共识,只有在端午节吃粽子才有意义一样。海陆丰的这种讲究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礼尚往来“手信”  汕尾糕饼也作为民间礼尚往来的“手信”,代表着友谊和信任。海陆丰人深知“酒食所以合欢也”的道理,运用得如鱼得水,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几乎无往而不胜。比如家乡某个青年到海外投奔亲友同乡,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人多不会写字,而且即使写信也可能造假,最好的证明就是带上家乡有特色的糕饼。所以海陆丰人管这种并不贵重的见面礼叫“手信”。
  海陆丰地处稻作地区,日常人们以食用稻米为主,但由于许多神明与祖先是从北方中原地区带来的,人们自然地认为敬神与祭祖时需要用面食。
  海陆丰人祭祀的食品一定要主妇以非常虔诚的心情亲手做。祭祀时,有时上百种花样不重复,实在是蔚为大观。尤其是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游神赛会不断,各村寨的祭品也在暗中比赛技艺,各家无不尽力为之,已显示出自家的富裕程度和食品制作水平。对于家庭主妇说来,更是一个脸面问题。因此,这种场合都带有汕尾饮食博览会的性质,客观上促进了食品的花样和制作技巧。汕尾小吃因此而极有名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